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花旦易得,一醜難尋」,嬉笑怒罵或是扮醜搞怪,喜劇人似乎總走不出「喜劇之悲」的悖論,臺上瘋瘋癲癲,臺下不敢放肆;已經成名的和未成角兒的,都在面臨著各自的事業困境,當然也能看到一些新的動向。
最近一期的《脫口秀大會》上,李雪琴的ending,「你有你的選擇,而我__選擇王建國」,話音未落,現場已經沸騰成了一場狂笑的party。
宇宙的盡頭是鐵嶺還是盤錦,愛因斯坦不知道,但李雪琴的喜劇天賦,廣大網友已經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甚至給她規劃好了未來的事業走向,「很快就有人來找她拍電影了」。
大概人們也樂於見到像她這樣有幽默感的存在,換句話說,國產電影市場已經很久沒有出現能讓人驚喜的喜劇演員了,在這之中,女演員更是少之又少。幸好,近年來的幾檔綜藝節目還是挖掘出了幾棵備選好苗子,比如金靖、比如辣目洋子。
另一邊,「半個」喜劇女演員任素汐挑大梁出演的《通往春天的列車》,並沒有掀起什麼水花,難免讓人回想起兩年前她在臺上的哭訴;「喜劇女王」馬麗終於要在國慶檔和沈騰合體了,這意味著觀眾的歡喜有了著落;「拉郎配頂流」賈玲的兩檔綜藝節目已落幕,她執導的新電影還未上映;今年60歲的宋丹丹,從退休到年輕時的美貌,甚至是繼女趙婷都成了微博熱搜話題。
無論如何,對於當下的國產電影市場而言,要是出現一個能撐場的喜劇女演員,那就可勁兒珍惜吧。
優秀的喜劇女演員,各有各的梗
「瘦子都是千姿百態,胖子真是一模一樣。」
縱然賈玲胖得可愛,胖得討喜,胖出了風格,也難免會在採訪中發出如上感慨。也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誰不希望自己站在舞臺中央,是美如天仙,是萬丈光芒。
如果說當下的國產電影市場面臨著喜劇人才的嚴重匱乏,那麼,喜劇女演員更是缺之又缺。一眼望去,能夠被大眾所熟知的好像也就那麼幾個。(在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我們討論的喜劇女演員,包括從小品、相聲、話劇、影視劇、以及綜藝節目、短視頻等各領域內有所成績的,或是在大眾心中留下過深刻喜劇形象的那些代表。)
上一代如趙麗蓉(已過世)、宋丹丹、蔡明,她們可以算作是小品界的喜劇女王。無論是「點頭yes搖頭no,來是come去是go」,還是「俺叫魏淑芬,女,29歲,至今未婚」,大概人們只要聽到這麼些經典臺詞,大腦就會立馬條件反射性地回到當時的小品場景。
趙麗蓉的唐山口音老太,宋丹丹的東北腔白雲,蔡明的中老年cosplay,在春晚還是全國人民心中最為期待的神聖舞臺之時,她們憑藉著多年沉澱的經驗,自成一體的表演風格,成為女性喜劇人的代表。
尤其是宋丹丹,大眾對她的最深印象恐怕逃脫不了春晚舞臺,但其實,她在導演趙寶剛口中,「是這輩子唯一遇到的天才」。如此之高的演技評價,也難怪年輕時的宋丹丹覺得沒有人比她演得更好。
在中國情景喜劇的巔峰之作《我愛我家》中,她也留下了經典的人物形象,那個總是在織著毛衣,有點摳門龜毛但其實內心純善的和平女士,到如今依然讓人念念不忘;後來在《家有兒女》系列劇中,宋丹丹又成了操持一家的劉梅。
蔡明在小品之外,同樣也主演過情景喜劇,《閒人馬大姐》中絮絮叨叨、熱心腸的形象和春晚舞臺的反差,讓拍sir對於蔡明的年齡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
對於現在的年輕觀眾來說,距離最近的上一部引發全民熱議的情境喜劇是《武林外傳》。這部劇讓姚晨和閆妮一夜成名,郭芙蓉的排山倒海,佟湘玉的陝北風塵,成就了經典的喜劇人物形象,以至於有網友直言,閆妮一笑就是佟湘玉。去年春晚,她的一句「額滴神呀」分分鐘讓人回到同福客棧。
比起她們,中戲科班出身的賈玲,最早則是說相聲出道。那會兒的賈玲還沒胖,在這個被男人壟斷更為嚴重的行當中,她更顯得獨特。2010年,已經說了幾年相聲的她和白凱南第一次走進春晚,搭檔表演《大話逗捧》。
在這之後,她輾轉幾大舞臺,再次引發全民關注,以至人氣飆升,則是從《百變大咖秀》《歡樂喜劇人》等綜藝節目上的表現開始,直到如今,賈玲已經成為國內最為知名的喜劇女演員之一。
也正是在2010年,同樣是中戲出身的馬麗,在演了幾年開心麻花的喜劇之餘,因為和何炅搭檔表演小品《超幸福鞋墊》, 哈哈哈的粗狂魔性笑聲和臺灣腔的反差萌,讓更多的人記住了她,直至《夏洛特煩惱》中的馬冬梅,馬麗成為在電影領域內最具票房號召力的喜劇女演員。
任素汐也是中戲科班、演話劇出身,比起以上這些喜劇女演員,她又略有不同——所主演的多為荒誕喜劇、諷刺喜劇,大多走的是更嚴肅路線,因而並不是以大眾所慣常認為的那種喜劇形象聞名,諸如《驢得水》《無名之輩》《半個喜劇》等,觀眾對她的更多印象也源自於其實力派演技的標籤。
除此之外,還有如papi醬,作為早期網紅,因短視頻成名,即便後來網紅千千萬,當媽了宣布回歸,依然輕輕鬆鬆賺取十萬加,而她之所以能站穩腳跟,更在於其所做的視頻內容貼近當下社會,且能引發觀眾共情;而她也有參演喜劇電影《妖鈴鈴》,是她第一次以電影演員的身份出現。
喜劇女演員之困:不敢美、轉型難、創作壓力大
以上提到的是已經成名了的、在各領域內擁有一定話語權的喜劇女演員們。如果翻看她們的成名史,大多伴隨著一些宿命般的陰差陽錯。
大概喜劇真就是一種天賦,能不能演喜劇似乎也是一門「玄學」,並不由演技高低就能決定,正如趙薇在某節目中所說,「不是所有的演員,都可以演喜劇,很多人正劇悲劇都演得很好,但你一讓他演喜劇,別人覺得一點都不好笑。」
可以說,喜劇為她們帶來了事業榮光,同時,也會在無形中成為一個桎梏,就如戴在她們頭上的「皇冠」,也會隨時成為「緊箍咒」。
賈玲雖然以高情商、會說話、能接梗的好性格圈了無數粉,但還是不敢輕易瘦,只因她胖了更有福氣,更顯喜感,所以只能羨慕羨慕瘦瘦的張小斐;馬麗曾在《飯局的誘惑》中坦言,不敢讓自己太漂亮,因為觀眾會認為「你漂亮了,我們就覺得不好笑了。」
如同很久之前的吳君如,作為香港喜劇電影的代表人物,減肥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接不到戲,當然,變瘦了更有自信的她並不後悔。
對女演員外形上的無形限制,其實也反映了喜劇固有的內核,且帶著「反諷」的意味。喜劇能成梗的要領,是犧牲自己,以及冒犯別人。這兩者,哪一樣都不是輕鬆的活兒,尤其是對那些有形象顧慮,有偶像包袱的人來說。
把觀眾抬高,讓自己低到塵埃裡,喜劇女演員們為了維持在觀眾心中的喜劇形象,往往需要做出更大的犧牲和讓步,這也是少有女演員願意出演喜劇的原因——放不下身段,抹不開面兒。喜劇需要她們在臺上放飛自我,可在臺下,她們可不敢瀟灑走一回。
當然,更大的難題可能在於,一旦出演喜劇,她們就很難再擺脫喜劇形象,轉而言之,要想轉型,會更難。郭敬明和劉儀偉在擔任某綜藝節目導師之時,就曾有過爭論,「喜劇演員成名前要不要去演非喜劇」。
郭敬明的觀點是,年輕的喜劇演員可以多嘗試,不要這麼早就鎖定在一個類型框架裡;而劉儀偉則認為喜劇演員成了大牌明星之後,才有資格選擇非喜劇,如果是有潛力的喜劇人,一條路走到極致未嘗不可。
如果這個問題讓宋丹丹來回答,她可能會更有感觸。當年她因小品演出家喻戶曉,卻面臨沒有人再找她演影視劇的困擾,以至於在30多歲的演員黃金年齡,只出演了《家有兒女》,她大概也有過掙扎,所以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願再提到小品喜劇。
因《武林外傳》走紅的姚晨也曾坦言,「喜劇成就了我,也反過來局限了我」。畢竟在北電上學期間,老師給姚晨的定位是「大青衣」。在此之後,她直到《潛伏》才算奉獻出了另一個演員生涯的代表角色。
即便是當下人氣正盛的賈玲和馬麗,也可見她們的轉變。賈玲雖然活躍於綜藝舞臺,但由其主演的影視劇並不多,從2018年開始她就創作劇本,自編自導自演電影《你好,李煥英》;馬麗已留起了長發,拍了《東北虎》,拍了《陽光不是劫匪》,也拍了電視劇《逆流而上的你》,都和以往的純喜劇有著明顯的區別。
話說回來,轉型並不代表她們不再出演喜劇相關的內容,只是從演員的身份來看,如果有合適的不同類型的角色,想要去嘗試大概是出於職業本能。至於是否轉型成功,能讓人忘掉那些深刻的喜劇形象,大概時間能夠回答。
不過,除了拓寬自己事業的邊界之外,轉型可能也源於做喜劇的創作壓力。做夢都在抖包袱,幾天幾夜冥思苦想,絞盡腦汁想段子……這大概是她們的日常。讓人哭容易,讓人笑難,這點,不難理解。賈玲就曾在採訪中直言,「喜劇創作肯定是越來越難了,現在觀眾獲取快樂的途徑越來越多了。」
更何況從事喜劇表演多年的宋丹丹,當初退出春晚,過重的壓力是最大的原因之一,此前也在節目中坦言,「創作能力降到了低點」。如今,選擇退休,也算是功成身退,只把美好留在臺上。
誰能接棒成為新的喜劇女王?
有人退,就有人上,喜劇江湖也躲不過世間真理。
如賈玲所說,觀眾獲取快樂的途徑越拉越多,這也代表著有更多的人能夠因此成名。尤其是在當下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隨著媒介的不斷更新發展,有太多的草根逆襲故事。
因而,不難發現,以前的喜劇女演員們大多都還是科班出身,或是本就在演藝圈裡摸爬滾打,最多也就是跨界;而現在的喜劇新人的背景則更多元化,所謂高手在民間。
比如,喜劇天賦被更多的人所看到的李雪琴,最初因製作短視頻小有名氣,而她是北大新聞系的高材生。至於未來是否真會步入電影領域,還不好說,但至少她的喜劇創作能力還是能從最近的節目中看出一二,不然也不會因才華上了熱搜。
同樣因創作短視頻節目《辣目視頻》而走紅的辣目洋子,以不太符合傳統審美的長相,和極具辨識度的搞怪逗趣的表演風格,有了出演電影的機會,從《悲傷逆流成河》《胖子行動隊》到《日不落酒店》,還有未上映的《我和我的家鄉》,她的存在感似乎越來越強。
不過,真正讓她獲得大眾關注還是因為去年的綜藝節目《演技派》,於正對她不吝讚美之詞,直言,「這一類的演員在中國的影視圈已經缺失了,所以辣目洋子我相信,她一定會是未來的天王巨星。」於正的期望之高,大概也源於當下此類演員的匱乏。至於她未來的成就,自然得看她自己的功夫。
同樣是在綜藝節目舞臺上,宋丹丹對著臺下的金靖說,「你要早生20年,就沒我什麼事了。」上文提到的郭敬明和劉儀偉之爭,也是因評論金靖的表演而起。這個操著一口上海腔調,以浮誇表情和扭曲五官逗笑眾人的喜劇新星,開始嶄露頭角。
再早些時候,被選中為新一代星女郎的鄂靖文,以鄂博之名參加了喜劇綜藝節目《笑傲江湖》,被當時的評委宋丹丹所欣賞,甚至還收為徒弟,這大概是對她喜劇表演的一種肯定。
在這兩年和賈玲一起登上春晚舞臺的張小斐,是北電錶演系畢業,曾經在劇組輾轉多年,直到2015年和馮鞏搭檔出演小品《小棉襖》,才算找對了戲路,走上了喜劇表演道路,如今是賈玲所創辦的公司喜劇廠牌大碗娛樂的籤約藝人,也是少有的符合傳統審美的喜劇女演員。
當然,不能說以上列舉的這些喜劇新星們必然會在喜劇表演界創造出一番耀眼的成績,但至少從目前來看,她們在各領域內展露出的喜劇才能,足以讓觀眾抱有期待,希望她們能夠有所成就。
而她們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喜劇女演員,也需要更多的演技磨練和經驗積累。於喜劇界而言,有源源不斷的新鮮人才補給,才能夠延續旺盛的生命力。
新人總會成女王,女王也總要服老,在各自的賽道上,各自掙扎和破局,在這一路上留下的,都將是屬於喜劇的「豔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