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點擊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很多人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這種心態有時候能起到正面效果,但有時候起的則是負面效果。
人們願意相信美好,願意堅信美好,這沒有錯。但是,凡事都不能盲目,不然毫無根據地相信,很容易走上錯路。
很多人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會無形中滋生出一種「逃避心理」,這種心理類似於「掩耳盜鈴」,無異於自欺欺人。
比如「負面情緒」這種問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坊間開始流傳這樣一種說法,說什麼「睡一覺就好了,把負面情緒留在昨天」,這就是一種自欺欺人。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負面情緒出現了,你如果不懂得調節和打消,愣是自欺欺人暫時擱在一邊,那它始終都存在於你心裡,等到下一次出現時,會翻倍。
你為一件事煩心,即便睡了一覺,醒來之後,只要這件事還在,你再面對它的時候,依舊會煩心。問題是用來解決的,不是用來逃避的,你逃不了,很多事只有直接面對才會解決。
婚姻世界中,有很多人都會犯這種錯誤。明明自己身上有問題,但就是不承認,就是不願面對,就是要一意孤行,要一條道而走到黑。這樣一來,你的婚姻都已經走到離婚邊緣了,你還在執迷不悟,那結果毫無疑問會離婚。
因為這種問題而離婚的人,往往會自欺欺人告訴自己「再婚之後就好了」,而實際上,如果你身上一直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你再婚之後依舊會存在,依舊有可能毀了你的婚姻。
很多「媽寶男」「媽寶女」之所以婚姻不順,就是因為他們始終不認為自己是媽寶男,始終不承認,始終意識不到自己身上存在這些問題。這就很可悲,你不承認不等於它不存在,你可以無視,但跟你結婚的人不會無視,她受不了時跟你離婚,是你的損失。
下面這個女人跟前夫離婚的直接原因就是:她前夫是個媽寶男,而且始終是媽寶男,一直都沒有改變。我們來聽聽她是如何評價她的媽寶男前夫的,她說的話,希望屏幕前的媽寶男能夠看一看。
東林老師:
我和前夫的那段婚姻,從一開始就存在很嚴重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媽寶女嫁給了媽寶男,婚姻從一開始就有諸多矛盾。
他是媽寶男,在婚姻問題上自然一切都聽他母親的。我是媽寶女,在婚姻問題上自然一切都聽我媽的。這樣一來,雖然婚姻名義上是我們兩個人的,但實際上,更像是雙方父母在較勁。
結婚前後,兩家人一直在爭論不休,尤其是婚姻中有了婆媳矛盾之後,更是各不相讓,我媽幫著我指責婆家的不對,婆婆幫著她兒子指責我的不好。
這樣的事發生的次數多了,我就有點厭煩了。或許是我突然開竅了,我認識到「婚姻是兩個人的事」這個本質了,所以就不想讓雙方父母再幹涉我們的婚姻了。
我想從我自身的改變開始,我不想再做媽寶女了,除非我需要幫助,否則我不想讓我媽再幹涉我的婚姻了。我做到了這一點之後,就開始要求他,要求他也不要再做媽寶男了,要和我一起經營婚姻,不能總是讓婆婆摻和我們的婚姻。
然而,我的計劃失敗了。我做出了改變,而他卻絲毫不願意改變。他很反感我說他是媽寶男,很反感我說婆婆摻和我們的婚姻,他說他和婆婆都沒有錯,錯的是我。
他的這種態度讓我無法接受,我之後又試著糾正他很多次,但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這種情況下,我不得不和他離婚,不然就會一直被他和婆婆折磨。
離婚後,我再婚嫁了個正常的男人,嫁了個懂得反思自己以及願意跟我一起經營婚姻的男人,我才更加明確認識到前夫的問題:他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承認自己是媽寶男。
聽說他再婚之後又離婚了,我一點兒也不意外。沒有女人能受得了「媽寶男」,媽寶男如果自己始終不承認自己是媽寶男,那就會一直縱容婆婆欺負兒媳,任何人嫁到他們家都會陷入一種孤立無援的境地,最後不離婚才叫怪事。
換句話說,如果他跟我之前一樣,願意承認自己是媽寶男,意識到自己這樣的狀態有很多問題,從而一一改正,不再讓自己的母親摻和自己的婚姻,不再盲目被自己的母親支配,那就不可能因為自己是媽寶男而導致離婚。
只有意識到自己是媽寶男,才能正確對待婚姻!
一個人自己能意識到自己身上有問題,這才是改變的開始。如果你自己身上有問題,自己意識不到,別人指出了你還不承認,甚至放大自己的問題,那就等於是在作死,早晚有一天會自食其果。
這個道理放到媽寶男身上更適用:只有意識到自己是媽寶男,只有承認自己是媽寶男,你才能正確對待婚姻和妻子。反之,如果你一直意識不到自己是媽寶男這個事實,就會像上面那個女人的前夫一樣,一直被自己的母親幹涉自己的婚姻,這樣時間久了,對你自己肯定不會有好處。
其實不光是「媽寶男」方面的問題,婚姻中很多關於人的問題都應該遵循這個道理。想要做好這項工作,最應該做的就是要「懂得反思」。
你的婚姻出現了問題,你和妻子之間有了矛盾,如果看不到明顯的問題,你首先應該反思自己。只有通過反思,你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只有認識到問題了,你才能有的放矢去改變。
希望其他人能夠好自為之,多重視這方面的問題:如果你的婚姻一直很和諧,一直很順利,那就繼續保持。但如果你的婚姻出了問題,夫妻關係出了問題,你作為當事人,有解決問題的責任和義務。而要解決問題,需要找到問題出現的原因,你只有找到了原因,意識到了問題存在於哪裡,才能把問題解決,才能吸取教訓,才能在以後避免同樣的問題再次發生。(文/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