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形意兼備,拆解「活」字,左邊三點水,右邊一個舌頭的舌,說明活著要有水,要喝水,生命才能得到延續。這個字的組成部分只是從物質方面解釋生物如何才能存活下去,但對於站在自然界食物鏈頂端的人類來說,尋找精神上的水源在某種程度上才更為重要,這也是活下去所必需的條件之一,否則終究只是一副皮囊,如行屍走肉耳。
讀完餘華的《活著》,我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有了更深的體會和領悟。
書中講述的主人公福貴,本應是大福大貴之人,但父母的美好願景並沒有在他的身上得到完全體現。福貴出生在一個比較富有的家庭當中,童年成長順利,不愁吃穿,但長大後,跟現在很多年輕人一樣,染上賭博惡習,把家裡的一百畝土地全部輸光,祖上傳下來的房子也沒有了,從此淪為一無所有的窮人,父親因為氣恨生亡。緊接著為了去縣城找醫生為母親看病剛好被國民黨抓壯丁,經過兩年的戰爭順利回家。在此之後,噩耗連連,兒子有慶抽血過度失去生命;女兒鳳霞產後敗血症生亡;妻子家珍因軟骨病最終病死;女婿二喜在工地上遭遇意外事故身亡;外孫苦根吃過量豆子被撐死。親歷了親人們一個一個的離去,在將他們埋葬後,福貴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他最終與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相對平靜地度過餘生。
福貴可以說是幸運的,因為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千千萬萬同胞因戰爭、壓迫、自然災害而喪命,包括福貴身邊的親人也無一人能倖免於難,可見當時生存之艱。但福貴也是不幸的,一個人雖然活著,卻承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背負的東西太多,親人離去時的畫面可能也會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活著是如此得艱難與痛苦。所以,在我看來,這種喪親之疼,猶如切膚之痛,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得了的,很多人最後可能都會選擇一死了之。是啊,死,在這一刻變得如此簡單輕易,只需一個念頭,一個行為。但主人公卻選擇了生,帶著已故親人們生的信念而負重前行,親人們的生命似乎也在他的身上得到延續,那些幸福而又短暫的時光將繼續存在於生者的記憶之中,親人們也似乎並未遠去。這也許就是福貴探尋到的生命意義,為了自己,也為了親人而活。
反觀當下,隨著改革開放持續深入,我國經濟社會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醫療條件相比過去有了很大提升,人均壽命也大幅提高。但是,豐富的物質生活並不能掩蓋人們精神上的貧乏,有很多人都漫無目的的活著,每天或沉浸在刷朋友圈、短視頻、網路遊戲等網際網路電子產品之中,不能自拔,或知、評天下事,卻對身邊人不聞不問,形同陌路。
不禁要問,生命的意義究竟為何?人為何而生為何而活?
我想,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與見解,有人曾說過,生命太美好,以至於我們做什麼都像是在虛度,有的人忙於工作學習,而忽略了玩耍的快樂,有的人每天靠娛樂度日,不僅荒廢了事業,生活更成了一團亂麻。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但是,我認為,無論當下將時間、生命投放於何處,都不要做讓自己日後會感到後悔的事情,少做一些對自己無意義的事,這其實就是在無形之中延長生命的長度與寬度,生命的價值才能得到體現,每個人都應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當然,生活不可能都一帆風順,既使我們沒有經歷福貴的狂風暴雨,但跌宕起伏,潮起潮落總會存在,困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喪失了克服困難的決心,與活下去的信心信念,我們要勇敢面對磨難,想辦法戰勝它,跨越它,無論失敗幾次,哪怕跌到遍體鱗傷,也一定要堅持下去,不驕躁,不氣餒,暴風雨終將過去,旭日定當凌空。
以上就是我對《活著》一書的讀後感,今天就與大家分享到這,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