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超人姐姐 果殼病人
時間回到一年以前,四月末的天已開始漸漸熱了,夏天就在眼前,冬天裡積攢的肉肉得開始減減了。當晚,我就慢跑了4公裡,真的是慢跑,花了35分鐘呢。第二天早起,左腳的小拇趾開始痛,甚至不由地走路跛腳。
這樣的症狀持續了一周,雖然有所緩解,但是只要走路就隱隱作痛,於是我去了醫院。
骨科醫生讓我脫下鞋,裸足站立,先拍X光,還加拍了腳底。拿到片子時,醫生一邊端詳一邊說:「雙腳是拇趾外翻,腳趾傾斜程度接近40度,雖然兩腳的腳底沒有繭子,但已經是趨於嚴重的級別了,可以考慮手術治療。」醫生推薦了非截骨微創手術治療,讓我好好考慮一下,畢竟手術也有風險。
順利地在腳上開刀了
奶奶和爸爸都有拇趾外翻,我雖然沒有穿過一天高跟鞋,因為家族遺傳,還是不幸「中了獎」。親眼見證拇趾一天天歪下去了,如果繼續惡化,就不能走路不能運動。我還這麼年輕,三十出頭而已,長痛不如短痛,我決定接受醫生的建議,做非截骨的微創手術。
術前X光片和站立時拇指外翻的狀況 | 作者供圖
入院前先上網看病友的經驗體會,跟領導請好假,提前買好了康復拐杖、洗澡用的小凳,家裡也屯好一周的食品,輕輕鬆鬆自己拎包早上10點入住醫院。
進手術室之前,護士端來一盆碘酒讓我洗腳。泡15分鐘,還要用類似洗碗布的抹布仔細清潔每個指縫和腳底,等洗完的時候腳就徹底染了色,變成了醬油雞腳。
接著就被推進手術室,麻醉師再次詢問是否有藥物敏感,之後就拿來手術書,讓我籤字。手術風險部分的條款每條看著都很嚇人:「休克危機生命、癱瘓……」本來我做好了心理建設,忽然有些膽怯,但想著以後能穿夾腳涼鞋,正常走路運動,就快速地籤了字,感覺自己的小命交到了醫生手裡。
兩點開始手術,做完大約是五點,我還在睡夢中,被人推了推,醒來了。護士讓我重複自己的名字,問有沒有頭暈噁心,發現沒什麼問題,就推我回病房了。
在醫院的三天兩夜
因為麻醉的緣故,我處在半夢半醒的狀態,迷迷糊糊睡到了晚上八點多。差不多一天沒吃過東西,就點了一份白粥來喝,術後麻醉反應還未消退,喝了幾口就全吐了。接著喝了幾口水,繼續睡到了第二天清早醫生來查房。
骨科手術後需要一直冰敷,並抬高雙腳減少淤血和水腫的情況。護士給我的床支了個帳篷,掛起冰袋,放在墊高的腳兩側冰敷。看著自己一夜變長的拇趾,覺得挨刀還是值得的。
我術後的情況還比較好,基本沒有水腫,只是腳指有點麻痺。每三小時吃一次止痛藥,也沒覺得有什麼疼痛。旁邊的病友就不同了,她大約60歲,做了單腳的拇趾外翻手術,一直喊痛,普通止痛藥似乎並不起效,最後打了杜冷丁來止痛才好些。
術後的第一天不能下床,要臥床靜養。原先以為很好,可我用便壺時怎麼都使不上力氣,小便要花很久時間,大便則完全拉不出。
術後第一日的腳部照片 | 作者供圖
第二天,醫生一早就來檢查傷口的癒合情況,比較理想。因為是骨科手術,怕內部粘連,開始教我做大拇趾的康復運動。之後物理治療師來教穿康復鞋,用康復拐杖站立、走路。剛開始腳腫,加上我不敢用力,從床上站起來,邁出每一步都非常吃力。心裡默念走路的口訣,拐杖先行,再挪動腳,每一步走穩,千萬不能摔跤。剛開始有些頭重腳輕的感覺,練習半小時後,慢慢走去洗手間就基本沒問題了,終於可以正常上廁所了。
第三天,醫生照例來查房,檢查拇趾復健運動,讓我表演拄拐杖走路,發現我學得挺好,批准出院。再三囑咐回家後臥床靜養,一定要抬高雙腳和冰敷 。我都乖乖照做,所以水腫和淤青情況比較輕微,比預想中好 。
出院後的康復治療
將郵件設為自動回覆:病假中,不方便及時答覆,請見諒。我便安安穩穩地躺在床上吹空調,刷美劇。一星期後去複診時,醫生說為了保護內部的縫合線,固定腳部,要打石膏了。現在的醫藥材料非常便捷,醫生先在傷口貼上膠布,然後用玻璃纖維纏住前半部腳,大約過了七八分鐘,有些微熱,腳很快就被固定住了。因為拇趾又有些開始外翻,為了輔助矯正腳趾傾斜,醫生給加固了一個外部輔助器,用來鞏固。
術後一周在家靜養,腳部有少少水腫和淤青 | 作者供圖
術後第一個月,我遵照醫囑在家不出門,每日積極做腳部拇趾康復運動,堅持抬高雙腳,在家活動基本都是用轉椅,帶了健康手環監測每日步行數,確保不超過三千步。
第二個月,可以拆除石膏洗腳了。長這麼大,我還從沒有過連續一個多月不洗腳,腳皮有厚厚的一層。手術引起的水腫開始消退,可以在石膏裡面穿個襪子,但石膏還是每日都要帶。正值八月,炎炎夏日,我剪了雙襪子,讓腳趾透氣。看著洗得白白的腳,非常期待六個月後恢復正常的日子。
第一次複診,打石膏 | 作者供圖
第三個月時,我已經可以拄著拐杖下樓去超市買菜了,但每日的步行數仍控制在三千步左右。
術後第四個月,恢復理想,可以除去石膏,藉助拐杖慢慢正常走路了。於是我在球鞋裡放了一個支撐足弓的特殊鞋墊,開始學走路。平時,每日還堅持做大拇趾增強運動,同時增加雙腳站立和行走的平衡練習。
因為習慣了戴石膏走路,剛摘石膏後,感覺腳底變厚,腳趾觸不到地,每走一下都覺得腳底痛。醫生說正常,腳骨被復位後,和你以前習慣的足部骨骼結構有所不同, 慢慢來,疼痛感會越來越少。我每天在瑜伽墊上練習走路,腳跟落地,將力量過度到腳趾,最後腳拇趾離地。
術後第五到第六個月時,我出差去了趟新加坡。因為拄著拐杖,乘飛機時,還享受了殘疾人優先登機的禮遇。根據醫生建議,足部骨骼復位並且新的韌帶已逐漸堅固,可以開始做低強度的運動。我開始一周鍛鍊2~3天,每次在健身房踩固定單車半小時,做簡單的肌肉恢復訓練。
術後六個月,傷口癒合得很好,腳面的縫合線基本看不清了。我現在已經開始慢跑、爬山等戶外運動。和術前相比,腳不會痛了,但如果坐著不動,腳面會感覺僵硬,所以在辦公室,我每半小時就起身走一走,在家每日用瑜伽球按摩腳底。
術後六個月『畢業照』 | 作者供圖
就像醫生說的,手術只能有30%的功效,剩下的70%要靠每日復健運動。堅持不懈,才是王道!
醫生點評
姜鈺丨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骨科主治醫師
對於愛美的女性來說,一雙尖頭高跟鞋可以提升氣質、彰顯自信,但是腳卻在白天的光鮮之後開始抗議——疼。這個困擾女性足部健康的罪魁禍首就是:外翻畸形。
外翻,就是大腳趾沒有順著腳的方向向前長,而是向外側偏斜,嚴重者甚至騎跨到第二腳趾的上方。拇外翻並不是大拇趾的單一病變,而是涉及第一序列(順著大腳趾的一排骨頭)的複合畸形,同時還伴有外側足趾的畸形和症狀。
目前認為拇外翻的發生和發展,與先天因素及後天因素密切相關,其中遺傳因素是明確的先天因素,50%~90%的患者有家族遺傳史。就像作者的父親與祖母均有拇外翻,具有明確的家族遺傳史。後天因素包括前面提到的穿不合腳的鞋,特別是女性所喜愛的高跟鞋以及某些前足撞擊性的外傷等。拇外翻就像是上帝專門派來折磨女性的一樣,女性的拇外翻發病率是男性的15~19倍。
拇外翻最主要症狀就是前足的疼痛。拇外翻、第一蹠骨內收,這樣就在蹠趾關節內側形成一個突出的點,當穿較窄或表面較硬的鞋子時,第一蹠趾關節內側就會受到擠壓和摩擦,形成拇囊炎、拇內側皮神經炎,導致該處紅腫、疼痛。長期的摩擦、反覆的炎症刺激會導致第一蹠趾關節內側出現雞眼或者胼胝(即作者所說的老繭)。
拇外翻患者常會受到畸形和疼痛的困擾,對於症狀較輕,畸形不嚴重的患者可以嘗試保守治療。包括穿寬敞舒適的鞋,使用蹠骨墊等矯形鞋墊來改善症狀,也可以採用矯正支具、康復鍛鍊來進行治療。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或畸形嚴重,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如作者的外翻角超出40°,屬於重度畸形,就接受了手術治療。
目前手術治療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分為軟組織矯正手術(即作者進行的非截骨手術)、截骨手術以及二者的聯合手術。軟組織矯正手術主要適用於外翻角較小、蹠趾關節無退變的患者,通過松解、緊縮等方式矯正外翻角,但是復發率相對較高。所以目前多採用截骨或者二者聯合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即將畸形的趾骨或者蹠骨截斷,恢復正常的力線後固定,從而達到矯正畸形的目的。隨著手術技術的發展,目前還可以採用小切口或者關節鏡等微創技術進行矯正,手術創傷更小、恢復更快。
無論採用何種治療方式,術後的康復鍛鍊都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響手術的治療效果,作者的依從性非常好,是醫生最喜歡的類型,術後嚴格遵醫囑進行功能鍛鍊,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恢復。
個人經歷分享不構成診療建議,不能取代醫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如有就診需要請前往正規醫院。
作者:超人姐姐
原標題:《為了能穿夾腳涼鞋,能正常走路,我的腳得挨一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