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非洲灰鸚鵡。拍攝者:Jurgen&Christine Sohns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會收到一些關於「灰鸚鵡是否合適做為寵物飼養?」、「有什麼合適的鸚鵡推薦嗎?灰鸚鵡怎麼樣?」等類似的問題。那麼今天,便來講講灰鸚鵡的那些事,簡直就是鸚鵡界的「黑奴貿易」!
圖:成年灰鸚鵡。拍攝者:City Parrots / flickr
一、非洲灰鸚鵡(Psittacus erithacus)
非洲灰鸚鵡(Psittacus erithacus),來自非洲中西部的森林,身上羽毛為銀灰色,尾羽鮮紅,喙部黑色,尾短頭圓,喜攀爬,不善飛翔,通常以一小群活動覓食。以智商高,易親近人,說話能力強,擅長模仿人類語言而聞名,雖然這些特點讓它們成為最受歡迎的寵物鸚鵡之一,但也讓它們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
圖:大群的非洲灰鸚鵡。拍攝者:Diana May
二、一隻灰鸚鵡的背後,是九條冤魂
為了滿足全世界鸚鵡愛好者對灰鸚鵡的需求,非洲每年都會向世界各地出口灰鸚鵡,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官方發布的信息,1980-2014年間,非洲產地國家合法出口記錄就高達約85萬隻,然而這真實的數字很可能已經超過了100萬。這就意味著剛果、加納、喀麥隆等原產國每年都出口了數萬隻非洲灰鸚鵡。而盜獵、走私的灰鸚鵡數量更是遠遠高於這個數字。
圖:轉運箱中的非洲灰鸚鵡。來自parrots.org。
IUCNRedlist的數據顯示,在非洲,灰鸚鵡從喀麥隆的獵人手裡到機場等待出口的這期間內,約有90%的灰鸚鵡由於應激反應、擠迫等各種原因死去,而喀麥隆每年至少出口一萬隻灰鸚鵡。而倖存的灰鸚鵡,在運往世界各地,到達鸚鵡愛好者手中的顛簸中,還會有90%的死亡率!
圖:當地獵人正在出售灰鸚鵡,來自:Bruce Davidson
三、野外灰鸚鵡現狀
在世界各地旺盛的需求刺激下,寵物灰鸚鵡越來越多,野外非洲灰鸚鵡的數量卻急劇下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IUCNRedlist)顯示過去五十年,灰鸚鵡的數量下降了50~79%。而加納的一項研究顯示,該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灰鸚鵡的數量下降了90~99%。
1.盜獵行為猖獗;為了捕獲更多的灰鸚鵡,盜獵者會利用灰鸚鵡的社會性,在它們喝水舔鹽時,將它們一網打盡;或是直接把它們巢中的小鳥盡數抓走,即使只有鳥蛋,盜獵者也會把它們都掏走。這些灰鸚鵡在流向市場前就開始大量死亡。
死在運輸途中的非洲灰鸚鵡,圖片:Nerdy Bird
盜獵者們在水坑邊布設大網等待灰鸚鵡前來,更有甚者使用膠水等黏合劑,黏住進入圈套的灰鸚鵡。
圖:被裝在木箱裡的灰鸚鵡
2.棲息地被破壞;加納、喀麥隆、肯亞、剛果、幾內亞比索等國的灰鸚鵡棲息地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它們不僅抓走灰鸚鵡,還砍伐它們棲息的大樹。這對野生灰鸚鵡的數量下降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這一影響遠遠不及寵物貿易對它們的慘重打擊。因為這些聰明的灰鸚鵡正在努力適應森林的減少,一項研究顯示,在城市化進展迅速的地區的灰鸚鵡,很有可能變成城市鳥類。
圖:非洲灰鸚鵡分布圖。來自:IUCN
四、保護現狀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或稱 IUCN紅色名錄)對灰鸚鵡的保育等級評定,從2013年的VU(易危),到2016年調整為EN(瀕危)。同時,公約也將灰鸚鵡從CITES公約附錄Ⅱ調整至CITES公約附錄Ⅰ。現在灰鸚鵡的非科研目的國際貿易已經被禁止,即使在國外也不像一些人聲稱的那樣「可以自由飼養」。
緊隨其後,我國也將灰鸚鵡視同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來保護,沒有在林業部門辦理相關手續,任何買賣灰鸚鵡都是犯罪行為!即使是飼養也是違反行政法規的行為!
圖:Stephen Dalton
雖然,有了這些限制,但非法灰鸚鵡貿易仍不能完全杜絕。旺盛的需求,刺激和推動著盜獵、走私野生灰鸚鵡的市場。
五、人工繁育技術攻克,灰鸚鵡數量仍下降
在不少國家,很多灰鸚鵡飼養者和養殖場都已經成功攻克了灰鸚鵡的繁殖難題,成功繁育了灰鸚鵡。但野外灰鸚鵡的數量仍在快速下降,盜獵和走私的數量不降反增。
灰鸚鵡需要最少三年才能達到性成熟,也不像虎皮鸚鵡隨便配對就可以成功繁殖。由於其特點而導致商業繁殖成本高,為了維持較大的人工養殖種群,需要幾代的繁殖。但商家為了降低成本,會大量使用野外種源(是大量被盜獵的野生灰鸚鵡的流向,小部分流往小玩家處)或是使用盜獵者偷盜來的鳥蛋進行人工孵化。更何況在不少國家和地區,灰鸚鵡的市場價格都難以支撐正規商業繁殖。所以,「人工繁殖灰鸚鵡可以避免野外灰鸚鵡滅絕」的話,都是無良商家和傻X「愛好者」的洗白。灰鸚鵡在中國沒有分布,但除了一小部分正規渠道進入中國外;大部分是野外捕獲或偷運鳥蛋,通過走私渠道進入中國。這些走私渠道進入中國的灰鸚鵡,一大部分去了養殖場,做為種源;一部分流向市場,大多出售給了不懂的新手。
人工繁殖的灰鸚鵡,特別是人工手養的灰鸚鵡,往往會產生認識錯誤,很難再適應野外生活,放歸野外基本上是死路一條,對於野生種群的恢復並沒有什麼幫助。
沒有買賣
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