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話 | 李厚辰
你聽說過「豆瓣鵝組」嗎?或是「八卦來了」小組?
這是粉絲們的狂歡樂園,娛樂圈業內人捕風捉影的水塘,眾多網絡黑料的發祥地,豆瓣老用戶們避之不及的「最不豆瓣」的小組。
不過今天倒不是「暗網探秘」,而是要借這個小組說說什麼是今日的偶像崇拜,是少男少女們荷爾蒙宣洩的一場迷夢嗎?是我們隔岸觀火,可以輕鬆嘲笑或揶揄的對象嗎?
還是要看到那最深處,看看我們每個人身上的 「偶像崇拜」和每個人身上的「鵝組人」。
1.
一場《花木蘭》的爭議
如果豆瓣是一個大房間,鵝組就是這個房間裡的一頭大象——旁人想要繞開或選擇性無視,但這頭巨象站在房間中央越來越大,直到我們都只能側身而過。
最近越來越多來自「鵝組」的帖子被轉發到我的時間線,讓我不得不開始關注,並承認,這裡可能才是豆瓣這個文藝網站的核心。
事情是迪士尼的中國題材新片《花木蘭》的宣傳預告片,來自「鵝組」各種不同的對這部預告片的「擔憂」和「微詞」開始被我注意到:
鵝組或無法接受一個中國人的故事,劇中人物都說英文的事實;或無法接受外國人不懂得這個故事的中國精神,卻在看這個預告片時大呼小叫,「裝作」激動(指國外有一類reaction視頻,即錄下一些人在觀看某些內容時的誇張反應);或無法接受裡面角色的妝容,認為那種妝容「過於日本」;或無法接受一個北方故事中出現了福建土樓……
當然,令他們更加擔憂的可能是,中國傳統的孝悌之意在電影中被替換為「西方的女性主義」。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預告片
我當然沒有窮舉組員對預告片的質疑,我也不可能窮舉,在這個小組搜索「花木蘭」,可以搜到多達1445個帖子。當然,這裡面還包括很多對劉亦菲的質疑,和隨後劉亦菲的粉絲的反擊闢謠。
這個預告片僅僅1分31秒,可算中規中矩,無甚新意。但就是這樣的1分31秒,竟然可以被挖掘出如此多的視角去討論和質疑。在這個大家可能習以為常的地方,我逐漸嗅到一絲怪異的味道。
千萬別覺得我大驚小怪,在這些質疑中,已經完全不是傳統飯圈粉絲們的互相攻伐,幾乎每一個視角,都聯繫著一些巨大的話題。
他們自己個人的尊嚴,通過《花木蘭》這樣一部作品,和某些巨大的東西聯繫著。
2.
吃瓜群眾的「嚴肅道德視角」
《花木蘭》的爭議,大概是對主創團隊「品格」的質疑,質疑他們「西方中心主義」,質疑他們「辱華」,質疑他們對中國文化「心有不誠」。
在過去我們對當代的批判中,所謂「道德虛無主義」總是相當核心的話題。而容易被認為最是虛無的,往往是年輕人。但弔詭的是,在年輕人典型文化的「鵝組」,和它代表的飯圈文化中,又對道德最敏感、最在意——他們不管是捍衛一位明星,還是攻擊一位明星,大概都與「道德品質」相關。
其實,其中的道理並不難理解:明星再好也不能拯救世界,再壞亦幹不出納粹的惡行,現在的流量明星們往往業務水平也都是中等。粉絲們喜歡這些明星大多是因為其面貌可人,但不免又要互相競爭起來,爭個流量的高下。
因此,粉絲們進入一個處境:沒有大功大過可供點評,水平也都相差無幾,在這個背景下要展開競爭,確實只能訴諸「品格」。
所以在鵝組,你能看到最多的內容,其實這也是過去組名中「八卦」的由來,就是明星的「品格汙點」。
不過「品格汙點」又何止是娛樂明星呢?科學家、商人、政客,哪怕是經濟糾紛中的爆料,情感衝突中展示出的微信聊天記錄。捕風捉影的尋找「品格汙點」,早已經是公共領域中最炙手可熱的話題。
是不是與娛樂明星的問題結構相似?這世界好亦不足力挽狂瀾,爛亦不足狀若地獄,整體的狀況也是萬馬齊喑,中庸平常,但又不免在各個領域交相爭利。不管是對別人,還是我們自己,如果還要證明合理性,恐怕也只能訴諸「品格」了,要麼憑藉「品格」上位,要麼爆出「品格汙點」摔下來。
所以莫笑鵝組膚淺狹隘,鵝組不過是大環境的縮影。
3.
事事都談「品德」,
恰恰證明這是一個平庸的時代
在尼採和伯納德·威廉斯做道德批判的時代,還沒有如此多的素材,能夠顯示出談論「品格」已經成為一件多麼荒唐危險的事情。
圍繞著娛樂明星的文化,一面是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身體和花花世界,硬幣的另一面,是毫不留情面冷酷的「品格法庭」。
我不是要搞道德虛無主義,而是警惕以這個方式談品格。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過「語言的誤用會讓一個詞彙腐敗,進而讓整個價值喪失」。飯圈對「品格」的痴迷也是一樣,對「品格」的過度宣揚,最終會導致「品格」的喪失——
在前兩個月,突然颳起一股大吹特吹基努·裡維斯(著名演員,主演過《黑客帝國》等電影)的品格的風潮,各路人等紛紛出來證明,他是全世界最善意的人。他的禮貌低調,在地鐵讓座等行為被大家津津樂道。
但在接受訪談時,基努·裡維斯對這樣的恭維顯得尷尬和不快,這不是因為他謙遜,而是因為基努特別用力地成為了幾乎最特立獨行的人,但竟然被徹底裹挾進了一場塑造「親民偶像」的品格狂歡。這就像是,喬丹因「尊重裁判」而被人們歌頌般荒唐。
「主持人:人們說你是世界上最友善的人
基努·裡維斯:那太可笑了」
Keanu SQUIRMS when complimented | YouTube
人們對真正的才華和貢獻視而不見,卻對「品格」有異乎尋常的痴迷。
最諷刺的,便是豆瓣「鵝組」也奇怪地對袁隆平投入了非常大的關注。質疑他的,說他「竟然對豪車感興趣」,捍衛他的,說他「四十度高溫依然堅持在田間研究」。不知所云。
脫離這些膚淺的品格形成對一個人的公共評價,我們已經不會了。
這樣談論品格和道德究竟問題何在?威廉斯在《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中批判道德時,用了「道德運氣」這個概念,大概意思是說,一件事是否能夠真的實現,裡面有好多「運氣」的要素,讓其撲朔迷離,也難以把握。但是道德的世界是不同的,僅僅憑藉「動機」就可以定義一個人的好壞,就此免疫了「世俗運氣」,形成了一種有十足把握的「道德運氣」。
如果只要在地鐵上讓座,對人有禮貌,就可以成為一個「好人」,那當然比努力提升演技要容易得多。但像基努·裡維斯那樣付出了苦功的演員,自然不希望「道德運氣」壓抑了他的努力。
「訴諸品格」的是個平庸世界,偶像崇拜是平庸世界的玩物,是平庸人對另一群人扭曲的欲望。
平庸人甚至不敢去承認和欣賞偶像真正的偉大,而是訴諸一些細小的品格,仿佛這個世界裡的一切成就才華都不再重要。偶像是我們大家捧出來的,他值得欣賞之處除了顏值,就是那些我們自己也能做到的無足輕重的品格。這樣一來,我們便與偶像在人格上平等了。
這讓我們一窺偶像崇拜的實質,雖然粉絲對偶像的狂熱看上去是一種人格不對等的遊戲,但裡面的小把戲就是,通過「品格」,所有崇拜者反而在獲得一種,我們與偶像其實人格平等的幻境。
4.
造神,或弒神,
一切全關乎「品德」
品格可以令我們崇拜一個人,品格汙點也可以令我們唾棄一個人,但後者明顯要多得多。
在「鵝組」,後者絕對前者的百倍不止。這可能深藏於人的本性之中,「八卦」這個詞,絕大多數都不會是其好品格的事跡,而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不良記錄。
人們在網上造神少,弒神多。
喜歡看他人遭殃,誰說這不是平庸時代的又一個特徵?站在井底的人,最喜歡的景觀就是看人從高處跌落。在飯圈這是最尋常的現象,像偵探一樣在網上尋找藝人品格敗壞的蛛絲馬跡,然後「爆出黑料」來,隨後就是一場可怕的狂歡。
這不僅出現在文藝偶像的領域,也絕對不是中國的特有現象,在沒有真正功績的平庸之處,一切都退化為「宣傳」,而在一切都僅僅只是「宣傳」的地方,人們能訴諸的僅僅是「品格」。
誰能借宣傳依靠品格被崇拜,誰就會依品格的汙點而被人從神壇上拉下來唾棄,這個現象的學名叫做「人設崩塌」。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人設」的漲跌,就會發現,人設僅僅是「宣傳現象」的產物——有時是明星團隊故意為之,有時是粉絲先一廂情願,而明星團隊半推半就。與個人幾乎無關。
因此,「人設崩塌」的決定權不在明星手中,全憑藉看客們的闡釋和推波助瀾。
「王源抽菸」事件後,一位「媽媽粉」在豆瓣鵝組發的帖子
就在這裡,「鵝組」的現象推進到關鍵的位置。
看上去,鵝組像是僅僅被動響應,在偶像產業的大潮中被人操縱著貢獻自己的關注和金錢。在造神時興許如此,但在以「品格汙點」弒神時,觀看者卻是真的拿起了屠刀,站在了聞著血腥,濺著血液的位置。
而只要這股血腥衝動一直存在,「崩塌」的偶像就會源源不斷。因為推動偶像具有品格人設的,和砸碎偶像品格人設的,就是同一批人。
自產自用,一個穩健的循環。
5.
「吃瓜群眾」——
看似無害,其實可怖
在鵝組,「吃瓜」是永恆的討論話題,而「瓜」意謂著明星的黑料。
但若你看過鵝組的帖子,會發現幾乎任何事情都可能成為「瓜」,因為事件中是否有可被闡釋的品格汙點和黑料,都是粉絲說了算的。例如沒什麼特別之處的《花木蘭》電影預告片,就活生生地變成了又一枚「瓜」。
當代網友愛笑稱自己是「吃瓜群眾」,這看上去是個沒有權力、置身事外的渺小的人,但其實,「觀看」早就成為了一種力量——吃著吃著,手裡的瓜就換成了人。
吃瓜群眾並未在旁邊遠遠張望,而總是積極地跳入中央,把一個人生吞活剝。這是「吃瓜」的可怖之處。
新的偶像們紛紛服帖地表示自己的成功全是粉絲的功勞,離開粉絲自己什麼都不是,這不是客氣話,這是慘烈的真相。
「吃瓜」是對他人命運悠哉悠哉操控的快感,這在社交媒體的時代變得不僅可行,而且高效。憑藉其分布式的尋瓜能力,和極其高效的傳播,甚至已經形成了產業,我好像都不必加上甚至。
「吃瓜」是我們這個時代諸多詭異事件中的一個,這裡面有一點點命運色彩,有一些自嘲,卻又力量強大。更多時候,還有「斯塔西」(前東德著名的情報部門)的味道。
「吃瓜」是我們一窺後現代那荒唐可怕的窗口,在一切分崩離析的時候,世界呈現出的意志和樣貌。
像很多神話中展示的那樣,無數人卑微渺小的怨念,集聚在一起,變成一隻破壞力巨大的惡獸。
那這樣的惡獸我們已經擁有很多,這種以平庸靈魂集聚的惡獸以「品格」為食,我曾經以為他們是在捍衛自家偶像,後來才慢慢明白其實這頭惡獸什麼也不捍衛,它就是想要吞吃道德汙點,包裝得義憤填膺的也行,揶揄諷刺的也行,深明大義的也行,悲慘嚎啕的也行。
留給人們兩個選擇,你要麼放棄一切投身進去,要麼你就站在「吃瓜」的對面,被這頭巨獸審視打量,看哪天成為他的獵物。
6.
不僅是粉絲,
是我們身上的「鵝組人」
從「八卦來了」到「豆瓣鵝組」的改名轉換,也是這個小組話題關注範圍不斷擴大的過程,不管是「為袁隆平爺爺祈福」、還是全國各地的離奇案件、北大殺刺蝟女生、普京在G20的講話。
不知道是先有飯圈的攻伐,還是先有我們整個社會對品格汙點的痴迷,我想是後者吧。
這是我在讀這個小組的內容,慢慢讀出來一些別的東西。我起初認為鵝組是「最不豆瓣」的豆瓣小組,後來我看得多了,發現其實豆瓣哪裡都和鵝組一樣,也充斥著「品格汙點」的審判,只是更精緻些了,話說得更漂亮。
話題變了,不變的是對「品格」的敏感,對負面新聞的嗜血衝動,除了明星和社會公共事件,更多普通的個人也被捲入到這場運動中,也通過同樣的模式被暴露出來,變成一顆「瓜」。鵝組的模式最終成為網絡宣傳策略的範式。
看來這隻巨獸,在飢不擇食的時候,還把自己的內臟吐出來吃。
這是一場在嬉笑怒罵中令社會土崩瓦解的運動,拿捕風捉影的照片和看上去言之鑿鑿的聊天記錄做證據,把平庸的本質替換成各色的品格,把社會變成一場大秀,在裡面做什麼不重要,以什麼姿態做最重要;做到什麼不重要,避免露出馬腳最重要。
鵝組成為一種墮落的模式,先是豆瓣的墮落——以書影音起家,以「作品長評」為主的豆瓣,現如今成為以消費明星緋聞,品格和姿態審判的豆瓣。
然後蔓延成為整體的趣味,我寫文章這天的微博熱搜,是一位聞所未聞的明星,被質疑整容過了度。若再仔細想想,會發現這已悄然成為一種時代的精神。
往這個一往無前的時代深處張望,在所有腐壞的地方,我們都看到一樣的「令人不再成為人」的機制和嘗試,我特別討厭自己一遍一遍地說著這些喪氣的話,不過我得坦率地說這是真的。我在教育裡面看到了,在經濟體系裡面看到了,在我們對自然的態度裡看到了,在「鵝組」這般機制中,也看到了。
在我們將一切簡單地付諸一些膚淺的品格後,令粉絲與偶像「人之為人」的東西,也一併埋沒。這便是基努·裡維斯感到尷尬和遺憾的地方吧。
這便是我們甘於平庸之後,放棄為人,向這個社會繳械投降的標誌。接著,整個豆瓣就會成為一個鵝組,微博會成為鵝組,任何公共領域都會成為鵝組。
偶像崇拜幼稚可笑嗎?但恐怕偶像崇拜的內核,早已經成為你我認識世界的方法。
編輯:提圖
監製:貓爺
即使冷得齒戰,也比崇拜偶像強!
——和我同類的人如是意欲。
尤其是我怨恨一切煙霧蒸騰的火神。
——尼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更多「李想主義」專欄文章
▽
(或在後臺回復「李想主義」)
轉載:請微信後臺回復「轉載」
商業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