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院士今年真的"火了",從那張逆行武漢的高鐵餐車上忙裡偷眠的照片開始,84歲的鐘南山院士重新進入眾人視野。
放眼望去,如今舉國上下每天守著新聞等他指示。從2003年到當今,他再次成為了我們的希望。
隨著對鍾南山院士的關注增加,除了那些每天在新聞裡滾動播放的權威發言、鍾南山院士的無數榮譽和稱號、他的養生之道都被人津津樂道。
甚至,他35歲才開始學英語,2003年就到16個國家和地區做英語演講、和外媒無壓力交流的事跡也被網友扒出來。
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鍾南山院士流利的英語能力是用笨方法練就的……
一、以終為始,抓住在一切情景中開口的機會
當我們說到口語時,其實並沒有一個清晰的邏輯指向「口語到底是什麼」。觀察我們的母語使用習慣,我們會發現,在日常情境下和正式場合裡,我們的措辭方式並不一樣。日常對話越簡單、越接地氣為好,但正式場合,比如演講、比如研討,我們就需要更書面也更有邏輯性。通常,我們都會選擇分情景練習,但鍾南山院士怎麼做的呢?
鍾南山院士在1979年努力申請到前往英國公派留學的機會,但他大學主修的外語是俄語,對英語一竅不通。當時,他不管是生活交流還是上課學習都成問題。但是不久之後,他可以流暢地進行英語學術研討,課堂發言,日常閒聊更是不在話下。
他怎麼做到的呢?答案就是,以終為始,抓住在一切情景中開口的機會。
鍾南山院士一直以來都是目標清晰、執行果斷,他很清楚自己希望在正式場合和非正式場合需要達到什麼樣的英語水平,但他更清楚,抓住一切開口機會才是最重要的。
於是他把自己放置到終點情境中,假裝自己已經是個可以流暢交流的英語母語者,不斷歷練,最終成長為想要的樣子。
其實做法很簡單——每天都跟老師互問互答,並且每天都和英國同學進行日常對話,哪怕他沒有刻意想要分情景練習,但實際環境卻會自然而然幫他分化出兩種不同場合下的口語能力。
說起來容易,一旦實施起來,每個人都會遭遇兩個困難:
練習過程中,結巴、犯錯、或者詞不達意都是必然,如果把這些必經過程當作出糗,又因為害怕難堪再也不開口,從此因噎廢食,可想而知,最終結局只能是口語能力止步不前。當我們的某種語言能力還不熟練的時候,想要用它傳達完整的意思,是很「費勁」的。這種費勁,一方面是組織語言過程中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另一方面是我們明知道每天都要面對這種痛苦,為了成長,不得不在生長痛中砥礪前行。因為痛苦的感覺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很少有人能日復一日地堅持練習下去,更遑論堅持幾年、十幾年。
可換言之,只要克服以上兩點,口語飛速進步就指日可待了。
畢竟,鍾南山院士就是實打實地扛住了窘迫和痛苦,把笨方法用成了絕世秘籍,練就了現在的一口好英語。
二、以錯為燈,每天必寫作
鍾南山院士英文寫作水平之所以能突飛猛進,除了他自身努力之外,也有他父親的緣故。
他初到英國直到離開,每天必用英文給父親寫一封信,而他父親的回信中,也會附上兒子寄來的信件,其中的語法錯誤、用詞錯誤都用紅筆一筆一畫修改過,父親還會勾畫出結構規整、行文流暢、表意準確的句子,又或者在一旁標註上更地道的說法。
能和父親全英文往來書信本就讓鍾南山院士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大增,哪怕起初信件裡錯誤百出,他也根本不在意犯錯,因為父親的行為讓他認識到,只要能知道自己錯在哪兒,就能以錯為燈,讓往後會踩的雷區變得更小。
從鍾南山院士的經歷裡我們能看出,英語寫作能力的提升,除開主觀努力,也需要藉助他力,畢竟學習就是一個不斷吸收新知識、在輸出中掌握知識、在矯正中完善能力的過程。
我們生活在當代,通信比1979年便捷許多,教育資源也比鍾南山院士曾擁有的豐富得多,不需要像他一樣跨越幾個國界借力。
總結下來,提高寫作能力的方法無非是「不斷寫+不斷改」,大道至簡卻又至難。方法雖笨卻行之有效,鍾南山院士正是只靠這個方法,最終做到無壓力閱讀國外學術資料,還能用英文撰寫學術論文。
「永遠要有自己的追求,辦事要嚴謹要實在,只要有這兩條,你們就會不斷地取得進步,而且會比我們取得更多的成績。」
這句話是鍾南山院士勸誡他的孫輩的,但筆者認為,這句話也可以送給正在閱讀本文的你們。
鍾老35歲才開始學習英語,但至今是英國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主編《英中日圖解醫學詞典》,更是發表國際論文無數。
說好不熬雞湯只講方法,但鍾老的經歷和方法本身就長得像一碗雞湯——知道終點在哪兒,然後走向它。如果還有什麼需要交代的,就是堅持走向它!
本文由@英語學習方法原創,歡迎轉發,但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用高效的學習方法,帶你輕鬆學英語,快樂聊教育,喜歡我記得關注哦!
更多精彩好文:
師從李叔同,29歲皈依,53歲學俄語,18月後譯小說:靠1個笨法子
她,1歲時變得盲、聾、啞,卻學會了5種語言:這3大方法你可借鑑
精通7門外語,大師季羨林:語言各不同,方法可通用,這1點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