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世界最成功的導演當屬李安。無論從電影票房、藝術成就、全球電影市場認可度上,李安毫無疑問是華人電影導演NO.1。
李安聯手威爾·史密斯的新片《雙子殺手》於上周末在北美正式上映,可惜的是,《雙子殺手》並沒有頂住威尼斯電影節大獎DC《小丑》第二周依舊強力的競爭,在票房上不敵後者。儘管如此,《雙子殺手》還是成為了李安導演在全球25個地區的最佳作品首秀。明天,這部新片也將在中國上映。
同樣作為華人世界電影導演代表的張藝謀,與李安年紀相仿,成名則要比李安早很多。張藝謀早在1988年,就憑藉《紅高聊》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當時的李安還在美國當「家庭煮夫」。1993年,李安的《喜宴》入圍柏林電影節,當時的評委會主席就是張藝謀,25年後的臺灣金馬獎,張藝謀憑藉《影》拿到第5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李安則成了金馬獎執行委員會主席。
李安(主要作品及獲獎情況):
張藝謀(主要作品及獲獎情況):
在李安剛開始嶄露頭角的時候,張藝謀已經到達事業巔峰。此後,李安憑藉《臥虎藏龍》、《斷背山》、《少年派》不斷刷新紀錄,成為歷史上唯一一位在奧斯卡、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金球獎世界三大電影頒獎典禮上都獲得最佳導演獎項的華人導演。
2016年,李安出席上海電影節主題論壇,論壇主題叫「票房即將超美,成為『老大』還差幾件事?」
李安認為,中國觀眾基數大,成為世界影壇的老大是理所當然的。但如何讓中國古典文化裡的諸多寶藏為人所知,讓中國文化真正擁有話語權,還需要很大的耐心。「我們東方民族有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情懷和邏輯,但這還沒有變成普及的世界語言。」
對比張藝謀導演《英雄》與李安《臥虎藏龍》也不難看出,雖然都是中國故事,但是兩位導演關注的故事內核是不同。《臥虎藏龍》聚焦於人性的挑戰與掙扎,臥、藏的是中國人備受壓抑之下的龍、虎(情、欲)。玉嬌龍嚮往自由,但是卻受制於禮教的束縛,李慕白與俞秀蓮作為那個時代的模範人物,為群體而活,二人也因此付出了代價,想愛卻又愛不得,都是與「人」相關。《英雄》開創了中國商業大片時代,宏大的場面最後落腳到「為天下蒼生而退」,十多年後的今天說服力好像更強了,但是只在中國罷了。
《英雄》一隻是北美商場電視機試播片首選
《臥虎藏龍》中國人拍給外國看的武俠片,無疑是成功的
在經歷了《少年派》的票房口碑獎項三豐收後,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遭遇票房大敗,但這卻是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李安對於「人性」的關懷又升華到新的層面。被視為「英雄」的比利·林恩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是否重返戰場讓他猶豫不決,周圍人以及心上人的仰慕來自於「英雄」的光環,沒有人真正關心榮譽背後個人的情感需求。
從《臥虎藏龍》開始,很多人都批評李安用東方人的情感,表達西方人的故事;用西方人的技術,拍東方人的哲學。其實在人性深處,哪有什麼東方西方,我們的焦慮,我們的恐懼,我們的困惑,我們的憤怒,以及我們的愛,都是一樣的。這才是世界通用語言。
李安生在臺灣,但作為大陸後代,從小被臺灣人視為外省人,來到美國發展,被金髮碧眼的外國人視為外人,就連回到父親大陸老家,也被當地人視為臺灣人,依舊是個外人,「有時候我什麼都是,有時候我卻什麼都不是。」所以李安不止一次講過:電影是他的信仰。獨特的人生經歷,讓李安卑微到可以理解每一個靈魂裡的溫柔,漂泊無根的自我認知,讓李安可以超越東西方文化差異,超越宗教,只關注人類最本質的需求。
我喜歡李安,同時也非常尊重張藝謀。因為,我認為張藝謀與李安的差異,是環境所賦予的。我們的情感就如同我們的歷史,曾經經歷了深刻的屈辱,也成就了今天的自傲,個人意識在歷史的車輪面前好像變得微不足道。
在票房越來越高的中國電影市場,故事裡的中國越來越高大,故事裡的「人」仿佛越來越渺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