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實錄
主持人: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關注新華訪談。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養引導學生發展的導向功能已呈現出來。
「核心素養」圍繞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兩個重要命題展開,具體到各地區、各學校如何將核心素養落地,並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是當下基礎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
今天我們邀請到了重慶市兩江中學校校長裴林做客新華訪談,分享關於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內容。首先,歡迎裴校長。裴校長,你好!
裴林:你好!
主持人:跟我們的網友打個招呼。
裴林:大家好!
主持人:我們知道,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詳細闡述了學生應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確立了六大核心素養。那麼就中學階段的校情、學情來看,在核心素養諸多指標上,學生應有哪些具體表現和水平特點?
裴林:核心素養,我們的理解,它涉及到「一個中心、三大板塊、六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在六大核心素養方面又涉及到18個方面的具體內容」。
「一個中心」即全面發展的人,「三大板塊」即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大板塊」每個板塊下又有兩個方面核心素養,比如說,自主發展涉及到學會學習、健康生活。作為中學這個階段,學生的自主發展裡「學會學習」,我們要求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的意識、良好的學習的習慣,包含了終身學習的習慣。實際上涵蓋了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學生都有學習的意識和學習的習慣。
主持人:就是主觀能動性。
裴林:對。同時要培養學生適合他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建構,更重要的是思維能力的培養、思維品質的培養、認知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在現代社會對數字信息的篩選、甄別以及數字信息的運用。
自主發展還涉及到「健康生活」,我們要教育學生:一是要珍愛生命,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他人的生命。掌握好的健身方法,養成健身的習慣,培養尚美的情趣、健康休閒的生活方式,這是我們培養學生健康生活的幾個方面。
要讓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一個是心理品質的培養,要讓學生自信,堅韌、自製、樂觀,抗挫,培養學生「向上」「向善」的品質。
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生要能夠正確評價自我,在時間、精力、目標上能夠進行自我調控。
在社會參與方面,我們最要培養學生的社會擔當意識與能力。社會擔當分三個層面,一是對自己的家庭,二是對團隊,三是對社會。我們的學生要有報恩於自己父母的行為,在未來走向社會,在任何一個團隊中,要明白自己和團隊的關係,要能融入其中,和諧相處,積極發揮作用,能整合資源,作出貢獻。在團隊中能夠擔當,能夠成為社會的建設者,而不是破壞者。
另一個方面是實踐創新,現在我們教育逐漸強化了學生的勞動意識和社會實踐。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用知識、經驗、技能去解決學習中、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困難。
現代社會是一個創新的時代,要求我們要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和能力,這塊與學生知識的架構、好奇心、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有重要的關係,尤其是學生的質疑批判精神,未來社會要進一步創新發展,未來的建設者、現在的學生,作為教育者是有責任和義務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主持人:剛才裴校長給我們講到了關於核心素養,學生具體有什麼樣的表現和水平特點。其實從發展方向來看,現在的教育逐漸從關注知識點的落實轉向素養的養成,從關注「教什麼」轉向關注學生「學會什麼」。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已得到了各個層面的重視。基於這一背景,您認為核心素養要在中學教育中落地,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裴林:我認為應該有五個方面:第一,教育工作者教育觀念的轉變;第二,課程建構;第三,教師教法;第四,學生學法;第五,學以致用、實踐的問題。
第一,教育工作者教育觀念的變化,這是最重要的。首先,我們尤其要意識到兩個最重要的觀念,一是人的教育發展應該遵循什麼樣的規律,「人」具有多元智能且存在差異性,教育可以發掘人的多元潛能。多元智能在發展中可以互相促進,所以教育要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二是人的潛能和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發展形成的各項智能是有差異的,所以我們要發展學生的優勢潛能,形成個性特長。其次,快速發展的社會,需要高質化和多樣化的人才。所以,我們應該培養多樣化的人才,而不是一個模式的人才。
第二,基於以上兩點,我們相應的課程、教法、學法都要變革。我們就根據這兩點,應該提供學生多樣化的課程。說具體一點兒,除了國家的部頒教材之外,學校層面還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為其提供相應的校本課程,滿足學生多樣化、差異化發展所需。
第三,老師的教學方法要一改以往的傳統的灌輸式的教育,而應該是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滿足學生,即因材施教。在教學中老師更多是引領者、組織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更多是在老師的引領下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團隊中互相探討、探究、交流中學習。
第四,當今學生要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學習,能有效進行線上、線下交互式綜合學習,不能死記硬背,要能篩選、甄別線上知識,培養理性批判精神。
第五,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用,是為了解決我們學習中的困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未來工作中的挑戰,一定要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這是我們最關鍵要落地的幾個問題。
主持人:剛才裴校長從五個方面對剛才的問題進行了回答,將核心素養在中學教育過程中落地。回到學校來看,重慶市兩江中學校是在2010年,應國家級開放開發區——重慶市兩江新區的成立而建。在辦學過程中,學校逐步凝練出「上善若水•善天下」的辦學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那麼,學校是基於何種背景和目的,提出這一理念?您又是如何理解的?
裴林:「上善若水•善天下」的辦學理念是兩江中學人的辦學使命,也是一個教育者在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中學習、實踐、反思之後的感悟。我認為,教育在功能上具有個人屬性,教育是為了學生未來更幸福的生活。另外一個功能上是社會屬性,是為了促進社會的進步。學生在實現個人價值的情況下同時來促進社會價值的實現。
我們認為教育必須傳承民族優秀的文化,我國幾千年的文化有很多優秀的教育思想。老子在2500多年前的《道德經》中對水有哲理性描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所以我認為教育之善,如水之善,教育潤澤人、改變人、發展人,讓學生在未來能生存,能生活得更美好。這是一個層面。所以我們把老子的「上善若水」作為師生的理想追求。
「善天下」,是我們把這種精神落實到現在的育人目標上,那就是培養學生成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他在未來的社會中能夠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能夠實現個人的價值的同時,能夠去實現為社會謀進步、為國家謀富強、為民眾謀福祉的「善天下」的目標,這就是我們的辦學目標。我們未來的學生就要做這樣的人。
主持人:我們發現,兩江中學「善」的辦學理念,在具體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體現,便是打造了以「七個善於」為核心的「善教育」活動,「善文化」也成為學校的精神內核和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請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裴林:我們的教育願景,它必須符合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又必須要落地,和我們教育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另外也要指向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所以基於此,我們對我們學校的善教育進行了哲學層面上的思考,進行了現代教育意義上的解讀,傳統的善教育是指道德品質上的,但是我們認為現代教育的「善」,應該包含三大方面,除了以善修德、立德樹人這方面的教育意蘊之外,還有「美好之意」,就指學生要有良好的習慣、健康的體魄、尚美的情趣、創造美的能力,這都是美好的。另外,在現代教育上對「善」的第三層的解讀是「善於擅長」,要讓我們的學生「善於修德、善於求知、善於健體、善於尚美、善於合作、善於實踐、善於創新」。這是我們對「善」教育在現代教育意義上的解讀。善教育堅持「一二三四五七」方略,即一個總目標(善天下),二個載體(課堂教學、社會實踐),三條路徑(善在學校、善在家庭、善在社會),四個善待(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會、善待自然),五個分目標(涵養「善天下」之品、砥礪「善天下」之志、儲備「善天下」之識、匯聚「善天下」之智、積蓄「善天下」之能),七個善於。它和我們國家的教育方針,以及和我們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完全契合的,那就是促進學生主動、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也是核心素養在學校落地的具體途徑和措施。
主持人:剛才通過裴校長的回答,我們發現「善」在我們學校已經有多樣化、立體化的解讀。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與探索實踐,根本上來說,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近年來,兩江中學以「六大工程」建設為抓手,積極構建「優質+特色」的教育品質,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那麼,學校的具體做法是怎樣的呢?
裴林:我們要實現我們的辦學願景,必須要讓學校的價值取向成為全體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追求,這是我們第一要做的。第二要做的,要將「善」教育這種理想和我們兩江中學的教學實際充分結合,去構建我們學校「優質+特色」的教育品質,去構建「一校多品」的教育品牌,滿足學生多樣化、差異化的發展需求,從而促進學生的主動、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我們堅持「人文育心、科技啟智、體育強身、藝術尚美」教育理念,我們的具體做法:第一,立足教學主課堂,第二是拓展第二課堂,第三是延展社會第三課堂。在教學主課堂層面,給學生除了提供國家的部編課程之外,我們提供了「七個善於」的校本課程,供學生進行選擇,推行「走班制」教學。同時,強化理化生傳統實驗課和數位化探究實驗課教學,另外,利用多種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現代教學技術滿足學生的學習所需。
第二,我們積極拓展學生的第二課堂。建立了科技、藝術、體育學生個性特長的培訓班以及學生社團60餘個,給學生提供了個性特長發展的平臺,挖掘和培養學生的優勢潛能,也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個性特長的平臺。我校學生中湧現出了大量在科技發明創新、科技製作、舞蹈、聲樂、足球、武術、網球、羽毛球等項目的國家級、市級一二等獎獲得者。
第三,延展社會第三課堂。我們學校之前已經嘗試在現代工廠,以及利用渝北區大數據的公式,包括科技孵化公式,建立學生的實踐基地,學生到這些企業去了解生產流程和生產方式,這些企業是以怎樣的方式進行人財物、信息、技術有效整合,讓學生提前了解他們未來面對的社會。這方面工作,我們還將進一步去拓展。
主持人:其實剛才我們一直在圍繞核心素養展開討論,其實通過核心素養,我們會發現,一直以來,社會上都有一種觀點,認為只要考試的「指揮棒」存在,便只有分數才是王道,而教育領域中「唯分數論」、「知識本位」、「評價體系單一」等現象更是長期存在。對此您怎麼看?為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兩江中學又是如何對本校核心素養教育的實施情況做出「量化」評價?
裴林:學生的評價是一個大課題,也是一個很難的課題,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家長的訴求,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家長價值取向的影響,對人才的評價,但我們要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對學生的評價一定要轉變。評價要由原來的分數導向轉向價值觀導向、素質能力導向去發展。具體的做法,對學生評價要多元,不能唯分數而分數。
二是注重學生的過程評價、發展性評價,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是發展變化的,過程性的評價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高考的「指揮棒」在變,「新高考」來了,它既考慮了對學生的過程評價,即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學生的過程性發展綜合評價,素質、能力與特長,也考慮了國考評價,並將以上評價結論都納入高考錄取考量範疇。
我想我們的未來評價都將沿著這幾個原則和方法去具體實施。
主持人:據了解,裴校長您之前參加了「重慶市卓越校長工程中新合作培養計劃」項目培訓,並進行了深入系統地學習。那麼結合這一段時間的學習經歷,以及您長期以來的治學經驗來說,您對兩江中學的下一步發展,是否有一些新的思考?
裴林:現在社會倡導終身學習,前段時間在工作了幾十年之後,又重新去當學生。把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找到結合點,明了自己未來的路,這是很重要的。目前基礎教育板塊面臨四大挑戰,一是國家意志提出的高考改革,這是一個新挑戰。二是網絡學習的挑戰,包括學生和老師。三是STEAM教育的新挑戰。四是教育國際化的挑戰。這四個挑戰都是教育者要去迎接的四大挑戰。針對這四大挑戰,我們要做的:一是要研究「新高考」,新高考對人才的選拔,帶來我們教育的具體內容與行為的變化,如同我們前面談到的課程的設置必須多樣化,而且要把大學的一些實驗室、現代企業納入學校的拓展課程教學實踐基地,學生在建構高中知識的同時,還要進行校內校外的實踐性研究,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學以致用的問題。資源的整合,對校長來說,不僅僅是校內教育資源的整合,也包含了有利於學生發展的校外人財物、信息技術、資源的整合,用於中學階段學生的教育。
二是網絡學習。現在網絡知識很豐富,我們要整合線上、線下學習,我們要引導老師將網絡知識、部頒教材、校本教材進行融合,同時培養學生在課前、課餘充分利用網絡進行學習,進行討論,知識進行整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STEAM教育。這是美國教育的理念,應該說它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思想,它是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整合在一起,跨界跨學科的知識整合併進行綜合實踐應用,這為學生應對「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時代,解決知識整合、創新解決問題具有極大的幫助。
四是教育國際化,這也是我們中學教育要面對和探尋的。在這個板塊,首先我們要學生學會兼容並包他國優秀文化,其次要培養學生具有與其他國家交流溝通的意識和能力,當然這個前提條件是必須要有中國情懷,要有愛國情懷。我們兼容並包他國的優秀文化並與他國經濟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建設我們的國家,讓我們的民族更加富強,讓我們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目的是要善天下,這是我們未來面臨的挑戰。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面對「網際網路+」技術的創新、管理的創新、經濟的創新、教育的創新,我們教育工作者只有「終日乾乾、與時偕行、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參與其中,爭取成為變革的力量,為我們的社會、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民眾培養更多 「善天下」之才。
主持人:謝謝裴校長。今天我們圍繞如何促進核心素養落地,使學生在身體、智力、道德、思維、精神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面向未來實現全人教育?我相信這是當前基礎教育階段一項重要命題。
今天裴校長在結合自身學校的實際情況也跟我們進行了相應的分享,對於命題的解決和思路,是否真正找到了一些思路和方向呢?我相信每一個網友心中都有了答案。再次感謝裴校長做客新華訪談,也感謝各位網友的守候和關注,讓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