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證明女明星時尚地位的三個地方:電影節的紅毯,秀場的前排,和每年五月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門口。
Met Gala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 Costume Institute in New York City,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慈善舞會,國際高階版的芭莎慈善夜,一年一度的時裝盛世,不論多大腕兒的男星都淪為超級女明星的配飾。
因一年一個主題,新穎有趣,時而美麗時而作妖,槽點尿點笑點閃光點俱佳,一直佔據著媒體和時尚博主的巨大流量。同時也是時裝教母 - Anna Wintour的個人好友大擺席,如果哪個女明星有幸被邀請,不論美醜,證明你就是大high腕兒。
雖然要等到五月,但主辦方每年都會提前大半年的時間讓這幫明星和設計師使勁兒作妖,準備來年開戰。今年也不例外,就在前兩天,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公布了2019年的met ball主題:「Camp:Note on Fashion - 坎普:時尚筆記」我相信大多數關注這件盛事的朋友已經懵了:
什麼?野營?穿時裝還要記筆記?
不光咱們老百姓,女明星肯定也是一頭霧水,連忙讓助理翻牆Google這到底是個啥。
而我,今天就給大家粗淺的講一講,今年的這個主題到底是什麼,大家該怎樣拾掇,也為咱們萬聖節狂歡做足準備。
party之上,唯我獨尊。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Camp?
不像今年的「Heavenly Bodies: Fashion and the Catholic Imagination - 天體:時尚與天主教的想像」,去年的「Rei Kawakubo/Comme des Garçons - 川久保玲」,看字面都好理解。
今年的「Camp:Notes on Fashion」來自於女性評論家 -susan sontag1964年發表在美國一個小眾共產黨雜誌 - 「Partisan Review - 黨派評論」的論文:「Notes on "Camp"」。
先說一說蘇三這位阿姨。
維基百科給她的title是作家,導演,哲學家,政治活動家,評論家等,這位畢業於哈弗大學的哲學碩士可謂是跨專業多領域的理論全才老阿姨(04年去世)。但對於我國的大部分觀眾來說是陌生的。
被中國小眾比較熟知的,是一本中文出版的攝影評論書:「論攝影」。這本書的閱讀難度之高在於,翻譯成中文之後,專業搞攝影的人也看不太懂。
而對於今天這篇文章,她的論文「Notes On "Camp"」才是理論基礎。
Camp - 坎普這個詞,最先也是從這篇論文中引用的,她是第一個把不好說的「坎普」當回事兒寫長文章談論的人。這種美學現象(暫且稱為)在這篇論文中通過創造性運動和情感表達作為切入點,被深刻且全面的做了剖析。
下面我引用總結文章中的部分觀點先讓大家受受驚,看看能理解多少:
1、坎普是唯美主義的某種形式。
2、坎普感受力是非政治的。
3.、「坎普觀」並不單一。
4、坎普是非自然、有技巧的。
5、坎普是對誇張之物、 對「非本來」(off)的熱愛。
6、性別的流動性是坎普的偉大意象之一。
7、坎普,並不只是坎普。
8、坎普是一種感受力。
9、坎普有賴於天真。
10、坎普的標誌是那種鋪張的精神。
11、坎普是嘗試著去做非同尋常之事。
12、坎普的規則可以改變。
13、坎普是在引號裡看世界。
14、坎普是對「性格」的讚美。
15、坎普是堅持在審美層面上體驗世界。
16、坎普是悲劇的對立面。
17、坎普是反嚴肅的。
18、坎普是現代的紈絝作風。
19、坎普趣味是對人性的愛。
以上是從論文中的50多條理論、警句中提取出相對好理解的概念性言論,有些太過哲學的東西,我實在有些看不太懂了。
但是通篇讀下來,對於這種藝術形式,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坎普這種藝術現象,可以總結出幾個視覺化關鍵詞:
雌雄同體、浮誇的、過剩的、俗豔的、戲劇化的、華麗的、恐怖的、造作的、過分奢華的,甚至是噁心的。
最重要的一點:坎普「建立在犧牲內容的基礎上」。
也就是說,坎普藝術的終極目的不是要向你傳達意義,而是更傾向於給你一種感受。而這種感受與「自然 - Natural」是相反的,是人為創作的,有大量技巧的,拋棄邏輯約束的,與道德、世俗美學對立的。
能從一些反自然的人為「惡趣味」中品味出美和樂趣,那麼你就明白什麼叫坎普了。
蘇三阿姨也說,坎普無處不在,它是:蒂凡尼燈、比爾茲利的畫、「天鵝湖」、貝裡尼的歌劇、維斯康蒂導演的「沙樂美」和「可惜,她是一個婊子」、大猩猩愛上美女的電影「金剛」、舊飛俠哥登連環畫、1920年代的女服 (羽毛披肩、有流蘇和繡珠的套裝) 、讓·科克多、拉菲爾前派的畫和詩歌、理夏德·史特勞斯的歌劇 (但華格納卻不是「坎普」) 。
引用奧斯卡·王爾德在「妙語警句便覽」中的一句話:
一個人要麼成為一件藝術品,要麼就穿帶一件藝術品。
下面,就帶大家看一看,如何打造成坎普形象:
#How to dress the Camp
從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發布的2019 met gala公告可以看出,本屆的聯合主席除了常駐女王安娜以外,分別是:流行偶像Lady Gaga,歌手Harry Styles,網球明星Serena Williams,Gucci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
雖然說哈卷被邀請,官方稱他是21世紀貓王這個點我有點遲疑,但總體來說,以上這幾位明星,稱得上如今坎普美學的代表。
Gaga不用多說,早期穿著完全就是坎普美學的發揚者,而如今Alessandro Michele打造的gucci更是新古典主義和坎普美學的完美結合,哈卷是因為經常穿Gucci。
我們也不要拘泥於什麼是「坎普」而什麼不是的辯論,只要能讓你從誇張造作且反自然的藝術中品味出趣味來的,都可以叫「坎普」。
所以,如何拾掇能契合本次met gala的主題,要記住以下4點:
1、性別模糊,奇怪美麗
理論支撐:性別的流動性是「坎普」的偉大意象之一。
關鍵詞:Drag(變裝),Queer
男性化的女子或者女性化的男子,是坎普美學的重要標誌。早期的格麗泰·嘉寶絕色美貌背後的那種令人難以忘懷的男性化的閒散感覺;
Grace Jones和David Bowie的性別流動之美;
約翰尼·德普飾演的傑克船長,造型依舊邋遢,卻誇張中帶些魅惑,雖稱不上「美」卻讓人有點欲罷不能。
這些都是坎普美學的形象體現。
變裝真人秀魯保羅在這個時代的大火,正在證明「性別」這個議題在當代社會語境下的放大,坎普美學也正被人們繼續深入探索。
所以,打造這種形象,Drag、體現性別的流動性,都是展現坎普非常好的方式。
2、浮華至上,戲劇衝突
理論支撐:坎普是對誇張之物的熱愛,是一種鋪張的精神,是現代的紈絝作風。
關鍵詞:Drama,Rich,Too much
正如蘇三所說,坎普是一個身穿由三百萬片羽毛織成的上裝四處遊蕩的女人;坎普是卡羅·克裡維利的繪畫,畫中的磚石結構上綴有真正的珠寶,畫著栩栩如生的昆蟲和裂縫。
舞臺感的戲劇衝突,浮華至上的造型,都是打造坎普的關鍵。
英國的維多利亞時期繁複誇張的宮廷裝扮;
18世紀法國的洛可可風格;
莫扎特的部分歌劇;
這些都可以歸納在坎普美學之中。坎普這種鋪張的精神,這不僅見之於作品本身的風格,也見之於志向的品質。極盡奢華繁複的穿戴飾品、舞臺感的視覺形象時打造坎普形象的關鍵。
3、時空錯位,異族美感
理論支撐:坎普是非自然的,是對非本來」(off)的熱愛,是對處於非本身狀態的事物的熱愛
關鍵詞:Alien,Hybridization(雜交),Futuristic(未來感的)
蘇三認為,坎普的極端表現就是「這東西美麗,因為它恐怖」。
Musée Jacquemart-André「醜陋的女伯爵」;
藝術家Matthew Barney的作品;
Alexander McQueen的秀場;
活躍在社交軟體上的藝術家;
這種跨越種族的形象、對未來美麗定義的暢想,都是對坎普的進一步剖析。
美就是醜,醜就是美。
—《麥克白》
4、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理論支撐:「坎普觀」並不單一。
關鍵詞:Be yourself
上三點於形,這點於心。
像臥虎藏龍中,苦練武當派秘籍的碧眼狐狸只專注於圖與形從而跑偏走火入魔,而徒弟玉嬌龍通過文字掌握心訣終而超越師傅一樣,坎普有賴於天真。「談論坎普,就是出賣坎普」。
對於如何打造camp風格的造型來說,最重要的是你看世界的方式與坎普的審美觀契合,才能做到形神合一。
「以一種正經和專題論文似的方式對待坎普,只會使人不知所措。 果真要這樣做的話,那就得冒風險,因為自己炮製出來的東西,可能是一件非常低劣的坎普作品。 」
而這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以此祭奠我們偉大的蘇三阿姨
以上,通過本次met gala的主題,從而對坎普美學的粗淺探討,都是建立在多元化審美觀的基礎上。
最後,期待來年明星在met gala的表現,也期待萬聖節夜晚的你。
心血來潮,附贈一個徵集話題:把你萬聖節當晚的造型,發給我。
End.
iaia藝盟 | 獨家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理論支撐:「Notes on Camp」-susan sontag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