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熱點:社科學術期刊不應只有「唯一」由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時政熱點,社科學術期刊不應只有唯一的內容請關注北京人事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華圖諮詢電話:400-010-1568。
當一些自然科學類核心期刊出現「彩虹屁」等奇葩論文現象時,人文社會科學類的CSSCI期刊(簡稱C刊)也遭到眾多高校師生的吐槽。記者調研了解到,C刊發表論文被稱「難於上青天」,「僧多粥少」已引發了不少負面連鎖效應,如人文社科類的研究生畢業難、教師晉升職稱難,且催生了一條灰色產業鏈,嚴重打擊人文學科研究、建設和人才隊伍培養的積極性,加劇人才流失。
「不是我不努力,是這裡的水太深」
2020年,西部某「雙一流」建設高校外語講師張姍即將退休。從2002年調入這所高校至今,因為沒有發表足夠的C刊論文,她無法晉升副教授,只能以講師的身份「解甲歸田」。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是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開發研製的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用來檢索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收錄和被引用情況,其收錄的期刊被稱為C刊。
「不是我不努力,是這裡的水太深了。」張姍說,「外語類的核心期刊數量少、資源緊,想發表一篇文章太難了。」為了發表C刊論文,她不斷嘗試。幾年前,她通過某核心期刊在網上留下的投稿地址投了稿,不久後收到了用稿通知,根據編輯部要求做修改,並付了1萬多元版面費。但沒想到,最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
「我後來發現,這是一個經過包裝的虛假網站。」張姍透露,屢次碰壁又遭遇騙局,徹底澆滅了她的希望。實在難以啟齒,只能自認倒黴,張姍將所有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教學工作當中,再也不提發表論文的事情。「年輕教師看到我們這樣到退休還只是講師,也很迷茫擔憂。」
記者在陝西、甘肅了解到,兩省加起來共有上百所普通高等院校,而C刊數量20個左右,相對來說,學術資源遠少於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對西部地區高校師生來說,發表C刊論文「難上加難」。
甘肅某高校文學院一位教授介紹,對於人文學科的高校教師來說,發表學術論文在全國來說普遍很難,西部地區尤甚。「越發不了高質量的論文,越難以和東部高校交流互動形成對等,長此下去,形成了惡性循環,老師們的壓力越來越大。」這名教授透露,為了在C刊上發文,很多老師託人找關係,希望認識編輯部工作人員,想與他們搞好關係,留個好印象,「這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很多人情稿、關係稿。」
目前,發表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都在學科評價指標範圍內。學科評估競爭異常激烈,不僅對老師要求越來越高,相關壓力也轉嫁到博士生身上。
陝西一高校博士生導師告訴記者,在這幾年他負責的4個博士生中,僅有1名如期畢業,其餘3名均延期半年到兩年不等。「作為導師我壓力很大。有個學生很優秀,因缺一篇C刊論文,延遲畢業兩年。從去年6月開始,我多次幫她修改論文,投給多家C刊,仍一無所獲。」
供不應求催生灰色產業鏈
C刊每兩年評一次,每次評選出的數量在有效期內是固定的。部分C刊為了「上位、保位」,便少發文,以提升「他引影響因子」指數,因為發表的文章越少就意味著分母越小,引用率就會上升,同時多方爭取學術「大咖」支持,提升影響力。這進一步壓縮了普通師生的發文空間,加劇了青年教師、博士生C刊發文的競爭激烈程度。
教育部直屬某大學學報創刊60年來,其社科版在文史相關基礎學科及西北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方面特色明顯。因學報稿件質量高、學術影響力大,還曾被教育部列入我國第一批「名刊建設工程」名錄,並獲得第二批國家社科基金學術期刊資助。但2017年,因「他引影響因子」指數較低,從C刊名錄中除名。
在該學報負責人看來,以「他引影響因子」指數作為評價學術刊物水平的唯一標準並不合理。「我們學校以人文研究見長,學報的定位自然也以此為主,總不能把周秦漢唐文化研究假手於人吧?」
近兩年,全國人文社科類綜合期刊為提高「他引影響因子」指數,出現兩個趨勢:一是人文類稿件數量逐漸下降,關注政治、經濟和法律的社科類稿件明顯增多;二是一些大學學報減少發稿基數,發論文要求愈發嚴苛,不僅導致全國人文類研究數量減少,也極大挫傷了師生從事研究的積極性。
甘肅某大學學報主編坦陳,目前很多C刊要求發表者為副教授職稱或在讀博士,部分刊物甚至要求教授職稱才能發表論文。為了提升自身刊物影響力及學術水平,會傾向於發表來自發達地區或國外的學術文章。由於投稿者的數量不斷增加,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對作者層次要求越來越高,這主要是期刊評價標準單一導致的。」
發表論文是一些師生的痛,但也成為一些人的財路。記者暗訪發現,如今C刊發表論文可以提供「一條龍」式的代寫、代發、代改服務,儼然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 (編輯: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