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幾天前我在路上遇到死去的青蛙與貓貓。我極其恐懼,無法直視。這讓我想到上周在家排工作坊中做到的與「死亡」有關的個案,案主當時直面死亡的恐懼我方能略知一二。然而,與下面這本書描述的死亡相似的是,家排個案中的「死亡」呈現地也毫無威脅,它只是一個中性的存在,甚至一個有愛的存在。與我們固有賦予的意義相去甚遠。
謝謝分享給我這篇文章的小夥伴,現在也將它分享給你,看完書可以閱讀家排個案的分享,刷新你對死亡的三觀。
一隻鴨子,脖子伸得直直的,抬頭望向天空。這是封面我們能看到的,鴨子在幹什麼?想什麼?
打開書,跨過扉頁,翻到正文,故事直接進入主題——鴨子遇見了死神。
鴨子回過頭,看著死神,問:「你是誰?為什麼一直偷偷跟著我?」
死神微微笑著說「很好,你終於注意到我了。我是死神。」
看看鴨子被嚇得眼睛瞪得溜圓,渾身僵直的站在那裡。而死神呢,手拿一隻鬱金香花藏在背後。
「你是來帶我走的嗎?」
「當然不是。其實從你一出生,我就一直在你身邊——以防萬一。」
在人們的印象中,死神就是負責給人製造疾病事故取走性命的,然而這個死神卻說那是生命之神的工作。可是死神究竟負責什麼呢?他一直在鴨子身邊,等著什麼呢?
死神對鴨子友好地笑了笑。鴨子忽然覺得,「如果你能暫時忘記他是誰的話,真會覺得他很友好,很親切。」於是鴨子做了一個決定——和死神友好相處。
鴨子帶死神去池塘玩,可是死神不喜歡池塘,爬上岸後,鴨子趴在死神身上,說「你冷嗎?我給你暖暖身子好嗎?」以前還從來沒有誰對死神這樣好過呢。
不是誰都有這個能力,能夠放下心中的恐懼,去面對甚至去擁抱死神。
鴨子做到了,它快樂的,單純的,像對朋友一樣對待死神。
第二天早晨,鴨子醒來,發現自己還沒有死,開心極了。
鴨子和死神聊天,「有些鴨子說,我們死後會變成天使,可以坐在雲端向下看。」「還有些鴨子說,深深的地下就是煉獄。如果活著的時候不做一隻好鴨子的話,死後就會變成烤鴨。」
死神說,「你們鴨子真能編些離奇的故事。不過,誰知道呢?」
「這麼說,連你也不知道嘍!」鴨子跟著說。
死神沒有回答,只是看了看它。
這天,他們商量做點什麼。
鴨子說:「別再去池塘了吧,我們來點真正刺激的!」
於是死神建議:「我們去爬樹怎麼樣?」
啊哦!這可不是鴨子擅長的事情,但它還是爬上了樹頂。
從樹上向下看,池塘就在那裡,那麼安靜,又那麼寂寞。「等我死了,池塘就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吧。」鴨子想,「沒有了我,池塘會很孤單。」死神有時候能夠讀懂別人的想法,對鴨子說,「等你死了,池塘也會陪你一起消失——至少對你是這樣。」鴨子說「真的嗎?那我就放心了。」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明明知道,池塘還會在那裡,不會消失,而且還將會有新的鴨子進入池塘。可是,細想想,那時候的池塘還會是現在的池塘嗎?還會是鴨子的池塘嗎?不是了,鴨子的池塘永遠的不在了,隨著鴨子的死而消失了,一點沒錯。
忽然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我們的生活。如果我是鴨子,你是池塘,無論你是我的愛人我的孩子還是我的朋友,或者是我的房子我的世界,當我死時,我會帶著你的愛,帶著和你在一起的全部記憶離開,你是我永遠的池塘。我也將留下我全部的愛給我的池塘,我的池塘也會帶著我的愛,帶著和我在一起的全部記憶留在這個世界上。
想起繪本《跳舞》,父親說:「不管你在哪裡跳舞,我都會一直看著你。」即使父親去世了,他依然可以看著女兒跳舞。不是嗎?
接下來的日子,他們很少去池塘,只是坐在草地上,什麼也不說。
一天晚上,一陣冷風掠過鴨子的羽毛,它凍得直發抖。「我冷。你能幫我暖暖身子嗎?」
輕柔的雪花飄落下來。事情終於發生了。死神望著鴨子,它不再呼吸,靜靜地躺在那裡。
死神撫平了鴨子被風吹亂的羽毛,將它託在雙臂上,來到了「那條大河」旁。
死神將那朵鬱金香花放在鴨子身上,小心翼翼地將鴨子放入水中。然後輕輕一推,送它上路了。
死神站在河邊,凝望著鴨子的身影。當它從視線中消失時,死神也不禁難過起來。但,這就是生活。
終於知道死神在等什麼,原來他是在等著送鴨子上路的。原來,生與死,都是愛。
就在前兩天一位媽媽跟我分享她和兒子關於死亡話題的探討,想著他們的對話,我忽然意識到,關於死亡,其實我們誰都沒有經歷過。就像死神說的「誰知道呢」。既然我們誰都沒有經歷過,為什麼不能把死神想得和藹可親些呢?就像這本書上的死神,大大的腦袋,穿著花格袍子,面帶微笑,還為我們準備了一朵鬱金香等著送我們上路。如果是這樣,死,還那麼可怕嗎?如果我們能像鴨子那樣,放下心中的恐懼,能夠開心地去面對死神,擁抱死神;如果我們能像鴨子那樣,在生著的時候,全然地去愛,全心地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天;如果我們能像鴨子那樣,知道自己死後,池塘也會隨我們而去;死,還那麼可怕嗎?離別,還會那麼悲傷嗎?
就像《一片葉子落下來》中,丹尼爾對弗雷迪說,「對於不知道的事,我們全都害怕,這很自然。不過,春天變成夏天你不害怕;夏天變成秋天,你也不害怕。這些都是自然的變化。那麼,你為什麼要害怕這死的季節呢?」
我兒子四歲多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對死亡十分好奇,幾乎每天都要問我,「媽媽會不會死?媽媽什麼時候死?」我總是告訴他,「媽媽會死的,不過,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也許能活一百歲吧。」有時候我也會和他聊天「如果媽媽一百歲了,你就七十歲了,那時候一個一百歲的老太太會和一個七十歲的老頭說些什麼呢?」只有大人自己心中沒有對死亡的恐懼,孩子才就會很快把對死亡的害怕放下。只有大人自己真地認為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孩子才會也認為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兒子六歲多的時候,有一天他說,「媽媽,等你死了,我就用火把你燒成灰,然後把這些灰收起來,放在花盆裡。你喜歡什麼花?百合?好的,我就在花盆裡種好多百合,然後等百合花開花了,我就把花剪下來,插在花瓶裡,放在屋子裡。這樣我就能每天看到你。」我聽了,眼淚快要掉下來。是啊,想要在一起,總是能在一起的,哪怕是隔世的分離。
我們怕離別,是因為我們想要在一起,那麼在生著的時候,就好好去愛,好好珍惜吧。
作者:(德)沃爾夫·埃布魯赫。轉自:身心美學平臺
說明:
1. 圖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感謝發布平臺的整理與分享。
2. 所有轉載均標明原始來源與原作者,如盡力核查未能發現原始出處和原作者,則默認「來自網絡」。若有疏漏歡迎原作者及時聯絡署名或刪除。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你好,恐懼,極深的恐懼》。關於死亡的家排個案分享。
• 4/9-10 《家排工作坊 - 杭州》(餘1席)
• 4/12-13 《家排工作坊平日班》
• 4/16-17,23-24《情緒鍊金術》
• 3/18-20,4/2-4, 4/30-5/2 《家排導師班/第一期》
• 5/7-8 《家排工作坊 - 香港》(餘3席)
========用心醫治生活,用愛流轉生命========
發送關鍵詞,查看相應內容:
療愈——《核心信念創傷療愈》課程介紹與分享
家排——《家庭系統排列》課程介紹與分享
情緒——《情緒鍊金術》課程介紹與分享
小組——《成長小組》介紹與分享
掃碼加入「心醫家排交流成長群」,
與國家高級家排師零距離交流
註明「心醫家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