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薇安》這本小說剛出版的時候,正是網絡、QQ正盛行的時候。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孤獨、清高、桀驁的男人如何對一個網絡中的女子「微安」迷戀不已,而對現實中愛慕自己的女孩如何殘酷,最終導致這個女孩的死亡,然後他來到了微安的城市,「悼念」了死去的愛情,然後「出逃」的故事。
虛幻的愛情原來也可以這樣深刻——也許是因為不見面,始終懷有的那份期待,對方的缺點你無法見到,因為兩個人只能憑藉電腦鍵盤在字斟句酌的交談。
這個小說給當年的我最大的震撼是關於愛情、關於死亡、關於孤獨的論斷:
1、關於死亡:
我常常想,人應該如何決絕地處理自己,可是生活已經把我們磨得半死不活。
在站臺上等候的時候,她常常有一種欲望。想很突然地跳下去,然後在地鐵呼嘯而來的時候,再奮力爬上臺階。她說,她喜歡這種隱藏著恐懼和絕望的幻想。
如果生命是一場幻覺,別離或者死亡是唯一的結局。
時光無止境地輪迴,生命在裡面飄零。
生活的停頓與死亡並無區別。
3、關於孤獨
某個瞬間,我們的孤獨是一樣的。彼此靠近的瞬間,孤獨得以融合,卻並沒有消失。
我真的是不了解你。他說。從來沒有了解過你。但是為什麼要了解呢。她笑。我們始終孤獨。只需要陪伴。不需要相愛。
4、關於愛情
我知道二十五歲以後的女子遭遇愛情的機會將漸漸減少,但是遭遇到傳奇的機會卻增加。因為,她們開始再次堅持自己的夢想。
感情是最難帶來溫度的物質。因為它不成形,因為它不持久,所以不值得信賴和依靠。
他的心裡還有百分之十的愛情,但並不屬於這個世界。女孩說:你不管在哪裡,總是可以在網絡上找到我,我在這裡。 聽我說完最後一句話吧。他輕輕說。 女孩在那裡沉默。 然後他對這話筒,他說,謝謝你,在這個夜晚和凌晨,耗盡我最後,百分之十的感情。
千裡迢迢的路途,翻山越嶺,漂洋過海。依舊有沉重的現實要去面對和承受。所有的感情都會逐漸地平靜和淡忘。可是這一刻,相近的靈魂在一起。潮水。溫暖的陽光。寂靜的風。還有記憶。一萬個美麗的未來,抵不上一個溫暖的現在。每一個真實的現在,都曾經是你幻想的未來。
當一個女孩覺得她不太容易了解那個男人的時候,她會愛他。
愛情是美好的.相信愛情的人一般都是積極的,嚮往幸福.有追求的人,他們活在希望裡..而不相信愛情的人.則活在恐懼裡.不是真的不相信.只是不敢相信,為的只是保護自己..害怕受到傷害.這樣的人活在無奈甚至絕望裡.試問這樣的人又怎麼可能快樂呢?
不相信愛情的人,會比平常的人容易不快樂
十六歲的時候,我就知道有些付出不會有結局,有些人註定不屬於自己。那種溫柔的惆悵的心情,那種疼痛。
愛情在某個瞬間裡可以是一場自由的激情。而在生活的漫長範圍裡,它受到的拘束卻如此深重。
女人的生命如花,要死在採折她的手裡,才是幸福。可是我們都還那麼年輕。還在孤單地守望中堅持。
壓抑了整個青春期的幻想,華麗的幻想,原是這樣一場生命裡的不可承受之輕。我再一次選擇了等待。
她始終穿著身邊男人的衣服,象徵著某種隱晦的依賴。
可是你能夠選擇平淡的婚姻嗎。她問自己。如果能夠,就不會走得這麼遠。
時間讓愛情面目全非。
諾言和深情,像沒有出路的潮水,一次次淹沒了我。
5、關於生活
生活會變得像一朵柔軟的棉花,讓人沉淪,沒有尖銳的痛快,只要不揭穿真相。
我想給我的靈魂找一條出路,也許路太遠,沒有歸宿,但我只能前往
時間是最偉大的治癒師,再多的傷口都會消失在皮膚上,溶解進心臟,成為心室壁上美好的花紋。
人生得意須盡歡。其實失意的時候,更需要縱情。因為快樂可以有人分享。而痛苦卻沒有聲音。
如果沒有了眼淚,心是一面乾涸的湖。
電影有時就像我們靈魂深處遺失的幻想。你在接觸它的同時,體會著破碎。
對話原來和下棋一樣,是需要對手的,勢均力敵才能維持長久的趣味。
沒有對這個世界清醒的意識,才沒有絕望。
有時候不知道真相,不了解本質的人,是快樂的。而能夠假裝不知道真相,不了解本質的人,卻是幸福的。
你要麼起步行走,要麼躺下來。但你不能蹲著。
安妮寶貝的文章看多了是會讓人抑鬱的,但裡面的內容和情節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你感受到了一種近在咫尺,卻無法相遇和得到的痛。孤獨是主題和常態。仿佛愛人之間只能在相互的折磨中,在血淋淋的廝殺中才能感受到「愛」。
但後期作者戀愛、結婚、生子後,小說主題就趨於溫暖,也許她找到了心中的那份溫暖、堅持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