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朱元璋的皇子皇孫們,真如電視劇裡一樣嗎?

2020-11-19 澎湃新聞

以明朝為背景的古裝劇《大明風華》熱播數日,劇中皇子皇孫的宮廷生活、爭權奪位戲碼讓觀眾津津樂道,頻頻上熱搜。

心思深沉,謀略遠大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

《大明風華》中王學圻飾演的朱棣

處在家庭「食物鏈」最底端,任人「欺負」,怕爸爸、怕弟弟、怕老婆的朱棣長子朱高熾;

太子朱高熾

驍勇善戰、野心勃勃的朱棣次子朱高煦;

朱高煦

狂妄狠毒,連親爹都敢暗殺的朱棣三兒子朱高燧;

朱高燧

天性灑脫,文武雙全,被朱棣偏愛的聖孫朱瞻基;

跟著朱棣南徵北戰、出生入死的朱瞻基

朱瞻基長子,九歲稱帝,寵信宦官致使宦官專權的朱祁鎮;

朱祁鎮

以及在朱祁鎮「土木堡之變」兵敗被俘後繼位的朱祁鈺......

朱祁鈺

生在天下第一複雜的家庭,朱元璋的後代們真如劇中這般嗎?

今天推薦一本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現代明史研究專家吳晗先生的著作《朱元璋傳》,看看歷史中朱元璋的皇子皇孫們的真實人生。

下文摘選自聽吳晗講史系列叢書之《朱元璋傳》。

■ 先說朱元璋的妃嬪們

舊時代的舊習俗,多妻是貴族官僚地主們應有的特權,皇帝的配偶除正妻為皇后外,有無數的妾,依地位高下,封為貴妃、妃、嬪等職位。

朱元璋有數不清的妃嬪,生有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孫、曾孫一輩連他本人也說不明白。

朱元璋 畫像

後宮的妃嬪,就種族論,有高麗人、蒙古人,漢人更不用說。就來源而論,有搶來的,有從元宮接收來的,有陳友諒的妃嬪,有即位後用法令徵選的。內中胡妃是濠州人,守寡在家,元璋要娶,胡妃的母親不肯,隔了一些時候,打聽明白胡家避兵在淮安,下令平章趙君用,叫把母女二人一起送來。娶青軍馬元帥的過房女兒孫妃,遠在龍鳳元年(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 年)打下太平的時候。這一年元璋才二十八歲,太平被元軍圍攻,孫妃還出主意拿府中金銀賞給將士,大敗敵兵,生擒陳也先。同時又搶佔郭元帥的女兒,小張夫人生的,做妾(後封為郭惠妃),原來子興死後,軍隊被元璋並過來,孤女也連同佔有,伺候幾年前她家的親兵和養女了。關於陳友諒的妃子,他在«大誥»中曾經自白:

朕當未定之時,攻城略地,與群雄並驅十有四年餘,軍中未嘗妄將一婦人女子。惟親下武昌,怒陳友諒擅以兵入境,既破武昌,故有伊妾而歸。朕忽然自疑,於斯之為,果色乎? 豪乎?智者監之。

其實全是謊話。渡江以後,至少在軍中有孫妃、胡妃、郭惠妃三個婦人女子。這一件史實不久便衍變成另一種傳說,說是陳友諒妻闍氏入宮後不久,生遺腹子潭王,到成人封國時,闍氏哭著吩咐:「兒父是陳友諒,兒父被殺,國被滅,我被俘辱,忍死待兒成年,兒他日當為父報仇,為母雪恥。」後來潭王果然起兵造反,元璋派太傅徐達之子統軍討伐,潭王緊閉城門,在銅牌上寫著:「寧見閻王,不見賊王!」擲於城外,舉火闔宮自焚,抱著小兒子投隍塹而死。其實這故事是捏造的,因為第一,潭王是達定妃所生,和齊王同胞,生母並非闍氏;第二,陳友諒死於至正二十三年(公元 1363 年),潭王生於洪武二年(公元 1369 年),前後相隔六年;第三,潭王因妃父於顯被攀入胡黨處死,奉詔入朝,疑懼自殺,和陳友諒全不相干。

另一關於代王生母的故事,說代王的母親是邳人,元璋戰敗,逃到民家躲避,這家的女人問:「你是朱某人嗎? 人家說你要做皇帝。」留住了一晚。第二天臨別時說:「將來有孩子怎樣辦?」元璋留下一舊梳子做憑證,她也拿首飾贈行。到元璋即位後,這女人帶著長成的男孩和木梳來認夫認父,元璋叫工部替她另蓋木頭房子,不讓進宮;代王出封后,帶生母一同就國。這故事也絕對無稽,因為代王的生母是郭惠妃,生於洪武七年,這一年元璋已做了七年皇帝了,從何戰敗落荒逃走?

諸妃中蒙古妃和高麗妃都生有子女,傳說明成祖即蒙古妃所生。元璋子孫中有蒙古的、高麗的血統,是毫無問題的。

 

■ 朱元璋對後代的教育

元璋自己從小沒有受到好教育,到發跡以後,對諸子的教育特別看重,在宮中特建大本堂,貯藏古今圖籍。徵聘四方名儒教育太子和諸王,輪班講授。挑選才俊青年伴讀,時時賜宴賦詩,談古說今,討論文字。師傅中最重要、最著名的人物是宋濂,前後十幾年,專負教育皇太子的責任,一言一動都以禮法諷勸,講到有關政教和前代興亡事跡,拱手剴切說明,指出某事該這樣做,不該那樣。皇太子也盡心受教,言必稱師傅。博士孔克仁奉命為諸王子講授經書,諸功臣子弟奉詔入學。元璋特地對儒臣指出皇子們的教育方針說:「有一塊精金,得找高手匠人打造;有一塊美玉,一定要有好玉匠才會使它成器。人家有好子弟,不求明師,豈不是愛子弟不如愛金玉? 好師傅要做學生模範,因材施教,培養出人才來。我的孩子們將來是要治國管事的,諸功臣子弟也要當差做事。教的方法,要緊是正心,心一正萬事都辦得了,心不正,諸欲交攻,大大的要不得。你每(們)要用實學教導,用不著學一般文士,光是記誦辭章,一無好處。」

劇中受命給漢王朱高煦伴讀的于謙

學問要緊,德行尤其要緊,皇太子左右除了儒生經師以外,又選了一批有德行的端人正士,做太子賓客和太子諭德,職務是把「帝王之道,禮樂之教,和往古成敗之跡,民間稼穡之事,朝夕講說」。

到皇太子成年後,溫文儒雅,儼然是個儒生。接著第三步的教育是政事實習。洪武十年令自今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奉聞。面諭太子:「從古開基創業的君主,吃盡苦頭,通達人情,明白世故,辦事自然妥當。守成的君主,生長於富貴,錦衣玉食,如非平時學習練達,辦事怎能不錯? 我所以派你每日和群臣見面,聽斷批閱各衙門報告。練習辦事,要記得幾個原則:一是仁,能仁才不會失於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會惑於邪佞;一是勤,勤勤懇懇,才不會溺於安逸;一是斷,有決斷,便不致牽於文法。這四個字的運用,決於一心。我從有天下以來,沒有偷過懶,一切事務,唯恐有毫髮不妥當,有負上天付託。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這是你天天看見的。你能夠學我,照著辦,才能太平無事。」

 

用盡心機,選繼位人,保家當

因為元代不立太子,以致引起無窮盡的政變、殘殺,元璋在做吳王的時候便立長子為世子,即皇帝位後又立為太子。因為前代的太子官僚自成系統,和廷臣容易鬧意見,甚至宮府對立,便以朝廷重臣兼任東宮臣僚。一心一意,用盡心機,要訓練出理想的繼承人、能幹的皇帝,保有這份好不容易掙來的大家當。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病死,九月立太子第二子允炆為皇太孫。對太孫的教育還是老辦法,學問德行並重,批閱公事,平決政事,學習如何做皇帝。

諸子中除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早死,第四子燕王棣後來起兵靖難篡位,做了明代第三代皇帝,諡為明成祖以外,其他二十三子都封王建國。

《大明風華》中王學圻飾演的朱棣

由於對平時的家庭教育的注意,諸王成年以後都很能幹,會辦事。洪武二十六年以後,元勳宿將殺完了,北邊對蒙古的軍事任務,就不能不交給第二子秦王、第三子晉王、第四子燕王指揮。其他封在邊境的幾個小王也領兵跟著幾位長兄巡邏斥堠,校獵沙漠。

在文學方面有成就的更多,如第五子周王好學能詞賦,著«元宮詞»百章;又研究草類,選其可以救飢的四百多種,畫為圖譜,加以疏解,著成«救荒本草»一書,對植物學很有貢獻。十七子寧王撰«通鑑博論»«漢唐秘史»«史斷»«文譜»«詩譜»等著作數十種。八子潭王、十子魯王、十一子蜀王、十六子慶王都好學禮士,對文學有興趣。十二子湘王,尤為傑出,文武全才,讀書時常到半夜,膂力過人,善弓馬刀槊,馳馬若飛;在藩開景元閣,招納文士,校讎圖籍,行軍時還帶著大批圖書閱讀,到山水勝處,往往徘徊終日;喜歡道家那一套,自號紫虛子,風度襟懷,儼然是個名士。

不爭氣的也有兩個。一個是十三子代王,早年做了許多蠢事不必說了,到晚年頭髮花白了,還帶著幾個肖子,窄衣禿帽,遊行市中,袖錘斧殺傷人,幹些犯法害理的勾當。末子伊王封在洛陽,年少失教,喜歡使棒弄刀,不肯待在宮裡,成天挾彈露劍,怒馬馳逐郊外,人民逃避不及的被其親手砍擊,毫無顧忌。又喜歡把平民男女剝得精光,看著人家的窘樣子,高興發笑。

元璋對諸子期望大,管教嚴,不姑息。做皇帝久了,君臣的身份竟超過父子的感情。二子秦王多過失,屢次受訓責,皇太子多方救解,才免廢黜;死後親自定諡為「愍」,諡冊文說:「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諡者天下之公。朕封建諸子,以爾年長,首封於秦,期永綏祿位,以藩屏帝室。夫何不良於德,竟殞厥身,其諡曰愍。」十子魯王服金石藥求長生,毒發傷目,元璋很不喜歡,死後追諡為「荒」。

 

■ 皇族的祿餉一律由政府支給

洪武九年定諸王、公主年俸:親王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茶千斤,馬料草月支五十匹;公主已受封,賜莊田一所,每年收糧一千五百石,並給鈔二千貫;郡王米六千石;郡主米千石;以下比例遞減。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世代承襲。諸子封郡王。郡王嫡長子承襲,諸子封鎮國將軍,孫封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為奉國中尉。帝女封公主,親王女封郡主,郡王女封縣主。公主婿號駙馬,郡主、縣主婿號儀賓。凡皇族出身,由禮部命名,成人後由皇家主婚,一生的生活到死後的喪葬全由政府負擔。

《大明風華》劇照

到洪武二十八年,皇族人數日益增加,政府財力困難,負擔不了,改定為親王年俸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到鎮國中尉四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公主和駙馬二千石,郡主和儀賓八百石,縣主、郡君、縣君、鄉君和儀賓遞減。不到兩百年工夫,皇族滋生繁殖到五萬多口,政府的租賦,竟到了不夠供給皇族的地步。嘉靖四十一年(公元 1562 年)統計,全國每年供應京師糧四百萬石,諸王府祿米則為八百五十三萬石,比供應京師的多出一倍。以山西而論,存留地方的糧食一百五十二萬石,可是當地的宗室俸祿就要二百十二萬石。以河南而論,地方經費只有八十四萬三千石,宗室俸祿卻要一百九十二萬石。即使把地方經費全數都拿來養活皇族,也還缺少一半,只好打折扣和欠支,郡王以上的底數大,還可過好日子,以下就不免啼飢號寒了。政府無法應付,再就原數裁減,皇族疏遠的越發不能過活。

這一群皇家子弟,既不能應科舉,做官吏,又不許務農、做工、行商,壞皇家體面。高級的親王、郡王在地方為非作惡,不但凌虐平民,甚至侮辱官吏;疏遠卑下的宗室窮極無聊,欺騙敲詐,無惡不作,擾亂和破壞了社會秩序。而且,人數過多,政府照顧不過來。禮部命名怕重複,用金木水火土做偏旁,隨便配上一些怪字,作為賜名,叫人哭笑不得。沒錢賄賂禮部官吏的,不但一輩子沒有名字,甚至到頭髮白了還不能婚嫁。

一直到末年,政府才明白不是辦法,把科舉和政治的封鎖開放了,皇族可以參加考試,可以做官,自謀出路。

可是,太晚了,不久就亡國了。

到明亡時,據不完全統計,朱元璋的直系子孫有十幾萬人。

推薦閱讀:

聽吳晗講史系列叢書之《朱元璋傳》,作者:吳晗,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相關焦點

  • 朱元璋養貓,是為了給皇子上性啟蒙課
    大意是:明朝創建之初,朱元璋覺得子孫都生長的深宮大內,很少接觸到外面的世界,擔心皇子皇孫不能懂得男女之間的「人道」,從而影響繁衍後嗣。朱元璋想出了一個土辦法,於是就在後宮飼養了大量的貓,貓咪到了發情期的時候,雌雄相互追逐,彼時的場景等於給皇子皇孫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性啟蒙課。同時還設有鴿子房,也是出於這種想法,起到輔助教育的目的。
  • 明太祖給皇子們請老師,師傅問:「可以用戒尺嗎」?朱元璋撂下四個字
    比如歷史上滿是昏君的北齊王朝,就屬於只知道誕育皇子,而不知道教育後代的王朝,各個都是昏庸皇帝。歷史中,這樣開國皇帝是明君,後世一代不如一代的比比皆是。 宋濂 朱元璋深知王朝的興衰更替,因此對於皇子們的教育非常看重,請來老師教皇子們讀書。這個老師詢問了朱元璋一個問題,那就是「皇子們調皮,可以打嗎?」
  • 歷史上最穩的皇太子,所有皇子都不敢與其爭位
    皇帝一旦突然駕崩或沒有留下遺詔,什麼皇子皇叔都會跳出來爭權奪利,就連素有『天可汗』之稱的唐宗李世民也有洗不乾淨的『玄武門之變』。 但明朝有這麼一位皇太子,其的地位在他的皇帝老子裡面無可動搖!其他皇子在他活著的時候,根本沒有想與他爭位的心思,那是往火坑裡跳。甚至在他突然病死後,皇帝也堅持把皇位傳給了他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孫子!
  • 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達100萬,為何被屠殺殆盡?
    明末時朱元璋的子孫已上100萬!這個數字在當時是什麼概念?朱元璋從明朝建立起,就一直在開枝散葉,直至明朝滅亡時,在短短276年的時間裡,子孫後代人數已高達100萬之巨!這個數字在當時來說是個什麼概念呢?
  • 康熙帝氣癱,眾皇子垂涎,歷史上真有《百官行述》嗎?
    小小一本《百官行述》,竟然震懾得滿朝文武集體害怕,就連王子皇孫也只能將其付之一炬。如此厲害的玩意,歷史上真的有嗎?一、驚人的帳單若是按《雍正王朝》的描述,《百官行述》出現的時間,應該是康熙至雍正年間。那麼,這份嚇壞滿朝官員的文件原型,就是吳存禮的帳單。
  • 明末皇子皇孫們的最終結局
    朱元璋在歷史上留下的形象至為冷酷。他對百姓、對大臣、對故交、對妻妾,都冷血無情。唯有在自己的子孫面前,他卻滿面慈祥,溫柔體貼得無以復加。為了確保子孫們生活幸福,他絞盡了腦汁。開國不久,還沒來得及大封功臣,他便急不可待地把所有兒子都封為親王,雖然他最小的兒子那一年剛剛一歲。他規定皇族子孫不受普通法律約束,不歸當地官府管制。
  • 朱元璋24個皇子,皇位該傳給誰呢?叔叔打侄子的造反之路開始了
    文|瑪嗒嗒前面講過,朱元璋花了差不多十五年的時間當了皇上,掃清群雄,完成了統一盛世。雖然朱元璋是個勵志傳奇,但他的人物性格特點也十分明顯。歷史上能和朱元璋相提並論的,只有劉邦了。朱元璋和尚出身,劉邦當過街頭小流氓,階級成分差不多,都是搞起義當上皇上的。打天下的時候對兄弟們是一個慷慨仁義,打完天下之後下手一個比一個狠毒。這在歷史上也是少見。比如,劉伯溫徐達藍玉李善長等,和他一起打天下的34個開國功臣裡,33個都是悲慘的下場。
  • 《大明風華》的朱元璋好嚇人,沒想到演員居然這麼年輕這麼帥
    而且尤為難得的是,這部劇相當有生活氣息,皇帝動不動就飆髒話罵人、大臣們很高傲、太子太子妃也愛錢、皇子皇孫們跟皇帝雖然有君臣之別很多人紛紛留言太嚇人了,而且跟歷史上朱元璋的形象不符,歷史上個朱元璋是圓臉,這個朱元璋臉長得都趕上驢臉了,很多人在彈幕批判劇組不夠嚴謹
  • 朱元璋英明一生,皇子一事處心積慮,實則卻是加速「悲劇」發生
    公元1368年,已經攻下大半個江山的朱元璋於南京稱帝,改國號為明,同時大封群臣。朱元璋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政治上強集權、創建東西廠特務機構、同時大力打擊貪汙;經濟上休養生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文化上重視科舉、舉賢任能。
  • 朱元璋一百多萬子孫,為何會被李自成和清朝屠殺殆盡?
    話說,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戎馬徵戰大半生,打下江山,封藩進爵,大力倡導皇子皇孫們繁衍後代。原想讓自己的江山永固,子孫綿延,永享榮華富貴,卻不料被李自成農民軍和入關的清兵粉碎了美夢。比如山西地方財政收入為152萬石,而山西王爺們每年消耗的俸祿為312萬石。河南年財政收入為84萬石,而供給王爺需要192萬石。這麼多的皇子皇孫,他們每年的俸祿佔據著全國稅收的百分之三十七,他們的封地佔去了全國土地的百分之八十。這些統計數字實在令人吃驚!臃腫龐大的皇族成員,吃喝拉撒都歸國家管著,巨額的經濟支出像座沉重的大山一樣,壓在百姓頭上,令百姓不堪重負。
  • 朱元璋早已為朱允炆的「皇位之爭」埋下了引線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駕崩於應天,皇孫朱允炆繼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然而僅僅不到一年,朱元璋屍骨未寒之際,燕王朱棣就起兵作亂,以靖難之名,率大軍直逼南京城。當時天下主要分為南北兩軍,前期南軍佔據名義上的正統優勢,後期卻由於將領的失誤致使南軍損傷嚴重。
  • 《朱元璋》電視劇中,如果朱標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
    在電視劇《朱元璋》中,朱標本是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如果朱標不死,明王朝肯定就是他的,然而後來朱標卻英年早逝,朱允炆繼位,才給了朱棣謀反的機會,很多人都會假設,如果朱標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二、朱標文武雙全,能力非常全面,得到了一眾開國功臣的認可,可以說是當時唯一可以鎮得住場的皇子。因為朱標作為皇長子,很早就跟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可以說得到了一群老臣的擁護。
  • 把明朝皇子們的名字連起來,你會發現朱元璋的一大秘密!讓人心驚
    把明朝皇子們的名字連起來,你會發現朱元璋的一大秘密!讓人心驚 「氫鋰鈉鉀銣銫鍅,鈹鎂鈣鍶鋇鐳」凡是理科生對於這幾句話都不會太過陌生,甚至是倒背如流,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發明了元素周期表,推動了化學史的發展與進步。元素周期表傳入中國,自然每個元素就要有中國的名字。
  • 日軍真如抗日神劇不堪一擊?四川老兵怒斥電視劇,朱元璋錯失良機
    近年來一些抗日神劇為了博觀眾眼球罔顧歷史,拍出了一些令人瞠目結舌的神劇情和神片段,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從側面抹掉了抗戰英雄的功績,引起了很多觀眾的不滿。那麼,二戰時日本軍隊真不堪一擊嗎?四川老兵怒斥電視劇,朱元璋錯失良機。要說起日本人的戰鬥力,那還真是不容小覷的,單是憑藉他們的裝備和戰鬥素質,這些都遠遠不是我軍能比的。而我軍之所以能夠打敗他們,全然是憑藉著著廣袤的國土和無數憎惡侵略者的群眾,這才最終拖死了這個強大的敵人。所以我們的勝利是來之不易,而老兵們的功績也是不容玷汙的。
  • 《月上重火》中林暢然說了一句話,原來是有歷史依據的
    近日一部由羅雲熙、陳鈺琪聯袂主演的武俠情感劇《月上重火》火熱霸屏,網絡播放量居高不下,收穫了不少粉絲。這句話究竟是不是林暢然的推脫之辭,咱們不予考究,不過這一句「二王不能相見」,還的的確確是有歷史依據的,就來自於明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這位草根出身的皇帝,從小吃盡了各種苦頭。作為一個過來人,又是一位父親,向來提倡勤儉節約的朱元璋,並不想讓孩子們像自己童年一樣勞苦受累。
  • 朱元璋駕崩前,聲嘶力竭重複著4個字,但旁人全都當沒聽見
    朱元璋的孩子也很多,單是兒子就有幾十個,而對朱元璋來說,最讓他滿意的,還是大皇子朱標。朱元璋非常喜歡太子朱標,因為他性格沉穩。明王朝與明王朝相比,似乎並無多大區別,朱元璋依然希望自己的子孫能繼承大業,讓他的子孫世代相傳明朝。
  • 臨終前朱元璋召見朱棣,是要廢掉朱允炆,改立朱棣嗎?
    按照現有史料說法,朱元璋召見朱棣,是要廢掉皇孫朱允炆,改立四子朱棣上位。朱棣奉命進京被阻於淮安之後,朱允炆得以「矯詔」繼位,由此就發生了靖難之役……朱元璋臨終前為何三連問?又是誰以皇令阻止燕王朱棣進京?更重要的是——這段歷史是真實存在,還是朱棣上位後篡改史料編造而來?
  • 清朝皇子們的等級,究竟是如何劃分的?宗室爵位只有一個最為顯赫
    哈嘍大家好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共存在296年,經歷了11代12位皇帝,在這個戒律森嚴的皇宮,每個人都是按照等級進行劃分,那麼清朝皇子們的等級究竟是怎麼劃分的呢清朝皇子們的等級清朝皇子的等級怎麼劃分呢?
  • 末代皇孫們的悲哀
    還有一些皇孫子孫,即使隱姓埋名,想要在鄉間山野,做一個平庸的田舍翁,也不可能;像南齊建安王蕭子真,在被殺之前躲到了床底下,被牽出來後拼命叩頭乞求為奴,卻終還是被殺。其實一開始,末代皇子皇孫還是比較有尊嚴的,所以末代的皇帝大概不僅能夠活下去,而且也還能夠活得有尊嚴。比如漢獻帝劉協。
  • 宗人府到底有多恐怖,為何一被關進宗人府,皇子們就覺得大禍臨頭
    在清朝宮廷劇中,一般皇子或嬪妃犯了錯誤,皇帝一發怒便會下令將他們關進宗人府,而只要一聽說要被關進宗人府,這些皇子皇孫立馬就會臉色大變,似乎宗人府就是一座人間地獄。比如在《康熙王朝》中,廢太子胤礽被關進宗人府不久,人便瘋了;《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對十三阿哥胤祥說道:「當年的拼命十三郎哪去了」?十三阿哥的回答是「我在宗人府被圈禁了十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