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 謝青)"從2017年開始,集團每年拿出1000萬來扶持數字出版的項目。"安徽省的老牌出版機構安徽出版集團董事長王民在第十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上提到了數字內容建設的重要性。
據《2019-2020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國內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規模為9881.43億元,較上年增長11.16%。
在產業規模接近萬億的發展形勢下,王民決策帶領集團在數字內容上發力。他介紹說,安徽集團按季度召開數字內容推進會,旗下所屬的將近十家出版單位每家必須設立數字出版專門的機構,明確分管社長、總編輯,對數字精品內容項目實行發現一批、儲備一批、扶持一批的政策。
第十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上,安徽出版集團董事長王民做主題演講。(未來網記者 謝青攝)
"四種變化":疫情催動行業變局
當前疫情正在悄然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新一輪數字經濟浪潮的到來,出版形式、閱讀方式、商業模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而也推動了圖書報刊出版向數位化轉型,以讀的時代變到聽、看、玩等體驗上來。
"各類融合內容的密集出版,以及全媒體出版日新月異,"王民認為,出版人要思考如何以創新的思維、以全新的模式,用與數位化新形式相適應的方式方法來做文化產業,在"四種變化"中做好布局。
疫情對出版的改變是深遠的,出版的機構、實體書店、全民閱讀的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王民提到,首先變化的就是傳播方式。疫情期間紙質圖書的編、印發等環節脫節,實體書店停擺,接觸式傳播渠道受阻,人們閱讀方式的線上化催生數字閱讀爆發式增長,成為2020年的重要特色。
"其次是內容需求之變,疫情爆發之後,大眾對疫情了解、防範等需求極速上升,形成抗疫出版和閱讀的熱潮。"王民注意到,這段時間與疫情有關的書籍,引起讀者熱切關注。人們在滿足健康防疫、知識學習、信息獲得需求之外,越來越關心健康、安全、環境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疫情也帶來了產業形態之變。疫情持續衝擊下,生產周期拉長、印製成本增加、實體渠道下滑,對作者、編者、印者到讀者、賣者等整個產業鏈形成了衝擊,對傳統出版的生產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都帶來了挑戰。
與這些新變化相比,王民提到,出版行業還面臨供給結構嚴重不適應、有效供給不足的情況,需要進一步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創新業態,豐富產品供給、優化供給結構,提升圖書內涵和質量。
最後王民提到競爭格局之變,出版單位在內容上面臨嚴峻衝擊,不僅大量新的網絡直播公司加入內容變現,一些網際網路頭部頭牌企業也運用資本分一杯羹。王民認為,傳統出版亟待打破既不掌握數據,更不會挖掘數據的短板,要讀懂讀者的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這不僅是營銷創新,也是內容創新的重要支點,同時也是數字出版的生命力所在。"王民如此強調道。
"由點到面":數字出版搶布局
在意識到數字內容的重要性後,安徽出版集團也在不斷地探索和實踐。據王民介紹,目前集團已經給予了25個重點精品數字內容建設以資金支持,部分項目已落地應用,產生效益。
對於傳統出版產業轉型數字出版,王民深有體會的就是要切實確立考核辦法和扶持力度。因此,安徽出版集團重點加強電子書、有聲書建設,通過提高考核權重、修訂考核指標,推進數字產品開發,激勵引導精品數字內容製作運營。
在以數字內容建設為核心下,王民重點提到了數字教育的龍頭作用。記者了解到,安徽出版集團已經培育出IR繪本、豚寶寶學前藝術教育課程到K12的全系列產品。涉及配套音頻、手工玩具等1200多個互動式電子課件,目前已有六千多家幼兒園使用。
主打數字教育服務全媒體平臺的"時代教育在線",被列入安徽省基礎教育資源庫,並已在省內多個市縣落地等。
此外,安徽作為歷史文化名省,安徽出版集團還致力於在傳統文化數位化上創新。打造了安徽基本古籍庫,對歷史文獻全部進行數位化和資料庫建設,建立古籍文獻數據資源戶,為用戶提供權威、專業、便利的古籍數字資源在線查詢研究等。
王民舉例說,"百年逐夢大別山"融合出版項目,包含富媒體的電子書、有聲讀物、短視頻,文創IP以及電子商務。"雲戲黃梅項目",則是通過動畫、視頻、音頻、微課、遊戲、文創等多種線上表現手法,結合線下運用、聲光電技術,全息投影、IR增強現實等高科技和舞臺技術手段,去進行進一步的打造。
同時王民還提到要拓展出版產業鏈,傳統出版集團可以攜手國內外動漫巨頭,圍繞頭部IP進行文化內容資源立體開發,向受眾提供高品質動漫IP衍生品,延伸出版產業鏈。
據介紹,圍繞文化藝術板塊提供藝術策展、藝術出版、文創衍生、藝術培訓等配套服務,圍繞智慧城市自主研發慧和平臺,廣泛應用於智慧校園、文化旅遊、智慧園區、社區、文化建設等數字經濟產業鏈等。
王民表示,出版一定要靠融合發展,而數字出版是融合發展的一個有力的手段。"十四五"期間,融合出版產生的經濟效益會越來越明顯,傳統出版業需要形成由單一到多元,由紙媒到全媒,由視聽到互聯的出版傳播格局,增強傳播能力,拉長閱讀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