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剪輯
心懷夢想, 逐夢前行,登高瞭望者,聲震長空,立時代潮頭,發時代新聲,中國之聲
時光走過,留下聲音,留下美,《中國之聲·朝花夕拾》。
蘇揚(以下簡稱蘇):晚上好,時光走過留下聲音留下美,又到了每天最後一個小時,《朝花夕拾》的時間了。從7月1號開始《中國之聲》每晚十一點推出了一檔全新的文化類節目《朝花夕拾》陪伴您度過每一天最後一個小時,我是今晚的主播蘇揚。
今天晚上,我們要大力向您推薦和傳統戲曲越劇有關的一個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可以說是美輪美奐。《中國之聲·朝花夕拾》——聽見博物館。
越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這個「越」是吳越的「越」。越劇有一座博物館,它在浙江嵊州鹿胎山下,古樸典雅的建築,悠揚動聽的越曲,彼此融為一體,是全國主要的越劇藝術研究中心和文物陳列中心,也是全國首家專業戲曲博物館,館內珍藏著數以萬計的文物和史料。收聽我們節目的很多朋友,因為年齡段的關係,可能對越劇不是那麼熟悉,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對傳統戲曲也特別著迷,這說明戲曲的魅力是穿越年齡特徵層次的。今天呢我們首先要請浙江臺記者呂夢佳,帶我們走進浙江嵊州的這家越劇博物館,要重點探訪越劇名家袁雪芬留下的珍品,分享她的越劇人生。
呂夢佳(以下簡稱呂):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浙江臺記者呂夢佳。我現在是在我們中國首家專業戲曲博物館——越劇博物館,我身邊是越劇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小吳,小吳來跟大家打個招呼吧。
吳飛燕(以下簡稱吳):大家好我是越劇博物館的講解員小吳。
呂:小吳,剛才我一進門就聽到了一段非常熟悉的唱段,我來猜一下是不是越劇的經典大戲《西廂記》的琴心啊?
吳:是的。剛才我們聽到的就是我們袁雪芬老師的經典越劇唱段「琴心」,好聽吧。其實,這是我們博物館區別於其它博物館的一個特色。一般走進博物館,環境非常幽靜的,遊客也是安安靜靜地聽講解、看文物,我們因為是專業戲曲博物館,就是越劇戲迷來的比較多,所以一般都會放一些名家的經典唱段,給他們欣賞。
呂:說到越劇,我也有所了解。1906年越劇是誕生在咱們浙江省嵊州市。那麼,小吳我想問一下我們喜歡聽越劇的戲迷朋友如果來了越博有什麼是絕對不能錯過的呢?
吳:那我們到展櫃去看一下。
呂:好的。
吳:您看這本來就是《雪山紀念刊——袁雪芬與新越劇》,主要就是介紹了新越劇的起源、宗旨,還有一個改革過程都有記述,是非常珍貴的新越劇的一個史料,主要記載了袁雪芬老師以及雪聲劇團從 1942年到1946年之間越劇進行改革的一個史實。總共有40個篇目,在1946年6月出版。
呂:這本書對於我們整個中國越劇的歷史是一個非常有紀念意義的,也可以看出有歷史的痕跡在上面了。
吳:對的。
呂:剛才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袁雪芬老師。袁雪芬老師是咱們的越劇豐碑式的人物,特別是對於我們新越劇而言。我想問一下在咱們越博與袁雪芬老師相關的文物有嗎?
吳:當然有,很多。我們再到前面看一下,先從這件旗袍說起。
呂:好的。
吳:1944年袁雪芬在上海請裁縫特別製作的。1946年,她根據魯迅的小說《祝福》的改編成了大家都了解、都知道的《祥林嫂》,搬上了越劇舞臺。她的成功上演引起了當時惡勢力不滿,在一次她出門參加演出,等黃包車時,地痞流氓朝她身上扔了糞包,從頭到腳都是的,但是清理完之後,我們袁老師還是堅持參加了演出。這件衣服一直由老師珍藏著,它見證了越劇改革的艱辛。
吳:我可以看到這件旗袍上面還是有這個痕跡,很明顯的看到這個斑駁的痕跡。就在我們參觀藏品的時候我看到有人是拿著相機正在拍照,我們上去問一下:您好,請問您是在拍照留念還是?
吳:因為是我們剛剛在排一個寫袁雪芬老師的劇目叫做《傲雪芬芳》,裡面呢有涉及到這件衣服道具,所以來看一下。我覺得,「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作為一個演員真的要向袁雪芬老師所說的那句話「認認真真演戲、清清白白做人」。
呂:今天非常感謝小吳,帶著我們去越劇博物館裡面看了很多珍貴的藏品。
吳:沒關係。我們會繼續做好越劇文化的傳承保護工作,也歡迎全國各地的朋友,來到我們越劇的故鄉嵊州,來越劇博物館,親自感受一下這種氛圍。
蘇:聽到這樣的唱段,我的心情開始澎湃起來。記得小的時候,聽越劇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不了解劇情、不了解人物背景,也不了解人物之間的情緒,但是隨著年紀漸長,每每回頭聽,越聽越有味道。今天晚上我們要分享一下越劇文化,我們特意請來了越劇博物館的館長俞偉——俞館長,晚上好!
俞偉(以下簡稱俞):您好,主持人!
蘇:我們找了一個切入點就是越劇的服裝。剛才我們的記者在採訪當中,提到了越劇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新越劇,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袁雪芬先生。袁雪芬呢是對越劇貢獻非常大的人物,她在演出當中所穿的服裝,包括她的道具、化妝是一個整體,在咱們越劇博物館有豐富的收藏。您能不能先給我們講一講,就這個新越劇時間段來講,袁雪芬的貢獻不單單是越劇的本身,她對服裝、對化妝、對道具應該也有全方位的貢獻。咱們館藏的服裝,您能不能舉一個具體的例子,能夠體現出創新?
俞:好的。我們更喜歡稱袁雪芬老師,因為她不單是越劇泰鬥級的人物,雖然去世了但是我們一直侍奉她為我們的終身名譽館長。作為越劇博物館的首任館長其實我一直繼承著她的衣缽來做我們的事業。在我們的館藏當中,她的新越劇改革,也就是1942年改革到後來的新中國成立以後的這段時間,她在服裝上的貢獻除了剛才我們講解員給您講的之外,我想給您介紹一件服裝,1953年袁雪芬領繡花草紋淡粉紅色真絲雙縐地花旦套裝。為什麼要介紹1953年的這個服裝呢?我覺得是經過袁雪芬老師的越劇改革,到後來新中國成立之後,越劇服裝的成熟,袁雪芬老師是功不可沒的。它不但改變了我們服裝的那種簡單的粗糙的華麗,而到精緻的華麗,形成了自己淡雅柔美簡潔清新的風格,她讓越劇的服裝在戲曲界達到了領先的,或者說一個引領的地位。那麼她的這套服裝呢,其實典型的是越劇裝。1953年上海越劇院為袁雪芬在《西廂記》中扮演崔鶯鶯而特製。面料呢是淡粉紅色的真絲雙縐,裙子呢是本白色的一個真絲喬其紗,採用借鑑了我們中國傳統的人物畫特別是古代仕女圖的樣子,您看過古代仕女圖嗎?
蘇:有的有的。
俞:那麼在我的描述當中,您是不是覺得粉紅色、白色的,再加上淡藍色的一個腰帶、再加上稍微深一點奶白色的圍裙,然後頭上淡淡的鳳釵,是不是有一個活脫脫的古代大家閨秀呢。
蘇:對呀,用戲迷的話來講,就是:呀!
俞:很美!就是這麼一個女神級的人物,通過服裝,先在舞臺上塑造起來,然後穿著這個服裝的袁雪芬老師完美地演繹了這個著名的古代的女神崔鶯鶯的形象。
蘇:《西廂記》這個題材,崔鶯鶯這個形象在其他的劇種、其他的戲種,也是有表現的。那麼為什麼袁雪芬在1953年的時候對這個形象進行一個創新?是不是當時的時代,風華正茂蓬勃向上,一定要創造出一個和以前傳統有所不同的崔鶯鶯的形象?
俞: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經過戲曲「三改」改人、改制、改戲,使越劇進入一個新時代的繁榮發展的階段,而越劇更多注重人性的真善美、更加走心,它是第一個進入中南海演出的劇種。我們必須展現新時代的這個新中國戲曲人的形象,我們借鑑了以前改革的經驗基礎上,引進了更加振奮向上的理念,去設計我們的形象,在《西廂記》的演出當中,我們袁雪芬老師以及上海越劇院的同仁們、前輩們,不單對服裝進行了改革,從他的音樂、從這個臺詞等等進行了綜合性的改革,綜合性的提升,折射出了越劇人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全新形象。
蘇:是。崔鶯鶯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在傳統的戲曲舞臺上有一套傳統的定勢,袁雪芬改變之後有那麼多的人去喜歡西廂記。是一種創新觀念引領我們去越劇的改革。
俞:其實在我們越劇界除了袁老師作為引領者之外,還有很多的響應者。比如說尹桂芳老師,1954年尹老師為了扮演屈原,親自設計了一套服裝叫做1954年尹桂芳白玉色雙縐地邊繡樹葉紋裙襖、裙褲,裙襖就是尹桂芳老師親自設計首創的。襖一般都是直身,為了體現我們女小生的特點,改成了有展開斜度的,增加了整個襖的美感。
蘇:我建議大家你可以去搜一下就是195幾年世界服裝流行趨勢,很多品牌都流行以自己設計款式自己設計顏色。你可以從越劇博物館的越劇服裝裡獲得靈感。
俞:其實我們的越劇真的是一個時尚的劇種。袁老師曾經跟我說:「越劇不能固步自封,要兼收並蓄。」覺得這句話對我們現在傳承越劇具有現實意義。我們遵循著前輩的善於創新勇於創新的劇種精神,創建了叫中國越劇戲迷網,依託這個網站創新了傳統的模式,建立了100多個愛越小站,組織了很多「雲端」的傳承活動,收穫了很多現象級的效應。不論你是越劇的傳承還是事業的發展,都需要不斷探索、不斷發展、不斷超越,就如越劇服裝的發展,才能獨領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