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花在車間鞋幫面品質管理崗位上。
●講述時間:8月23日
●講述地點:廣河縣三甲集鎮皮毛批發交易城廣河縣吉明鞋業有限公司。
●講述人近況:馬桂花,回族,33歲,建檔立卡戶,廣河縣吉明鞋業有限公司幫面車間品質管理人員,優秀員工。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臨夏特派記者林森泉)我生了5個娃娃,最大的11歲,是個女娃,讀小學4年級,老二是個男娃,10歲,讀小學3年級,老三老四雙胞胎5歲,老五3歲,都是女娃。老公以前出過車禍,腦子摔壞了,手術做了多次,現在話不多。家裡享受政府的低保,每月2700元。公公和婆婆都是農民,種8畝地,收入不多,跟我們住在一起。
我來吉明鞋業有限公司快9個月了,已經掙了近2萬元。我現在是車間鞋幫面車間品質管理人員。剛來時,我什麼也不會,電動縫紉機也是第一次摸到,但我努力學習技術,認真車好每一條線,不懂就問,最後掌握了幫面車工的技術要領,超越了別人。
以前我們家住在山上黑山村,去年4月搬下來,住進政府免費分的安置房康家新農村,我們家分了一套115平方米的房子,在2樓,3房1廚2衛1陽臺,房子好得很。我們高興得很。康家新農村配套建有幼兒園、小學,娃娃就在小區裡上學。我上班時,娃娃由公公、婆婆帶著,農忙時候,我會向廠裡請假一兩天,跟公公婆婆一起去收割莊稼。
這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第一次有穩定收入。現在我是家裡管錢的,負責家庭花銷,大的開支都是我決定和支付。鞋廠每月工資打到我的卡裡,錢我自己支配。
鞋廠距離安置區走路只要10分鐘,算是家門口的工廠。這是家鄉第一家鞋廠,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可以做成成品「愛威王」休閒運動鞋的鞋廠,有3條流水線。我們穿上自己生產的鞋子,很自豪。安置房的許多姐妹都來這裡當工人。廠裡現在有148名員工。
鞋廠老闆是馬丁和王道友。他們對我說,家庭如有經濟困難可以找他們,工資可以借支。
孩子天天在長大,健康快樂,平平安安,這就很幸福了。未來,也沒有什麼打算,就是工作好好幹,盼著孩子快快健康長大,也希望我們工廠越做越好、越做越大,我們的工資越來越多。
文字整理/圖本報臨夏特派記者林森泉
【記者旁白】
產業在愛和扶持下成長
馬桂花所在的鎮,叫三甲集鎮,曾經是廣河縣、乃至臨夏州最出名的商貿集鎮。
廣河縣少數民族佔比超過90%,是廈門火炬高新區對口幫扶縣。在臨夏州委州政府的領導和廣河縣幹部群眾的拼搏下,廣河縣去年脫貧了。
廈門火炬高新區積極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廣河落地,其中皮革鞋業有6家,5家鞋廠、1家皮革廠,已具備一定規模。這背後,有臨夏州委常委、廣河縣委書記趙廷林,廈門掛職幹部陳伯宏、程勇傑等廣河縣幹部的辛勤付出。
除了馬桂花廠裡生產的「愛威王」外,還有「金安康」「步峰」「足初」「利雅爾」等品牌鞋廠,都是廈門援建的扶貧車間。目前已開工的有3家,還有2家在培訓工人。「愛威王」經理王道友、「金安康」經理楊宗傑告訴記者,這5家鞋廠都集中在三甲集鎮皮毛批發交易城,未來至少需要1000人以上,每年可以生產超過500萬雙的鞋子。
王道友還談了「愛威王」的5年規劃,從扶貧車間起步,後續要買地增建廠房,讓員工從農民變成產業工人。
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地方,要實現工業化、產業化,帶動城鎮化發展,不僅僅是農民角色和效率的變化,政府各部門服務人員的效率必須跟上訂單和流水線的節奏,服務企業和老百姓的質量都應該提高。這叫做配套的「營商環境」。
東西部協作,不管是福建(廈門)或臨夏,除了出臺扶持和鼓勵優惠政策外,在招商引資方面,都注重工廠的積聚效應和產業鏈的上下遊延伸,為當地產業可持續發展壯大進行有益的引導和規劃。
馬桂花的娃娃,一天天在長大。因為有愛有扶持有呵護,廣河縣的鞋產業也一天天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