來源:bbc.com
編譯:負暄
編輯:羅布君
Via:新京報傳媒研究(xjbcmyj)
三年來,BBC文化頻道(BBC Culture)邀請影評人投票,陸續選出了「100部最好的美國電影」、「21世紀最好的100部電影」、「100部最好的喜劇電影」。
今年,BBC將聚光燈從好萊塢移開,邀請來自43個國家209位影評人投票選出他們最喜歡的非英語電影。BBC方面表示,該投票模式是為了向世界各地電影的多樣性致敬。
最近,BBC評選出的「100部最偉大的非英語電影」榜單揭曉。這百部電影分別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67位導演,共19種語言。其中,法語電影獨領風騷——在此榜單中,有27部是法語電影。而華語電影(普通話)的數量排名第二,共有12部入圍。
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張藝謀導演《大紅燈籠高高掛》和《活著》均榜上有名。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排在了第94位。
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列於該榜單的第18位。李安與楊德昌各有兩部作品入選,分別是《飲食男女》《臥虎藏龍》和《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王家衛導演則有3部作品入選,分別是《春光乍洩》《重慶森林》和《花樣年華》。其中,《花樣年華》也是唯一進了該榜單前十的華語電影作品,排名第九。
除此之外,對於完整榜單中排名最高的前25部電影,BBC邀請影評人撰寫了評選理由。小編(xjbcmyj)摘選了前10名電影的評價。
10 《甜蜜的生活》(費德裡科·費裡尼,1960,義大利)
《甜蜜的生活》是義大利傑出導演費德裡科·費裡尼的代表作。它濃縮了一個歷史時代。這是關於記者馬爾切洛(Marcello)的故事,他在傳奇的維尼託大街(Via Veneto)遊蕩,偶遇導演、攝影師、模特和藝術家。他經歷了一個女人又一個女人,最後發現「甜蜜的生活」並不那麼甜蜜。
——維託·扎加裡奧(Vito Zagarrio),義大利
9 《花樣年華》(王家衛,2000,中國香港)
孤獨和渴望瀰漫在王家衛《花樣年華》那煙霧繚繞、色彩斑斕的氛圍中。兩位鄰居發現他們的伴侶有外遇後,開始了一段不同尋常的關係。打破所有的電影愛情故事的慣例,這些角色幾乎沒有接觸,只是從生活的片段窺視內心。《花樣年華》是一部帶有感官能量的電影,鏡頭專注於一些細微的動作——麻將牌的咔嗒聲,布料彎曲的方式,手靠在桌面上的樣子。這是一部充滿了美麗、詩意和浪漫的電影。
——賈絲汀·史密斯(Justine Smith),加拿大
8 《四百擊》(弗朗索瓦·特呂弗 ,1959,法國)
這部電影在1959年掀起了法國的新浪潮,通過一個男孩的眼睛,以痛苦和驚奇的眼光看待世界。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cois Truffaut)的半自傳體電影看似簡單,但卻富有深刻的情感,是對青春精神最生動、最新鮮、最真實的描繪,直到最後一個憂鬱音符。
——雅艾爾·舒夫(Yael Shuv),以色列
7《八部半》(費德裡科·費裡尼,1963,義大利/法國 )
這部電影有夢幻般的、奢侈的時尚感。圭多,一個精疲力竭的電影導演,去療養時被喋喋不休的製片人、愛出風頭的記者和他生活中的女人所騷擾,他逃離了現實和對過去的白日夢。由此產生的「困惑」被證明是一種福氣,他找到了回歸藝術的道路。
——費爾南達·索羅扎諾(Fernanda Solorzano),墨西哥
6 《假面》(英格瑪·伯格曼,1966,瑞士)
兩種身份——護士和女演員,在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鏡頭下融合在一起。伯格曼的電影用悲傷的語言來探索人類的喜劇或世界的痛苦,但這讓人感覺就像審判。當這兩個女人在海邊的房子裡爭吵,伯格曼讓他們之間的空氣在每一個秘密披露之時都好似發出轟鳴。
——蒂姆·羅比(Tim Robey),英國
5 《遊戲規則》(讓·雷諾瓦,1939,法國)
讓·雷諾瓦(Jean Renoir)的代表作講述的是法國一座城堡裡的狩獵派對故事,拍攝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這部電影上映後遭到痛斥。但羅伯特·奧特曼(Robert Altman)說:「我從《遊戲規則》中學習到了遊戲規則。」雷諾瓦讓演員在拍攝過程中即興發揮,混亂敘事和精心的長時間拍攝之間的對立給了這部電影一種別樣的感覺,似乎羅伯特·奧特曼會將其模仿。當鬧劇成為悲劇時,兩個著名的場景——狩獵和一首以Saint-Saëns的音調詩作背景的舞曲——預示著電影結尾的「不幸的意外」。他們也為即將消亡的時代敲響了喪鐘。
——阿里·阿里坎(Ali Arikan),土耳其
4 《羅生門》(黑澤明,1950,日本)
《羅生門》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偵探故事。三個人在城門底下避雨。其中一個人講述了武士被謀殺的故事,但是有四種不同的說法,都是相互矛盾的。黑澤明通過小偷的瘋狂衝動、武士的冷酷殘忍、妻子的生存技巧,完美地揭示了人性的複雜性。他們都陷入了一個不可能的境地。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成為時代的傑作,是因為你能感受到劇中人物反覆無常的情緒。當你面對醜陋的時候,你不確定你會如何反應。直到你真正去面對。
——阿德裡安娜·費爾南德斯(Adriana Fernandez),墨西哥
3 《東京物語》(小津安二郎,1953,日本)
1953年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講的是關於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婦前往東京看望子女的故事。最初國外的觀眾認為這部電影太「日本」,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世界各地的評論家們開始看到它。《東京物語》被公認為是一部傑作,它是一部讓人心酸的電影,情感慢慢地積累起來,甚至會悄悄降臨到你身上。從那以後,小津獨特的低角度的固定鏡頭成為了是日本乃至全球電影導演的觸點。這部電影的影響力絲毫未減。
——艾麗薩·威爾金森(Alissa Wilkinson),美國
2 《偷自行車的人》(維託裡奧·德·西卡,1948,義大利)
不管你是誰,你來自哪裡,或者你說的是哪種語言,維託裡奧·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最後幾分鐘都會讓你心碎。這部電影講述了的是二戰後的義大利,一對父子在尋找一輛被偷的自行車。在1948年,它向我們展示的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電影製作方式。它向我們表明,溫柔和真誠克服了一切語言和地理障礙。這也是它影響了幾乎所有偉大的電影製作人的原因之一。即使到了70歲,德·西卡的傑作仍然與每個國家、每個人息息相關。
——奧爾·西戈利(Orr Sigoli),以色列
1《七武士》(黑澤明,1954,日本)
絢爛至極的黑白片,多臺機位的捕捉、最新技術的使用、長焦鏡頭,這些把我們帶進了影片的核心——他們如何戰鬥,如何對付火槍;他們失去了什麼,他們渴望什麼。一場史詩般的對抗像交響樂一樣上演。《七武士》不僅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動作電影方式,還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電影類型:講述了一群不可能完成任務的英雄們為了自己的靈魂而戰的故事。
——安娜·瑪利亞·巴希納(Ana Maria Bahiana),巴西
11-25位電影是:
(電影名/導演/上映時間/製片國家及地區)
11.《精疲力盡》(讓-呂克·戈達爾,1960,法國)
12.《霸王別姬》(陳凱歌,1993,中國大陸/香港)
13.《M就是兇手》(弗裡茨·朗,1931,德國)
14.《讓娜·迪爾曼》(香特爾·阿克曼,1975,法國/比利時)
15.《大地之歌》(薩蒂亞吉特·雷伊,1955,印度)
16.《大都會》(弗裡茨·朗,1927,德國)
17.《阿基爾,上帝的憤怒》(沃納·赫爾佐格,1972,德國)
18.《悲情城市》(侯孝賢,1989,中國臺灣/香港)
19.《阿爾及爾之戰》(吉洛·彭泰科沃,1966,義大利/阿爾及利亞)
20.《鏡子》(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74,前蘇聯)
21.《一次別離》(阿斯哈·法哈蒂,2011,伊朗/法國)
22.《潘神的迷宮》(吉爾莫·德爾·託羅,2006,西班牙/墨西哥/美國)
23.《聖女貞德蒙難記》(卡爾·西奧多·德萊葉,1928,法國)
24.《戰艦波將金號》(謝爾蓋·愛森斯坦,1925,前蘇聯)
25.《一一》(楊德昌,2000,中國臺灣/日本)
完整榜單網址:
http://www.bbc.com/culture/story/20181029-the-100-greatest-foreign-language-fi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