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民間經常口耳相傳著一句俗語「大樹底下好乘涼」,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見證這大樟樹,領略下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切身感受。
8月5日大上午,氣溫達31℃,多雲天氣。在福建省南平市的松源村裡,位於村中央路口處有兩株兄弟(或母子)大樟樹,兩株樟樹相距20多米,樹幹枝條相互交錯,大的那株距今有670多年,另一株也有470多年大樟樹樹冠直徑可達30米,一面覆蓋了鎮公路幹道,大樹幹要8-10人方可環抱,這株樟樹看去還枝繁葉茂,未顯病態還健康。在樹冠下村裡還專門建了一座可容納30多人的納涼亭,還在亭內安裝一臺大電視供乘涼村民觀看,兩株樟樹間有小溪穿流而過,樹底下更尤顯涼爽,夏天的季節這裡就會聚焦三三兩兩的人群在亭子內乘涼,圍繞樟樹周圍漸漸就成為了村裡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和小商圈。
為什麼說大樹底下好乘涼,當然是因為夏天天氣炎熱,以前沒有空調,所以人們就會尋找比較涼快的地方乘涼,大樟樹就成為了松源村民的首選了,大家空閒時不約而同一起到大樟樹底下乘涼避暑,交流農事或各家大小事。從光學的角度來解釋「大樹底下好乘涼」:一方面夏天大樹能遮擋陽光,降低溫度,樹蔭下空氣涼爽溼潤清新;另一方面樹葉的蒸騰作用會帶走大量的水分,使得大樹底下的溫度進一步降低。人們躲在樹蔭下便背離了太陽光,可以明顯感到涼爽。
雖然新時代社會,大家也都裝上了空調機,大暑天的躲在空調房內更是悠哉,但傳統的鄉村民俗傳承至今,仍有絕大部分的老年人更喜愛聚集一起、嘮嘮嗑,通過相互的聊天增進大家的情感交流,促進了鄉村的和諧發展,同時也打發著幸福的晚年時光,這就離不開我們的大樟樹了,大樟樹也不再只有夏天的乘涼好處了,而是村民期待一年四季風調雨順的寄託了。
隨著社會的進化,「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本意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了,小編上網查了下,呵呵,答案是「比喻有所依託,事情就好辦。」這下大家都明白真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