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對帶著點神秘和危險氣息的女人充滿好奇,比如「女巫」。
無論是《哈利波特》中的最美小女巫赫敏、漫威電影《復仇者聯盟》中的緋紅女巫、《薩布麗娜的驚心冒險》中的少女女巫,亦或是《沉睡魔咒》中濃濃暗黑色彩的黑女巫,都深受數百萬人喜愛。
沒錯,女巫已經成為我們日常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今天,KIIARA和你聊西方藝術史中的女巫文化。
——————————————————
女巫(Witch)
是西方文化中使用巫術、魔法、佔星術並且以此類超自然能力行事的女性,據傳說分為白女巫與黑女巫兩種,白女巫使用白魔法,黑女巫使用黑魔法。與此相對,會使用魔法的男性則稱之為男巫。(Wizard, Warlock)
最開始對女巫的解釋都是擁有一定能力,智慧、精通草藥的女性。但隨著基督教的介入,「女巫」二字的意思從神壇變成棲身於森林中或荒原裡懂得如何調製醫藥及毒藥的草藥老婆子再被轉化為危險、惡毒、慣於利用毒藥傷害人的女巫。
穿著黑衣,戴著尖頂帽,在夜空中騎掃帚飛行的女巫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至於女巫是不是真的存在過?它究竟是如何演化而來的等問題,卻鮮少有人能講清楚。本文作者就圍繞著女巫形象的進化完美地解答了這些問題,讀完之後不僅會讓你對女巫形象有新的認識,也會觸發你對女巫文化更深度的思考。
巫師,在原始社會被認為是神靈的媒介,他們既是祭司,也是醫生,擁有神秘力量,能夠掌控自然。巫師群體中,既有男巫(wizard),也有女巫(witch),如《國語》就有:「在男曰覡,在女曰巫」的說法。
《說文》言,「巫,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兩袖舞形,與工同意」,從這段描述中,我們可以窺見,在最初,巫師都是些能歌善舞,身兼數職的智者,而這與現代巫師形象是大相逕庭的。
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讓他們變成現在頭戴尖頂帽,穿戴黑衣,身騎掃把的惡毒老婦人形象呢?這一切都要從中世紀說起。
——————————————————
「行巫術之人須被處死」
在14世紀之前,歐洲其實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審巫案,但是宗教與巫術間早有矛盾 ——「行巫術之人須被處死」, 這場持續了幾百年的獵巫慘案在《聖經》中就有了預兆。
當時,大部分人,尤其是西歐農民都生活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沒有商店、碎石路,也沒有公共服務……房屋潮溼而有臭味,極不舒服,家養牲畜和人在同一屋簷下生活「。進入14世紀,黑死病開始肆虐歐洲,瘟疫奪去了歐洲至少30%的生命,死亡的陰影籠罩著歐洲大陸。歐洲氣候災害頻發,農產品接連歉收,這對當時的人們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因此, 人們開始怪罪巫師,認為災難都是他們帶來的,一場席捲整個歐洲大陸的獵巫行動悄然開始。
這本書由兩名天主教修士撰寫,裡面將矛頭直指女性,宣稱:「巫術,是來自肉體的色慾,這在女人身上是永難滿足的;魔鬼知道女人喜愛肉體的樂趣,於是以性的愉悅誘使她們效忠。」
書裡還詳細地記載了如何識別女巫的方法,包括但不限於火燒,水淹,體重鑑定,眼淚鑑定和針刺鑑定。這些鑑別方法在今天看來無異於無稽之談,但是在當時,它們被奉為真理,大批無辜的女性也因此而身受酷刑,悲慘地死去。
————————————————————
說起女巫,大家認為的女巫裝扮大多數都是黑衣,掃帚,尖頂帽。
除了身份之外,典型的女巫形象還會具備三個要素:黑衣服,騎掃帚以尖頂帽。那麼這一形象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尖頂帽
在中世紀時期,女性在公眾場合出現時需要戴上帽子,否則會被認為不得體。因此,在這一時期,女巫的形象通常是披頭散髮的赤裸女性。
17世紀,一些木刻畫上女巫會戴上帽子,但是這個時候,她們佩戴的只是普通的軟帽,依然跟尖頂帽沒有任何關係。直到18世紀初,戴著尖頂帽的女巫形象才開始出現在兒童讀物中, 而且由於這些兒童讀物大多都是些廉價的地攤讀物,隨處可見。因此在它們的推波助瀾下,女巫帶尖頂帽這一形象才迅速地植根於大眾的腦海之中。
——————————————————
中世紀女巫畫
無論你參考的是聖經還是莎士比亞戲劇,女巫通常都是醜陋邪惡的生物。在藝術和故事中,她們大多被描繪成女性,但也有真實的男人和孩子被當作女巫審判和處決的案例。巫術的觀念在不同的時期引起了大眾的恐慌,這種恐懼和興趣的結合為藝術家創造了肥沃的土壤。
油畫《女巫的離開》,路易斯.裡卡多.費瑞羅(英語:Luis Ricardo Falero)1878年繪製
油畫《女巫的安息日》,路易斯.裡卡多.費瑞羅1880年繪製
銅板雕刻《四女巫》,阿爾弗雷德·丟勒1497年創作
插畫《女巫的安息日》,馬丁·凡·麥勒(英語:Martin van Male)1911年創作
《安息日的開始》,艾伯特·約瑟夫·佩諾(英語:Albert Joseph Pénot)1910年創作
除了藝術作品,現代也有許多影視作品是圍繞著女巫所創作的。
————————————————————
小編認為畫面感以及暗黑風十足的一部作品
《女巫》In Gretel & Hansel (2020)
dir.Oz Perkins
這片比較適合格林童話愛好者服用,不推薦單純尋求恐怖和劇情刺激的人去看。個人還是挺驚喜的,還原甚至升華了格林童話的暗黑本質。故事其實有疊加<糖果屋 + 杜松樹>,後者被學者們普遍認為是格林兄弟所有故事中最黑暗的一個。
片中有飄來一首歌,點明了出本片的故事背景:「我的母親,她殺了我,我的父親,他吃了我,還有我的妹妹,我的骨頭被她保留了下來,我是一隻多麼漂亮的鳥啊!」這句話出自「The Juniper Tree」,故事包含了虐童、謀殺、食人和聖經的主題,是格林兄弟比較黑暗和成熟的童話之一。
在這個故事裡,一個充滿怨恨的母親砍下了繼子的頭,並將此歸咎於她的女兒。她把屍體煮熟後餵給丈夫吃,女兒從桌子底下撿起骨頭,把它種在家裡花園的一棵杜松樹下。而後一隻小鳥從墳墓裡出現,一邊唱著有關的歌,一邊挑著一雙新鞋、一條金鍊子和一塊磨石,然後把它們搬到家裡。然後,小鳥把鞋給了女兒,把鏈子給了父親,把石頭丟給繼母,把她殺死。當她死後,鳥兒又變成了一個男孩。
電影在親情和食子上有借用這個故事的一些主題元素。而與女巫的對峙則取自<糖果屋>,關於人性的貪婪與欲望,所謂「禮物」是需要付出代價的。turn to the dark side...
影片中的格蕾特和韓塞爾年齡差距較大,導演也主要著手刻畫姐姐格蕾特的角色,突出她的敢於挑戰(教會)權威和獨立的女性意識,這些都是符合當下社會語境的處理。如果能不考慮分級,在一些場景裡更加大膽(而不只是依靠臺詞)會更好。
總而言之,女巫的歷史,就是女人的歷史。而整個女巫形象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女性施魅與祛魅的變化史吧。
——————END——————
(掃碼添加微信進群聊天叭~)
(關注公眾號瀏覽我們的作品以及動態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