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家人之名》接檔《二十不惑》,收視立刻拯救了低迷已久的芒果臺,豆瓣評分也高達8.6,如果能保持下去,絕對算得是芒果臺播過的這麼多劇中屈指可數的高分。
相比「懸浮劇」輩出的2019年,2020年國產劇又提高了一個檔次。從《二十不惑》到《三十而已》,都刷新了觀眾對好劇本和好演員的認知。不過從結尾來看,這兩部電視劇多少有點撲街,希望《以家人之名》能夠扛住劇情,不要爛尾。
在前兩集中,《以家人之名》充分還原了上世紀90年代的家庭陳設與生活瑣碎細節。通過李海潮和凌和平這兩個家庭的日常,把觀眾帶入到了劇情當中,產生了共鳴。不過這部劇之所以能夠讓觀眾一秒入戲,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李海潮。
中年喪偶,凌晨3點半起床幹活養家;遭遇「騙錢」,出於不忍帶了騙子的兒子回家養;看到鄰居因為家庭問題破裂,順手還養起了鄰居的兒子。並且每天就算再忙,他都不忘回家給孩子們做飯,生怕他們吃不好營養跟不上。
這是塗松巖在《以家人之名》中扮演的李海潮,在劇中的形象。
相比凌和平的粗枝大葉,李海潮生性善良,心思細膩,這在一個男人身上實際上是少有的特質。然而也正是因為他這個性格,才造就了女兒李尖尖的「天真無邪」,不至於因為母親去世而影響到童年的健康成長。
李尖尖的爸爸帶來了一種類似母親的「溫暖場」,母性人格部分在他身上很好地展現出來,不僅給孩子們做飯,還寵愛他們,小心呵護他們,彌補了母親缺席帶來的情感缺失。他跟凌霄的爸爸凌和平的鬥嘴就很有趣,像兩口子一樣。在凌爸李爸生活到三個孩子都上高中後,一起過得越來越自然,凌爸給錢給李爸就沒有任何的客氣,反而會互相開玩笑。
李爸在幾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尤為重要的作用。
子秋第一個敞開心扉的對象不是尖尖而是李海潮,子秋一開始就是妹控不是因為對尖尖有什麼想法,也不是因為寄人籬下(他在媽媽還在的時候對尖尖就是百依百順,幫她一起打豬八戒,那個時候他媽媽還在,他還沒寄人籬下),他這樣做的原因我倒覺得更像是因為從小缺失父親,看到親切的李海潮本能的想有一個男性能填充他對父親的空白認知,與其說他討好尖尖倒不如說他是通過討好尖尖來討好李海潮。
再加上,是李海潮把子秋從鄉下接過來,主動給子秋夾肉,在子秋被三姑六婆調侃沒有安全感的時候一次次的給他保證和安全感。所以,子秋對李海潮的情感依賴比對尖尖的強,比起做尖尖的男朋友,子秋更想做李海潮的兒子,所以子秋只會把尖尖看成妹妹,因為在他心目中李海潮就是他親爸,尖尖就是他親妹。
當然大部分觀眾看到李爸和小哥談心這段之前,一直都覺得李爸留下小哥撫養他的情節有點太牽強,把李爸刻畫成一個太過無私善良的偉人形象,總讓我跳脫現實。
但是當看到了李爸向小哥剖白:「尖尖媽走的時候,懷的是個男孩」,「尖尖就想要哥哥」,所以最終才決定把小哥留下來。這段臺詞的時候,我才明白李爸的重要之處。
李爸也是平凡人,小哥的出現,對他而言或許正可能是一種救贖。人前爽朗的他,在尖尖媽走了以後也曾經無法入眠,尖尖還給凌霄看過李爸屋裡藏起來的妻子照片,說他們都是「偷偷思念」。小哥就像是上天的補償,他再次得到一個兒子,還滿足了尖尖對哥哥的期待,所以他才會發自內心地想養育賀子秋。
冥冥之中,緣分讓這對父子走到了一起,以家人的名義療愈彼此,真好。
當然李爸也知道在別人眼裡子秋就是寄人籬下,但是他是真真的把他當作自己的親兒子來看待,一席感人的真心話就在子秋生日那時都迸發了出來。
李爸在子秋生日那天喝多了,把心裡話在飯桌上說了出來:「從小到大,誰都能說上我們子秋兩句。總有些人在提醒我不是親爹,不是親人,那親人在哪?」 李爸把子秋當親兒子養,可在外人看來子秋就是寄人籬下。
就像二姨要子秋把尖尖當作大小姐,幫尖尖擦桌子,要記得尊敬和孝敬李爸。兩個婆婆在麵館吃飯也要說子秋:「你要不聽話,你爸就把你送走了。」就這一句話把小子秋說哭了,婆婆說隨便說說,可就是這些隨便說的話就會說進孩子心裡去。但李爸和子秋都當對方是親人,子秋也是很懂事,甚至懂事得讓人心疼。難道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就不算親人嗎?
李海潮借酒大哭那一幕,他真的太偉大了。這是個感動中國級別的人物。養大三個孩子,其中兩個孩子是原生家庭各種出問題的。但是,他把三個孩子都養得特別好。不但照顧他們的生活,還照顧他們的心理。李爸真的把凌霄和子秋當成親兒子來養了。
「 彼此認定互相珍惜的便是家人,沒有那麼多的附加條件 」 ——來源塗松巖老師微博(塗松巖老師的演技太好太好了!)
有這種父親是孩子最大的幸福。李爸很疼尖尖,很多時候,尖尖調皮犯錯,但是李爸都沒有很兇地對她。
有個很細節的地方就是李爸拉開了尖尖和子秋,尖尖隨後咬傷了李爸的手臂,李爸的另一隻手舉起來,但怎麼也沒捨得放下,沒捨得真的打她。也是因為有這樣的李爸,才有那麼好的李尖尖。
我印象最深的是,開場李爸看尖尖的眼神,就是那種父愛都要從眼神裡淌出來的感覺,被這種眼神注視的人是多麼地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