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威脅全球安全「七宗罪」之六:實施網絡監控 破壞全球數據安全

2021-01-07 新浪財經

來源:人民日報

實施網絡監控,破壞全球數據安全

——美國威脅全球安全「七宗罪」之六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1月02日 第 02 版)

英國著名作家喬治·歐威爾的經典小說《1984》描繪了一個監控無處不在的「監聽帝國」——「大洋國」。多年來,美國在全世界肆無忌憚地搞監聽與網絡監控,把虛擬的「大洋國」變成現實。以「國家利益」為幌子,美國濫用其技術優勢,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無視基本道德信義,其所作所為恐怕連奧威爾筆下的「監聽帝國」都自嘆不如。

事實上,美國是這個星球上最大的、名副其實的「黑客帝國」。長期以來,美國政府有關機構對外國政府、企業和個人實施大規模、有組織、無差別的網絡竊密、監控和攻擊。從「維基揭秘」到「斯諾登事件」,再到近期的「瑞士加密機事件」,美方這種見不得人的行徑一再曝光。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一家與美國國防及情報界有緊密聯繫的美國公司將軟體植入500餘款手機應用程式,追蹤全球數億用戶的位置數據,並提供給美國軍方。

除了監聽,美國還不遺餘力推動網絡空間軍事化。早在10年前,美軍就成立了網絡司令部,並於2017年將其升級為最高級別的聯合作戰司令部之一。2018年美國國防部網絡戰略報告強調,要在網絡空間「先發制人」。「維基揭秘」網創始人阿桑奇曾透露,美國開發的網絡武器多達2000種,是世界頭號網絡武器大國。

讓世界震驚的在於:不僅美國的對手被監聽監控,其盟友也被監聽監控;不僅所謂「敏感人士」被監聽監控,普通民眾也被監聽監控,連其盟國的領導人也沒能倖免。

在「黑客帝國」視野裡,中國歷來受到格外「關注」。以美國國家安全局為後臺的網絡攻擊組織「方程式」和「索倫之眼」均把中國列為重點目標。中國國家網際網路應急中心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是針對中國網絡攻擊的最大來源國。從境外計算機惡意程序捕獲次數、境外惡意程序控制伺服器數量、境外拒絕服務攻擊次數、向中國境內網站植入後門等多項指標看,美國都高居首位。

華盛頓建立「黑客帝國」的根本目的是什麼?西班牙《國家報》網站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尋求通過控制全球信息扭轉不可避免的頹勢,通過監聽整個世界精確跟蹤民眾的思想動態,正成為美國在全球競爭中最重要的一種資源。

即便其「黑客帝國」真面目暴露無遺,美國仍始終不願丟開「遮羞布」,極力把自己裝扮成網絡攻擊受害者甚至是網絡秩序維護者,不斷上演「賊喊捉賊」的鬧劇。近年來,美國多次就網絡安全問題向中國「潑髒水」,不但毫無憑據,還暴露出自身更多汙點。德國《每日鏡報》曾報導,經過多年審查,歐盟、英國和德國官方機構都沒有發現華為存在明顯「後門」,而在美國思科提供的設備中,卻經常能發現安全漏洞,更符合所謂的「後門」描述。

美國政客近來鼓動、脅迫他國加入其所謂「清潔網絡」計劃,企圖在網絡市場清除中國企業。這種罔顧客觀事實、違逆合作大勢的陰險圖謀,自然應者寥寥。

一面充當「破壞者」,一面扮演「受害者」。美國這種行徑實際上有著統一而明確的目的:不擇手段打壓別國,維護自身霸權地位。在唯我獨尊的美國政客眼中,絕不允許有他國技術競爭者出現,否則就要動用國家力量,用種種藉口和手段把競爭者置於死地。

美國在網絡領域的種種霸道行徑,已讓自身站在了全球數據安全和技術發展的對立面。美方應認清:摒棄冷戰思維,拆除「技術鐵幕」和「數字藩籬」,為全球網絡空間建設貢獻正能量,這才是正道。

相關焦點

  • 中國發起《全球數據安全倡議》,反駁美國「清網行動」
    編輯:堅果審稿:悠悠據路透社報導,在9月8號,中國發起了《全球數據安全倡議》,表達我國對數據安全的相關主張。我國發起相關倡導的內容其中倡議書中提到:反對利用信息技術來破壞其他國家的關鍵基礎設施,或利用信息技術來竊取其他國家的重要數據。
  • 第七屆網際網路安全大會面向全球徵集議題
    第七屆網際網路安全大會(ISC 2019)將於8月19日-20日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目前大會面向全球徵集議題。   成功舉辦過六屆的ISC大會,是亞太地區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深遠的安全峰會。本屆ISC 2019將更加開放,廣邀國內外安全廠商、技術精英、專家學者探討當前全球網絡安全形勢,為中國網絡安全發展共謀實事。
  • 幹涉他國內政,威脅全球政治安全(鐘聲)
    任何倒行逆施都不可能得人心,任何破壞全球政治安全的行徑都會反噬其身,任何沉迷於霸權、霸凌、霸道者最終只會碰得頭破血流    何謂安全,如何安全?西方早有名言警句:「昧著良心做事是不安全、不明智的。」
  • 中國代表:美國才是當前全球戰略安全與穩定的最大威脅
    中國代表:美國才是當前全球戰略安全與穩定的最大威脅 2020-10-10 07:19:43針對美國代表當天發言攻擊抹黑中國,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大使予以駁斥,指出美國才是當前全球戰略安全與穩定的最大威脅。  美國代表當天再次就新冠肺炎疫情詆毀中國,並稱俄羅斯和中國不斷發展核力量,國際和平與安全因此受到嚴重威脅。耿爽根據聯大議事規則行使答辯權。  耿爽稱,美國代表在聯合國平臺散布政治病毒,就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進行攻擊抹黑,這種做法完全不可接受。
  • 2020年網絡安全大事記
    隱私是2020網絡安全的關鍵話題之一,無論是年初生效的《加州隱私保護法案》還是英國三月份通過的《兒童隱私保護產品準則》都意味著全球已經進入隱私立法的高峰期,各國的隱私法規正在經歷從無到有,再到精準監管的轉變。從年初小米生態鏈企業Wize洩露數百萬美國用戶隱私數據,獵豹移動數十款應用被谷歌集體下架,到TikTok和大疆遭遇安全質疑。
  • 新華國際時評:阻礙減排進程,貽害全球生態環境——美國威脅全球...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 題:阻礙減排進程,貽害全球生態環境——美國威脅全球安全「七宗罪」之四  新華社記者  美國一些機構和政客近期在環境領域污衊詆毀中國,發布所謂「中國破壞環境事實清單」,還大言不慚稱美國才是全球環境保護的貢獻者
  • 攜全球精英之力的DiDi,打造數據安全的「銅牆鐵壁」
    全球的網絡交流,對數據安全提出了挑戰。從早期的不雅照外洩事件,到後來的稜鏡門,再到現在時有耳聞的數據洩漏醜聞,足以表明形勢多麼嚴峻!近期的權威報告表明:全球至少有超過30億人受到數據洩露的威脅,這也預示著遠超數千億價值的數據安全市場。
  • 2020上半年全球10大典型工業網絡安全事件
    全球TMT2020年7月8日,天地和興對所監測到的工業領域的網絡安全事件進行梳理,篩選10起比較典型的攻擊事件,代表典型的行業、典型的手段,以此警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相關利益方
  • 人民日報:世界需要公正的數據安全全球規則
    該倡議是數字安全領域首個由國家發起的全球性倡議,聚焦全球數字安全治理領域核心問題,旨在通過明確政府行為規範、推動企業共擔責任、合作應對安全風險等務實舉措,為加強全球數字安全治理、促進數字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在人類快步進入數字時代,疫情加速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數據安全風險日益凸顯的背景下,該倡議的問世正當其時。
  • 域外網絡安全動態 日本、美國、歐盟近期網絡安全動態
    索尼有了更多的時間和動機來提高其安全性,索尼影業對過去種種狀況進行極大改善。有報導認為這是一個警告,旨在提醒索尼公司人人都需要注意。如果他們不這樣做,索尼影業將不會對安全性如此重視,那麼索尼公司在提高其安全保障能力和成熟度方面需要投入更大的時間和精力。
  • 新書訊| 國際形勢黃皮書: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21)
    但是,從應對此次疫情的實際效果看,現有的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機制的防控能力仍存在明顯不足。國家間的信任缺失和大國領導缺失是導致這一局面出現的重要原因。《國際衛生條例(2005)》第七條要求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成員方應保持衛生數據和信息的共享。但在實際中,各國並沒有就相關數據實現充分共享。
  • 美日韓德等十多國放出民調,半數受訪者認為,美國威脅全球安全
    近日在外交部記者會上,發言人華春瑩公開批駁了美國國務院污衊中國的言論。華春瑩指出不管美國人的謊言說多少遍,謊言終究還是謊言,永遠都不可能變成真理。同時華春瑩還舉例了美國近年來威脅世界和平的舉動,僅僅在川普上臺之後,美國就退出了十多個國際條約和國際組織,並且在國際上挑起一次又一次的爭端。
  • 2020年網絡安全行業趨勢預測
    (四) 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2.0系列標準正式發布5月13日,《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測評要求》、《信息安全技術 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安全設計技術要求》三項國家標準正式發布,並於2019年12月1日正式實施。
  • 路透:美國警告太平洋島國,華為海洋構成安全威脅,外交部對此回應
    圖片來源: 網絡集微網消息,據路透社報導,消息人士透露,美國已就一家中國公司低價競標建造海底網際網路電纜所帶來的安全威脅向太平洋島國發出警告。該公司與總部位於法國的阿爾卡特潛艇網絡公司(ASN)、芬蘭諾基亞公司的一部分、日本NEC公司一起投標,競標由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ADB)支持的7260萬美元的項目。競標項目旨在改善與諾魯、密克羅尼西亞聯邦(FSM)和吉里巴斯等島國的通訊。消息人士稱,美國在7月向FSM發送了一份外交照會,表達了對該項目的戰略關切。
  • 亞信安全發布《2021年度網絡安全威脅十大預測》
    無論是遠程辦公新常態下備受關注的端點安全、零信任、雲安全,還是勒索軟體、網絡犯罪和APT攻擊頻繁敲打下的數據安全,以及邊界消失帶來的各種安全隱患都在提醒著我們,未來的網絡安全正在踏上「深入靈魂的變革之路」。鑑於此,亞信安全在總結與回顧2020安全大事件的基礎上,結合數位化威脅發展趨勢,對2021的網絡安全威脅趨勢進行了預測與分析。
  • 美國FIRRMA試點計劃實施對全球外資併購影響深遠
    FIRRMA於8月13日經美國總統川普籤署並正式立法,該計劃是美國財政部10月10日發布的與FIRRMA配套的兩套實施細則(暫行),將於2020年3月5日由FIRRMA最終細則替代。為有效平衡引進外資與國家安全,美國一再憑藉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加大外資審查力度。
  • ICS工業控制系統安全風險分析
    本文將從IT 領域熟悉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的基本理論和潛在威脅的角度,借鑑國際上有關工業控制系統安全保護要求及標準,分析當前我國工業控制系統存在的風險,並提出一套基於ICS 系統的威脅發現與識別模型。
  • 關注 |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與國家安全
    如果我們還繼續認為工業控制系統網絡是安全的,那我們看看利用(軟硬體特徵識別、工控蜜罐)技術,能夠在網際網路上發現什麼:燃氣監控:>2)、蓄意的破壞還沒有形成規模化、產業化,但大範圍的、具有強烈興趣的試探性「攻擊」頻率正在呈上升趨勢;3)、核心控制系統不被直接聯網,並不意味著控制網絡的安全,因為多數的無人值守站均可作為入侵的節點。
  • 一周安全頭條(20201214-1220)|網絡攻擊|安全局|美國商務部|黑客...
    除了中芯國際外,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還在實體名單上增加了60多個其他實體,這些實體的行為被認為違反了美國的國家安全或外交利益。    報告調研 《網絡安全態勢感知應用指南》報告  為了進一步讓國內用戶了解態勢感知技術及方案,幫助組織和企業更好地部署應用態勢感知平臺,安全牛實際走訪調研了多家已經建設應用態勢感知平臺的甲方用戶的信息安全管理者,並徵集邀請了六家態勢感知技術領域代表性廠商,分析研究其近年來成功實施的典型態勢感知應用案例,撰寫發布《網絡安全態勢感知應用指南》
  • 長期暗中監控盟友,英國作家就此分析美國為什麼要抵制華為
    湯姆·福迪表示:在間諜醜聞被曝光之時,國際媒體卻對此選擇了忽視,卻大篇幅關注美國正在積極推動其「清潔網絡」主張,要求歐洲國家將中國華為公司排除在電信網絡基礎設施之外,美國還污衊華為設備存在「間諜風險」。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清潔網絡」並非真正的清潔,而且美國對歐洲國家的威脅要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