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教育部和遼寧省關於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違規有償補課處理辦法和錦州市《關於依法依規嚴厲打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非法辦班補課行為的通知》等文件,12月21日,2020版《錦州市中小學在職教師違規有償補課處理辦法》正式實施,在整治有償補課上「動真格」,公布了首次違規即開除條款。
《處理辦法》第二條明確9種情形屬於違規有償補課行為:(1)中小學校(含民辦學校,下同)組織和要求學生參加違規有償補課;(2)中小學校與校外培訓機構聯合進行違規有償補課;(3)中小學校為校外培訓機構違規有償補課提供教育教學設施或學生信息;(4)在職中小學教師組織違規有償補課或推薦、誘導學生參加校內外違規有償補課,特別是為所任課班級學生進行違規有償補課;(5)在職中小學教師參加校外培訓機構或由家長、家長委員會等組織的違規有償補課;(6)在職中小學教師為校外培訓機構和他人介紹生源、提供相關信息;(7)在職中小學教師利用「小飯桌」「託輔中心」及教育諮詢機構和無證無照「黑班」等場所組織或參加違規有償補課;(8)實行在職教師義務輔導學生備案制,凡未在學校備案並報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擅自實施輔導的,均視為違規有償補課;(9)其他違規有償補課行為。
《處理辦法》第三條下猛藥治理違規有償補課。對發生前3種情形所述的中小學校,由教育主管部門給予學校通報批評、取消當年評獎資格、撤銷榮譽稱號,學校年終考核不合格等處罰。對發生第4種到第9種情形所述的中小學在職教師,做如下處理:
——初次違規被查實的,給予降低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等級、撤銷行政職務的處分,調離教學工作崗位,並通過市級新聞媒體公開通報批評。受到降低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等級處分的,專業技術職務低聘一個層級,薪級工資相應降低6個等級;兩年內年度考核評定為不合格等次並取消一切評先評優資格,不得晉升薪級工資和申報高一級專業技術職務,不得安排行政職務。試用期內的教師參與違規有償補課的,取消其錄用資格。黨員教師從事違規有償補課的,在給予行政處分後,依《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一律給予黨紀處分。
——查實有以下情形的,給予開除公職處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違規有償補課的;在職教師組織任職學校學生尤其是本班學生違規有償補課的;違規有償補課性質惡劣、情節嚴重,或幹擾阻撓執法查處,影響極壞的;再次違規有償補課的。上述人員同時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撤銷其教師資格,收繳其教師資格證,5年內不得重新申請認定教師資格。
——對參與違規有償補課的特級教師、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及取得優秀教師、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的教師,在給予政紀、黨紀處分的同時,取消其所有學術類和綜合類榮譽稱號。
——對於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教師管理鬆懈、教師補課問題頻發的學校,嚴肅追究書記、校長責任:一年內發生一起問題的學校,對書記、校長給予通報批評;發生兩起的,對書記、校長給予黨紀處分;發生三起的,對書記、校長給予免職或撤職。
《處理辦法》第四條對民辦學校(含校外培訓機構)、「託輔中心」和教育諮詢公司等機構存在容留、聘用在職中小學教師違規有償補課行為,作出明確處理規定:凡存在容留、聘用在職中小學教師違規有償補課行為,一經查實,即取消民辦學校(含校外培訓機構)辦學資格,並由相關部門吊銷辦學許可證。涉事「託輔中心」、教育諮詢公司等機構由相關部門吊銷營業執照。
據了解,這次遼寧錦州市對在職教師違規有償補課專項整治將採取新措施,比如:強化師德考核評價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錦州通App等)開展「師德大家評」,開發在線評價系統,對每所學校每名教師的師德師風進行在線評議,學校要通過系統實現學生和家長評價教師、教師互評、領導評價等,綜合利用大數據對每名教師師德情況作出畫像式評價。錦州市統一師德檔案制式,每校做實一人一檔的「師德檔案」,將綜合評議情況、個人師德特別是有償補課被舉報情況、個人師德問題處分情況記錄在案,作為晉職晉級、評先評優一票否決依據。實行年度個人師德總評情況進本人人事檔案制度。注重正面引導與反向約束緊密結合,在樹立師德典型的同時,採取系統通報與新聞媒體通報相結合的形式,對違規有償補課等嚴重違反師德的教師一律第一時間實名公開曝光。強化源頭治理,加強課堂教學質量監測和對教師職業行為的監督,堅持學校領導和教研部門推門聽課制度,充分利用教室信息化設備對教師授課質量進行實時巡檢和錄存抽查,開展教學質量評估,解決「課上不講課下補」問題。
錦州市教育局和市教育發展中心將加大執法力度,在全市範圍內進行常態化明查暗訪,對違規有償補課等師德問題頻發、群眾投訴比較集中的區域和學校,實施重點整治。市、縣(市)區監督舉報電話:
錦州市規範中小學辦學行為管理辦公室 3688050
黑山縣教育局 5780810
北鎮市教育局 6696021
凌海市教育局 8392629
義縣教育和文化旅遊局 7768822
古塔區教育局 3161633
凌河區教育局 2863000
太和區教育和文化旅遊局5068001
濱海新區科教文體與旅遊局3588678
松山新區文化教育局8081674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