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解放大西北》海報 經上級批准,1995年11月29日,八一電影製片廠韋林玉導演帶王主任來到我們師,商談部隊協拍電影《解放大西北》事宜。根據拍攝任務對兵力的要求,師裡確定從三個步兵團抽調兩千餘人完成協拍任務。協拍的內容著重反映王震兵團先頭部隊當年從青海翻越祁連山,戰勝高寒缺氧的惡劣環境,走出扁都口進入河西走廊的悲壯場面。 1949年8月底9月初,蘭州、西寧相繼解放後,王震兵團奉一野彭德懷司令員命令於12月上中旬由西寧北上,進軍河西走廊,阻斷河西走廊之敵退卻新疆的後路,並相機西進解放新疆。上級在下達命令時說,張掖之敵有140輛汽車,對於我軍進疆作戰大有用處,一定要搶佔先機繳獲它。按劇情要求,必須逼真地反映當年先頭部隊在思想準備不足,衣著單薄的情況下,翻越祁連山時突然遭遇風雪交加的惡劣天氣,官兵們不畏嚴寒,與風雪博鬥,在冰天雪地中火速向張掖進發的情景。 據史料記載,14團用了整整8天的時間才完成翻越祁連山到達張掖的任務。一路上,官兵們既要在衣著單薄的情況下戰勝風雪嚴寒,還要邊走邊作戰。艱苦卓絕,英勇悲壯,151名官兵被嚴寒奪去了年輕的生命。韋導選定的扁都口拍攝地,本身就是先頭部隊當年經過的地方,能夠真實的反映歷史場景。12月中旬是這裡的隆冬季節,氣溫達到零下20多度,拍攝現地處在325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環境與天氣條件十分惡劣。大的場面要出動一千多人,給組織和保障帶來了很大難度。師決心結合拍攝任務,在冬季嚴寒條件下,摔打鍛鍊部隊,提高師團首長機關和各級指揮員的組織指揮能力。師抽調20名機關幹部組成協拍工作指揮所。朱錦林師長任總指揮,我為副總指揮。12月10日,部隊摩託化開進到扁都口地區,師指揮所隨攝製組開設在民樂縣賓館。面對嚴寒環境,我們一方面給官兵們講述當年5師14團翻越祁連山時戰勝風雪嚴寒的英雄事跡,開展宣傳鼓動。另一方面,要求各部隊嚴密組織,確保不凍傷一人,不發生一例高原病,還提出無煤氣中毒,無車輛事故。 朱師長掛帥坐鎮師部,視情前往指導,我是一線最高指揮員。12月11日上午,在總寨以東的山間谷地開鏡,拍攝反映5師14團翻越祁連山出扁都口的大場景。我們出動一千多名官兵,朱師長親臨一線看望慰問官兵,給大家加油鼓勁。由於準備充分,部隊與攝製組配合默契,反映大場面情節的戲一次拍攝成功,韋林玉導演十分滿意。我們及時總結出當天部隊在拍攝中,指揮快、展開快、收攏快的「三快」經驗,並隨之在整個協拍部隊中推廣。接下來幾天,是拍攝當年官兵們與突如其來的風雪嚴寒頑強搏鬥的情節。老天爺相當配合,12日夜和13日開始降雪,因雪小不符合拍攝要求,部隊只是擺練了一下。14日部隊又進到拍攝現地,降雪還是太小,但導演果斷決定按計劃拍攝。說來也怪,這次老天是既配合又耍小脾氣,以往是山裡雪大山外小,這次卻是山外雪大山裡小。聽13日從師部趕到拍攝現地的朱師長講,張掖和民樂都降了中雪,偏偏需要中雪的扁都口地區雪降得卻不夠大。不過韋導演告訴我們他們有預案,萬一所拍攝的境頭不夠理想,還可到別處拍攝替代鏡頭。原來拍電影也和打仗一樣有預案,這在原來一直未曾聽說過,真是隔行如隔山,看來他們已穩操勝券。在完成預定協拍任務後,部隊於15日撤回營區。
這次現地協拍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周時間,但從11月底受領任務進行準備算起,先後也半個月了。這期間,與攝製組建立了很好的感情,我和導演韋林玉成了好朋友。在部隊進點前的一周多時間裡,韋導演一直領導攝製組在師大招待所做拍攝前的各項準備。從張副導演給我們說戲中得知,韋林玉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著名導演,曾給國人以藝術享受的電影《東進序曲》、《農奴》、《風雨下鐘山》《五朵金花》等就是由他導演的。這次帶部隊協助「八一」廠拍片時間雖然不長,但卻受到很大教育,感慨今天的辛福生活來之不易,國家的不斷發展和強大,給人民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福祉。就說當年王震部隊翻越的祁連山這條路吧,我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到拍攝電影時,不知來回走了多少遍。可七十年代的路況比較差,最多算得上是普通的山間公路,330公裡路程需要行駛一整天時間,且每年10下旬至來年4月份,常常因俄博嶺結冰而中斷通行。而如今,西寧到張掖已有寬闊的等級公路在祁連山中蜿蜒伸展,海拔3600多米的俄愽嶺由隧道貫通南北,四季無阻。從西寧乘車到張掖大半天時間即可到達。更令人鼓舞的是2014年底西寧至張掖已開通高鐵,乘動車從西寧到張掖兩小時內便可到達。現在的人們應當滿足和珍惜這一切,一定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革命先烈付出的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特别致謝群英谷各位宣傳戰線老大哥對「永遠的55師」微信公眾號鼎力支持,並為平臺多方提供圖片和文字,在此我代表廣大55退伍老兵向你們敬禮!!!
本文作者、原陸軍55師參謀長陳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