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個電影給出了答案

2021-02-21 巴塞電影

電影之所以分出類型,因為它們面向的是人類不同的焦慮狀態。

比如喜劇片,指向的是人們不敢正視自己生活並不如意的焦慮。

這個主題在那些經典喜劇裡,被一再重演。

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星爺在《功夫》下定決心要做壞人。怎麼壞呢?買了「啞女」黃聖依的冰激凌不給錢,還要跳上電車,衝著追趕的啞女,笑出星爺標誌性的聲音。    

那一刻,我們看到的並非一個壞人。

電影想要說的也並非他是一個壞人。

星爺在這裡試圖強調的,其實是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態:找到優越感和舒適度的最快方法,就是欺負一個完全不如自己的人。

從底層摸爬滾打才有今日的星爺,太懂得人之所以為人的劣根性。

所以他在這裡的笑聲,會讓人覺得悽惶又悲涼。

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是星爺和他的《功夫》,而是另一部關於Loser的喜劇。

它就是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提名了最佳影片的《布裡斯比熊》。

布裡斯比熊

Brigsby Bear

這部85後導演戴夫·麥卡裡的處女作,是個帶點極客味道的喜劇電影。

它的男主角詹姆斯,是個從小到大都生活在兒童科幻劇《布裡斯比熊》世界裡的人——而這部劇其實是他「養父母」,為了把他「圈養」在家,老兩口自製的。

也就是說,除了他,沒人看過這部不切實際的、充滿幻想的兒童劇。

相比於提名201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房間》,《布裡斯比熊》更像2009年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狗牙》。

只不過《布裡斯比熊》是溫馨的、喜劇的,帶著男性導演才有的大男孩似的靦腆。

儘管它們的主題都涉及「圈養」,但《布裡斯比熊》的重點不在這裡。

電影更多的興趣,是這部培養了男主角獨一無二的世界觀的兒童劇《布裡斯比熊》,在「養父母」因犯罪被捕入獄後,如何幫助他面對自己坍塌的、與別人格格不入的生活。

這既是電影敘事的重點,也是觀眾在故事裡代入個人體驗的切入口。

因「養父母」被捕入獄,詹姆斯被送回到親生父母身邊。拋開親情因素不說,此時已經成年的他,是個被無端打破既有生活,又被硬生生安置在另一種生活模式裡的無辜的人。

雖然投來的眼光像是在看怪胎,但新環境裡的人都還算nice。

警察對他是同情的,給他喝可樂,送他回到親生父母身邊。

親生父母對他是可憐的,幫他收拾好房間,帶他去看電影,見識更大的世界。

妹妹雖然覺得他是怪咖,但相處時還算客氣,甚至主動帶他外出參加派對,讓他在一成不變的生活節奏裡,體驗年輕人該有的、更刺激的生活。

派對上的朋友對他也很友善。儘管不乏獵奇成分,但還是很認真地聽了他對「布裡斯比熊」的講述,這些愛好極客文化的年輕人,都覺著這個故事「屌爆了」。

詹姆斯甚至在派對上交到了女朋友——儘管在她要求更進一步時,他嚇得落荒而逃。

但詹姆斯還是覺得糟透了,因為他再也看不到《布裡斯比熊》,再也沒辦法看那個穿著人偶套裝的棕熊,打敗銀河系最邪惡的大魔頭「獵日者」。

更糟糕的是,父母非但不理解他鬧著要看新一集「布裡斯比熊」的痛苦,甚至認定這孩子腦袋有問題,偶爾還會有一些不大不小的摩擦和衝突。

就是在需求被拒絕時,詹姆斯才發現自己與周遭是格格不入的。

你是否意識到自己與周遭的人和生活格格不入過?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會覺得自己與他們格格不入?

以及,你是怎麼應對這種格格不入的?

可以斷言,面對這種格格不入,很多人都會選擇妥協和退讓。

因為有太多人告訴我們,這就是成熟,這就是成長——歡迎來到成年人的世界。

我們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懂得規避自己身上那些稜角,迎合領導或同事的喜好與判斷,讓自己在大環境裡儘量變得如魚得水。

但不通人情世故的詹姆斯,並沒有選擇妥協和退讓。

反而打定主意,要拍一部屬於自己的《布裡斯比熊》!

面對愛好,宅男都是行動派。

他先是根據自己對故事的熟悉程度,撰寫了屬於自己的《布裡斯比熊》的電影劇本。

然後找來對「布裡斯比熊」拯救銀河系的故事同樣著迷的極客男孩史賓斯,請他聯手拍攝製作大電影。

為了儘可能還原原片樣貌,他甚至找到逮捕「養父母」的警察,纏著他軟磨硬泡,請他把「養父母」拍攝《布裡斯比熊》時留下的道具(現在已經成了警察局「證物」),拿一些給自己。

為了讓拍攝效果更真實,他甚至通過谷歌搜索,自己造了一個炸彈。

炸彈爆炸後,他就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再之後的劇情,依舊是俗套的大團圓結局:他被親生父母諒解,從精神病院出來,在大家的幫助下完成了《布裡斯比熊》的拍攝,甚至受到整個鎮的歡迎。

這就是這部電影讓人遺憾的地方:它沒能逃脫「大團圓」的思維框架。

尤其對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還始終停留在被別人接受和認可。

這固然是以考慮觀眾感受為標準的商業訴求在作怪,但不排除導演自身的怯懦和妥協。更何況他本身要表達的,就不是一種常規意義上的人生,又怎麼能用俗套的結尾去迎合觀眾?

相比之下,它少了同題材的《陽光小美女》的力道。

這部讓一家子折騰了一路的電影,到最後也沒有迎來選美成功。但這不重要,因為以小美女為首的家人,在電影結尾與自己和解了:

他們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不應該憑別人的標準去衡量。

所以他們放得特別開,儘管大家都哄他們下臺,他們依然能在舞臺上跳「搖擺舞」。

這本來也是《布裡斯比熊》的價值觀。但它沒能像自己的主角那樣堅持到最後,反而來了個大團圓結局。

對主角太仁慈的作品,通常都難以讓人印象深刻。

因為它們沒法把人活於世的悽惶和悲涼,在主角身上做最大限度的投射。

但拋開這個「大團圓」結局,《布裡斯比熊》還是個相當不錯的電影。

它以「自己與周遭格格不入」做切入點,探究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而這個關係的落腳點,剛好是我們每個人都敏感的點,即別人怎麼看我們?討厭還是喜歡?

這就回到了文章開頭說的喜劇片類型,解決的是人們不能正視自我的焦慮問題。

畢竟,我們在現實生活裡,習慣了被要求更成熟、習慣了被要求有大局觀、習慣了被妥協、習慣了聽那些無聊的人說無聊的觀點、習慣了漸漸地失去自我……

但《布裡斯比熊》給出的答案,與我們日常裡接觸到的事實截然相反。在電影裡,男主角詹姆斯是個與別人格格不入、卻又對別人的看法不管不顧的人。

為了強化這種「格格不入」和「不管不顧」,電影甚至造了個假開頭,給男主角安上了童年被誘拐、一直被圈養的生活。

導演似乎也不相信,有人能在大家都指摘甚至否認你的環境裡茁壯成長。所以給了男主角一個先天偏執狂的成長環境。

也正是男主角偏執的程度,和電影強行賦予的大團圓結尾,點透了縈繞在很多人心頭的謎題:為什麼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之所以「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因為這些道理都來自於別人。

它們不過是別人評判、框定你的枷鎖。你若是信以為真,別說過不好這一生,恐怕連下一生都是岌岌可危的。

被囚禁長大的男孩,在被解救後,成為無法融入社會的邊緣人

最終,他通過完成「養父母」自製兒童劇《布裡斯比熊》的拍攝,

來為自己的過往畫上句號,也開啟了新的人生。

你怎樣看待「聽了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一生」這句話?

相關焦點

  •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 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次要分享的是來自《後會無期》電影同名歌曲,鄧紫棋的《後會無期》。最近偶然聽到了這首歌的英文原版,有感而發,於是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向前走 後會無期」《後會無期》是由韓寒填詞,Anthun Kent、Dee Syluia作曲,鄧紫棋演唱的歌曲,作為電影《後會無期》的主題曲發行於2014年6月24日。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歌是由韓寒親自作詞的。
  • 心理學家:為何你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出在這裡
    01最近,我的後臺又收到了很多私信,雖林林總總,但都離不開有關內心的困惑和情緒的不安。當我回復過去以後,我發現有不少粉絲會說:你說的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啊。這個現象,不禁讓我反思。是啊,好像很多人看似懂得很多道理,可就是無法把自己的心安頓好,終日在焦慮抑鬱中煩躁不已、生活一點變化也沒有。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得從「行為改變」的本質談起。
  • 為什麼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土星逆行在射手座
    聽說過這段話嗎?
  • 為什麼懂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忽略了內心的「原始人」
    為什麼試過無數種方式,卻依然管不好自己?國內著名心理學家朱建軍的這本《掌控自我》,清晰地為我們解釋了心中的疑惑,原來是著力點錯了,我們只知道與自己的「理智人」對話,卻忽略了「原始人「的力量。人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原始人」,他不但是我們情緒聚集地,更是心靈世界的強大掌控者。
  • 奎木狼:聽過了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連玉帝的妹妹、女兒都會私下凡間會情郎,奎木狼和玉帝的侍女,自願下凡間過小日子,似乎不值一提。咱們救了百花羞,打跑奎木狼,不是毀了一莊婚?這究竟是不是「慈悲」呢?道理是一回事,領悟是一回事,能不能過好一生,是不好辦的事兒。
  • 為什麼道理我們都懂,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文/卡卡西從出生在現在,在我們的成長之路中,聽過許多道理。無論是從家長,老師,長輩那裡,還是從書中,電視中,網際網路中。而為什麼道理我們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就像這張圖中,到底是3根還是4根?我們不能說孰是孰非,每個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因此對於別人有用的道理,可能對你來說並不適用。
  • 聽過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認知覺醒:用行動化解焦慮
    電影《永無止境》中說:理想的自己是什麼樣子?很多人不清楚,但肯定不是這一秒的自己! 深以為然。 在八九十年代,金庸的武俠小說風靡全國,到如今,他的作品仍然得到大家的追捧,被奉為武俠經典。為什麼呢?
  • 知乎高贊回答:為什麼我們從小聽了這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你以為自己可以抱著對遠方的期待去度過眼前的難關,然而事實上,大多數人還沒能看到一眼遠方的田野,就已經在半路上累的氣喘籲籲,這個時候,他們突然發現,比起詩和田野,自己更需要的是一杯清涼的水和一張舒適的床。生活的艱辛不易讓他們不得不妥協,最初為了詩和田野躊躇滿志,最終卻還是被生活中的苟且所牽絆。就像《後會無期》裡蘇米說的那樣: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文案|「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
    明年今日是還是老地方不見不散再來醉一場 4.你別害怕有些時候一個人才能擁有秘密 5.雪花需要太陽光的融化感情需要兩個人的升華 6.被愛的人永遠無需道歉,就像不被愛的人做什麼都是錯 7.任何瞬間的心動都不容易,不要怠慢了它 8.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
  • 賀鑄:道理我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錦繡的華年啊,究竟是如何度過去的呢?或許是那月下橋邊,也或許是窗門緊鎖的朱門大戶的花園裡,大概只有春風才知道她的歸處吧。天邊冉冉升起的雲彩舒捲自如,黃昏的太陽也落在了長滿香草的沼澤地上,眼看著日暮將近,我揮起彩筆肆意寫下令人斷腸的詩句。若問我的愁情究竟有幾許。我會說,就像那一望無垠的菸草,滿城翻飛的柳絮,還有梅子黃時的綿綿細雨。
  • 「道理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誰讓你是理論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道理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誰讓你是理論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圖/編| YOYO情感·小新老師文/音 | YOYO情感·小哈老師【案例說明】26歲女生,消極自我認知最近接觸了很多線上課程、工作坊,也確實會受到大家很正能量的影響,比如禪修、比如了凡四訓、比如心理學相關、比如個人成長。道理都很棒,本該是自我突破和成長的黃金時間,但我發現除了偶有的靈感突發和雞血滿滿時刻,我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行動和改變。
  • 讀了很多書,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老戚外傳
    在這個三室二廳的房間裡,只有一個老萬就足夠了,再增加一個人,馬上就有一種擁擠感。100多平米的房間裡,除了廚房和衛生間,其餘的地方都堆著各種各樣的書。戚相元和老萬要打個對面,必須側著身才能夠錯開對方。「讀了這麼多書,懂了很多別人都搞不懂的道理,但我依然沒有過好這一生。」終於坐下來了,老萬感慨地說。
  • 【佛系新聞20180921】我們聽過了無數的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
    @五嶽散人:昨天跟我家貓聊起某證券公司那個不雅飯局,她提醒我說,目前基本上要不就說這個「不雅」有多差,要不就說偷拍並散布的人多糟糕,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一點:無論怎麼解釋,這也是利益相關方的飯局。在一個規則比較嚴謹的社會環境裡,這種飯局曝光出來,當事人在這行就不要做了,肯定是甲乙方勾兌嘛,金融相關機構都直接可以開始調查了。
  • 聽了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讀《不要再笑了,裘裘》
    負鼠媽媽最近遇到了一件煩心事,它像所有媽媽一樣疼愛著寶寶(裘裘),可裘裘是又可愛又特殊,它總是喜歡咯咯咯的笑,這可不行,因為負鼠求生的一項本領,就是要學會「裝死」以躲過天敵的魔掌。第二次,負鼠媽媽裝作大灰狼,用鋒利的爪子在它身上戳啊戳,這可真癢,裘裘忍不住又笑了起來,太糟糕了,它又不能吃餡餅了。第三次,負鼠媽媽裝作大野貓,它玩了似的把裘裘在爪子之間顛來顛去,裘裘一個沒忍住,噗嗤一聲又開笑了,自然它又吃不成餡餅了。是不是室內裘裘沒有在大自然學習的快?
  • 道理都懂,我就不信過不好這一生
    我思考了一系列的宇宙性哲學疑問我是誰我在哪我在搞毛線啊我為什麼要在這搞這團毛線搞毛線的意義是啥為什麼搞毛線會掉粉等等就如同下面這串奧義無窮的省略號傳達出的完全搞不懂的意境……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我就是不願意放手這塊姜為什麼我要來小主不好惹的公眾號我想即便沒有姜,我還是一樣會出現在這裡
  • 那些知道道理卻過不好的人生:道理真的沒用嗎?
    韓寒說過一句話:「聽過了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此後,這話就被反覆運用,甚至成了流行語。今日,不妨從心理等角度來解析一下這句話所衍生的一切。為什麼人會這樣感覺:道理只是道理,人生還是人生,光講道理是沒有用的。
  • 懂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Trainwreck 生活殘骸
    就算認識-相愛-吵架-和好的流程老套,影片裡的人物還是很有吸引力的,而笑料很充實,你看了再多這類電影,也不會覺得反感的。所以不要被主題排斥,去看吧,你會享受的。(3)--by 家家  懂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有歧義,懂了很多道理,未必能照做,懂了很多道理,也未必能保證道理有用。
  • 道理都懂,為什麼我們還打不好網球?
    中年人的悲哀在於,懂得很多道理,可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打網球亦是如此。——題記 人到中年,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也懂得了很多道理,可大部分人還是過不好自己的生活。 正如打網球一樣。盯準球、早點打、降低重心、保持專注……這些道理都懂,可依然還是打不好球。
  • 這道理,那道理,過得不好沒道理……
    可生活水平反而每況愈下,有些人不免會問:道理你知道的不少,這也懂,那也不差,可為什麼就是過不好呢?過得好,咱們就暫且理解為成功吧。如果說把成功作為過得好的代名詞,那麼就成功來說,這兩個字雖然好寫,但真正實現起來並不那麼容易。首先方向要對。方向不對,努力白廢,方向錯了,反而是走得越遠,錯的越厲害,代價越大。
  • 夏洛特煩惱:為什麼重活一次,你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但多少人不明白,就算開了外掛,你也過不好這一生。就像大春一樣,有人給他指了發財的明路,他也只配住在40平米的小房子裡。馬冬梅即使嫁給大春,照舊是煮茴香打滷面,給別人撥火罐。秋雅依然成功嫁給有錢人。夏洛呢?在他的三觀裡,有才華的人都是拼爹,高官都會落馬,綠茶都是婊,直男都有癌。這樣的三觀,即便再給他一次機會,也過不好這一生,身為loser體質,活幾次都一樣,哪怕是開了外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