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態度】導演陳玉珊:標榜別人的青春,大概是國內青春片被罵的原因之一

2021-02-19 娛樂新觀察

「你看哭了嗎?」——如果有人要問你對電影《我的少女時代》的感受,他的開場白極可能就是上面這句話。這部上映已經 9 天,票房超過 1.7 億、由臺灣新晉導演陳玉珊執導的校園青春片已經成為了眼下院線的最大「驚喜」。

這裡的」驚喜「,指的不是票房—— 雖然該片已經超過了當年大熱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但如果單從數據來看,在青春電影這個市場,1.7 億隻可以說是剛及格而已 ——《左耳》票房超過 4 億、《匆匆那年》將近 6 億、 《致青春》有 7 億 。但這些「高票房」電影卻沒有一部能做到像《我的少女時代》那樣,讓觀眾那麼入戲。

之所以說「驚喜」,也不因其劇情新鮮和故事新奇。《我的少女時代》的梗概就和影片的名字一般,耿直且俗套:兩個 Loser,「校霸」徐太宇和「路人少女」林真心結成失戀者聯盟,要拆散校園裡的金童玉女歐陽非凡和陶敏敏,得償所願後卻發現對彼此已經暗生情愫,無奈那年的愛戀最終因距離而戛然而止,此後各自的人生軌跡走入日復一日的平庸。

院線所說的「驚喜」是指觀眾的口碑,也就是開頭那樣的交流方式。影片開播以來,這部電影的口碑一路走高,基本上是一邊倒的好評。豆瓣上已經有超過 56000 人對這部影片做出了評價,平均下來還是有 8.3 的高分,在評論區類似「特別俗套,但也特別耐看」、「老土的喪心病狂,感動得一塌糊塗」、「故事講得好,再老套也有看頭」的短評不佔少數,而且當中還有不少是熱門評論,以至於唱反調的評論得這麼說,「只有我一個人覺得這部片子一般嗎?」

我們得說,如今的口碑太好,主要是因為之前類似電影的口碑太不好了。近年來如《致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影片,往往都從多年後在同學會重聚展開故事,感慨歲月變遷、物是人非,情侶分手的原因不是高考失利,就是金錢作祟,劈腿、撕逼、墮胎儼然成了青春電影中最為常見、甚至核心的元素。對於這樣的非典型「殘酷青春」,觀眾往往很難找到代入感,也會覺得用力過猛。

《我的少女時代》的導演陳玉珊,在接受我們的採訪時曾用「觸目驚心」來形容她對內地青春片的感受,「《致青春》裡雪地裡的血跡、壓抑灰暗的教室鏡頭」等等,她也曾一度以為這些都是真實的。而對於內地青春片的巨大爭議,她猜測大概是這類電影多改編自小說,需要戲劇衝突,所以才如此狗血。

「青春電影(其實)只要有人、有年代,就會有特定的觀眾想去看,但是如果不能反映絕大多數人的青春,卻標榜是大家的青春,這大概是國內青春片被罵的原因之一吧。」陳玉珊說。

和內地「撒狗血」的做法不同,陳玉珊則盡力把影片弄得很正常——女主角不走女神路線,造型向鄰家女孩看齊,「要多平凡就多平凡」。整部影片甚至連一個擁抱和親吻也沒有,「為什麼觀眾還是會哭?因為女生回想起初戀,也不過就是這些(事情)嘛。」陳玉珊說。

在當電影導演之前,陳玉珊是臺灣偶像劇的」教母級別「的製片人和監製,她曾成功推出過不少兩岸三地都熟悉的電視劇,如 2001 年的《薰衣草》,這個電視劇只比柴智屏監製的偶像劇開山之作《流星花園》晚了半年,另外的代表作還有《王子變青蛙》《敗犬女王》《命中注定我愛你》等。

製片人經濟且高效的思維方式,已經成為了她的「職業習慣」,所以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她習慣性地在製片人、導演和觀眾的思維裡來回跳轉,影片如何商業化,也潛移默化地融入到了她的實戰中去了。

「一開始(我)想講的是每一個少男少女的初戀,後來覺得(如果)只講這個,和我年紀差不多的人會不會進去看?」陳玉珊覺得可能不會,「那我就把年代復刻的部分加進去,(這樣)就和他們有關了。(但是)加進去之後,我又開始擔心,年輕人會不會有障礙?」陳玉珊用「貪心」這個形容詞,來形容自己製作人直覺,她說她想要的東西不少。

其實觀眾如果從小清新的校園愛情中回過神來,大概不難看出陳玉珊在商業方面的思考,其中還包括她對「彌補觀眾遺憾、取悅觀眾」的小心機。

給電影一個大團圓結局,就是最明顯的表現。「你是為了遺憾來看電影的嗎?這電影如果結尾是遺憾的,票房不知道會少多少.」至於結尾找來陳喬恩、言承旭客串,陳玉珊表示,第一還是處於商業角度的思考,影片加入明星會有更多驚喜;第二,新人演員王大陸和宋芸樺其實也試拍過,但是年紀太小了,效果出不來。

以一種開玩笑的方式,陳玉珊甚至把《那些年》的沈佳宜放進了電影裡調侃,她希望陪同女友來觀看此片的男生們能夠明白,在女生眼中沈佳宜也就不過如此。

陳玉珊很在意別人對這部電影的反應。採訪一開始,她先問了不少問題:這個電影你看了嗎?喜歡嗎?噢你哭啦,那是因為劇情還是因為你自己?她還和我們分享了不少《我的少女時代》的細節和對青春電影的看法,當中最讓個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當我們回頭看自己的青春的時候,就算是蠢事我們記得的也總是美好的,我們總不會說——誒,我墮過幾次胎啊。你懂我意思嗎?」

Q: 你總會用「復刻」來形容電影裡的那些細節,它們到底是怎麼來的?

C:我追求的是「復刻」——原汁原味地搬回來給你(看),我沒有要很矯情、很小清新。就像林真心的房間,那應該也是大部分普通女孩子的房間——在沒有男朋友之前都是怎麼亂怎麼擺的。基本上大部分的女孩都是混亂的,我自己就是。

還有冰宮,其實臺北已經沒有四輪的溜冰場了,那個地方是我們自己造的一個場景;還有看劉德華片子的地方,那裡 20 多年來都沒有改變;還有學校裡的桌子、椅子,後面的壁報和塗鴉裝潢。當年的教室裡會有偉人的頭像和格言,我還記得當時還很流行七龍珠,我還在黑板報上貼過龍珠的鱗片,這條龍讓我們得到了教室布置第三名。

當年我在冰宮翹課的時候,一定要聽什麼音樂?當時說唱的歌曲非常紅,可能就是 MC Hammer 的《You Can’t Touch This》,還有杜德偉,但是電影裡我沒有用他的歌。另外,一定會有像「四大天王」那樣的港星,至於戲劇最強的是日本,那時候我們看的都是織田裕二、長瀨智也、少年隊,所以徐太宇的整個造型就是按照日本的 Icon 去操作的。

Q:徐太宇的造型很多人說是日漫走出來的人,這個是特意設計成這樣的嗎?

C:徐太宇的原型,就是平時不讀書、都在塗髮膠的愛漂亮的老大,那個年代日本的《熱血高校》、暴走族、騎摩託車的壞學生就是那個樣子的,他出場的時候,穿黑色背心,這個其實也是故意設計的。髮型也是,後來(我們)覺得(他)額頭有點空,就幫他加了兩根「蟑螂須」,那個年代日本明星就吹成那樣,很多香港明星也是這樣 follow 日本 style 的。

Q:那為什麼到後來還要讓他變成一個「學霸」,是不是有意在讓這個角色更完美?

C:不是說讓這個角色更完美,主要還是和歐陽非凡的連接——一個人如何自我放棄?連自己都可以放棄,那你覺得他會在乎誰?

我設定了這樣一個角色,他不會在乎玩弄別人。徐太宇欺負人把同學關在桶裡滾,怎麼會完美?我其實剪掉了很多他欺負人的鏡頭,王大陸就特別喜歡這部分的戲。

Q:為什麼後來選擇剪掉?

C:因為沒有篇幅介紹太多,我覺得垃圾場那場戲就夠了,不需要三件事去形容同一件事情。而且如果你去看第二次,因為已經了解劇情了,你會發現裡面的很多臺詞和設定,歐陽為什麼會叫徐太宇「沒種的傢伙」?為什麼徐太宇從水裡救起林真心會哭?當時你可能覺得是因為陶敏敏、因為失戀,其實不是。如果你去看第二次,就會發現全部都是經過設計的。其實我希望的是,最好你們第一次看都沒有看出來,可是第二次看就發現處處都是痕跡。

電影和電視劇不一樣的地方,電影精簡、應該沒有一個鏡頭是廢鏡頭,電視劇則有更多篇幅。因此就應該要更謹慎挑選,在有限的時間裡,打算和不打算給觀眾看什麼?你希望他們怎麼看?

這個片子,我的初衷是娛樂觀眾,我想要取悅他們。所謂的娛樂,可能就是讓你哭、讓你笑。觀眾進電影院是為了什麼?80%是為了娛樂,沒有人要去受教育或者聽人說教的吧?

Q:那您覺得,拍這樣的青春片,需要滿足觀眾什麼樣的心理需求?

C:年輕人看故事,有歷練的人看情懷。

因為我是製片人、監製出身,所以不免會從投資(角度思考),至少不要賠錢。一個是能不能用新人,不要每次名單出來都是一樣的人。根據我拍偶像劇的經驗,我知道新人需要給多一點鏡頭,需要把他們的優點放大。因為他們不一定能做不一樣的表演,可是一定可以和角色結合,把優點無限放大。

我覺得宋芸樺是一個被偶像化的演員,她在《等一個人咖啡》裡是女神,這並不吸引女孩,只吸引男孩。我怎麼讓和我一樣的普通女孩子有投射感?

我看到宋芸樺的時候,感覺非常好,因為我隔壁的女生就長這樣。她還種了雜毛,那個年代不會修眉毛,皮膚上會有雀斑,能到屈臣氏買不到眉筆眼線,也沒有韓國整形風,所以有多平凡就弄多平凡。

外形做到了,再破壞她走路、講話的方式——為什麼林真心走路常常跌倒?不可以為了跌倒而跌倒,是因為心不在焉、還是眼鏡擦不乾淨、還是因為平衡感差?這些都要挖掘。

其實到後來,我才知道宋芸樺很擔心,別人都在演女神,自己會不會掉很多粉絲?我和她保證,她一定會有很多女粉絲。因為女生是認同你的。你知道有多少女偶像是很難得到女性觀眾認同的?

Q:那除了用新人,還有什麼東西是你特別設定出來,滿足觀眾的?

C:你有沒有發現,電影裡面有很多,其實劇本沒有寫,但是我自己想像的東西。舉例來說:他們決定要跟蹤陶敏敏和歐陽,其實劇本裡只有寫「他們跟蹤」,可是我就把他們拍成了好像Mission Impossible 的樣子,兩個人像跟著國際大毒梟一樣,而且這兩「毒梟」似乎也察覺到有什麼人在跟蹤他們。我在排戲的時候,覺得跟蹤不是不好拍,但不好玩,就只是跟來跟去,頂多一回頭、躲進去角落嘛。可是這兩個二百五,做的很認真。你有沒有發現,這兩個 loser 做什麼事情都很認真?認真的好笑,其實很蠢,但是你會自然而然給他們笑聲。

我的喜劇更多是出其不意,你沒想到,然後就笑了、哭了。

我通常走劇本的時候,是會把自己的情緒放在裡面的,如果我現在是導演/編劇/角色/觀眾,我想要給觀眾什麼?如果我覺得觀眾已經.理解了一陣子了,那現在我要給他們什麼期待?給完他們期待,然後再破滅它。

Q:你怎麼看觀眾的代入感?

C:也許觀眾看完以後,都不知道劇本是什麼,觀眾不曉得我要表達的是什麼。

我學會了接受,在電影院裡,永遠都是導演的情緒和觀眾的交流,導演要給什麼、觀眾想回饋什麼,哭或者笑、啜泣、驚呼,有的是我算計出來的,有的我算計不到。

但最基本的,還是你有沒有把故事說清楚,這個還是我自認為我有在專注做的事情。這個就包含很多——表演、美術、設計、造型、臺詞(講法),他們有時候講話,會讓我覺得不像 90 年代,那時候沒有「超厲害的」,那個年代就是「你好賤誒」「你長得好抱歉」「長得好愛國/安全」,現在沒有人這麼講,可是那個年代會。

Q:有想過這部電影的受眾群嗎,新的觀眾進來,沒有這種 context 的。

C:他們就看故事就好了,劉德華演唱會都不是重點。

那大人看什麼——情懷,看他的回憶、青春,我不能說完全是,但至少看到call 機,看到環境,會想念,這樣就夠了。

其實我很貪心,又要講我是製片人的直覺了。

一開始想講的是關於初戀、每一個(大部分)少男少女的初戀,後來就覺得只講這個,和我年紀差不多的人會不會進去看?不會吧。那我就把年代復刻的部分加進去,就和他們有關了。加進去之後,我又開始擔心,年輕人會不會有障礙?所以我給我兒子看,他 16 歲,最喜歡的電影是《阿甘正傳》,完全是一個商業片,但是有深度觀點。

我讓他看劇本,還有每一個片,我兒子說「還不錯」,我問他那些歌會不會造成障礙?會不會不喜歡,他覺得不重要,他就只是在看故事——所以我的理解就是,要好看的故事。不妨礙觀影的狀態,但是對大人來說,他們看得就不僅僅是故事而已,故事是基本的,他們可能要的更多。

可是你會在裡面發現,我們對青春是有共同的懵懂和羞澀的,對教育體制的反抗,到現在為止也隔了20、30 年了。在沒有手機的年代,消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現在只要上微博就能找到,距離哪裡有美感?他已讀不回的時候,你是不是很痛苦?他們那個年代,就有等待的美感,會有很多的儀式——你決定寫一封信,要看她多久?是不是要選信紙,圖案、香味,抄什麼詩歌,這個過程多久?

現在什麼事情都快,簡單一句「啊,好感動」然後就傳出去了。下一句「啊,這個好好笑」就沒了。太短暫、太快了,不深刻。可是那個年代,為什麼大家總是在懷念那個年代?總是喋喋不休說他的青春,就是因為它足夠深刻,像電影一樣,有忘不了的鏡頭一直 repeat。

也許美好的東西再也回不來,也許就是回不來,才想念它。

Q:您剛剛也有說到戲劇化,好玩的東西,那你具體怎麼去平衡戲劇化、狗血,這些程度要怎麼拿捏?會不會擔心太狗血就over了,但是不加狗血,又太平淡了?

C:我自己做這行很多年了,時而要人格分裂——當編劇、當製片人、當觀眾、當角色,角色如果設立的夠清楚,他會帶著劇情走,有些臺詞那個角色就不會說出來的。這就是你到底有沒有把這個角色想清楚。

觀眾在你設定好的人物和劇情裡,會有一定的人生經驗和期待,就算角色今天要暴走,你也要給足夠的原因說服他,不然觀眾就會說「太扯了」。

你也許會覺得就是需要戲劇效果,那我們撞個車好了——撞車是最廉價的。撞見、偷聽,這些也是最廉價的。你有沒有覺得?偷聽也要合理吧?一出來就偷聽,還要全天下都知道?那你為什麼不直接發個微博呢?

那怎麼拿捏?我知道有些比較誇張,但是這個完全靠腦子裡的一脈相承,要有結果。比如林真心從訓導室出來見到歐陽,就和同學比劃,這個也是之前劇本沒有的,可是我看了看,覺得只是「噓」很尷尬,要講的話講不出來很好笑,那不然就直接這樣——你來不及想不合理就發生了,大家都笑了,那就 ok 。你覺得周星馳和蟑螂講話,合理嗎?為什麼旁人還相信?因為他很認真嘛。

Q:而且她很善良。

C:善良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善良,所以才會覺得自己都是林真心。每個人也是有點小邪惡的,所以林真心做的事情,比如說寄幸運信,我們都可以接受。人不是完美的,這裡面沒有一個角色是完美的。

Q:結局是大團圓,太完美了。這是有意為之嗎?為什麼不像《那些年》,留一個略帶有遺憾的結尾?或者像《逆光飛翔》一樣,開放式的、沒有終成眷屬的結尾?

C:那你喜歡這個圓滿嗎?

因為我們的生活不圓滿,(而)電影是造夢的機器。我知道對於創作人來說,遺憾是有的,但我還是想讓大家開心,想要大家在這個期待裡得到補償。我希望觀眾離開電影院是滿足的,而不是「為什麼他們沒有在一起!我的人生已經這麼苦逼了,我還要這個樣子!」

Q:你覺得青春電影,一定要有校園嗎?這是等同的嗎?

C:不會。只是因為初戀很容易發生在校園。

Q:那你覺得《艋胛》也算是青春片嗎?

C:不是,那不是我的青春,我的青春裡不會有妓女和太保。

Q:所以你覺得青春電影,還是更多和個人的經歷相關?

C:每個人,大部分人的 personal 的狀態,像《艋胛》你還是會覺得是別人的故事,你不會覺得是自己的故事吧?對我來說,它是類型片。

Q:那你覺得《中國合伙人》,是青春片嗎?

C:當然不是啊,這是勵志片、劇情片。他最主要的還是講他成名的過程,電影沒有在說青春多美好。其實我也不知道大家為什麼覺得我的片子是青春片,因為我自己覺得是喜劇片、愛情片(笑)。

Q:有看過近年來內地的這些青春片嗎?怎麼看待內地的根據小說改編的這些青春片?

C:我沒有全看,但我觀察到的可能也和你們差不多。我一度以為那些都是你們真實的青春——比如《致青春》雪地裡滴著血的畫面,讓我觸目驚心,怎麼會這麼扭曲?人生怎麼會變成這樣?我有想過是不是因為那個年代比較不開放,才會感覺這麼壓抑?這些電影的燈光也都比較灰暗。

可能小說需要戲劇衝突吧,他們可能有聽說一些(這樣殘酷的)事情,但是這樣的青春還是比較少數的吧,大部分人都不會這樣緬懷青春。那不是我所理解的(青春),一般人在聊青春的時候,往往是有了一些歷練再回過頭看,總是比較有高度、比較成熟的。

其實「青春」這個東西,年代一出來,背景就出現了;只要再設定好(故事),把對的人放上去,樣子做好,(拍出來)不困難的。不就是 18 歲嘛?但困難的是故事和橋段怎麼引起觀眾共鳴。

大家看青春片,其實會(在影片裡)先找自己想要的,但是當一群女孩子談青春的時候,即使很蠢的事情也是笑著講的,我們總不會說:「誒,我墮過幾次胎。」你懂我意思嗎?

我的青春也會苦悶、被甩、被人誤解,這些都一樣,只是回頭去想的時候,應該不會只記得糟糕的部分吧?也許你會有不想告訴別人的事情,但你會特別想聊過去的好。為什麼?是不是有什麼東西你以前有,但現在沒有了?為什麼人喜歡回顧歷史?可能就是那段歷史特別迷人,大家總是喜歡回憶好的事情嘛。

Q:你覺得青春電影這個市場,是還沒有飽和的?就像你剛才說的,你會好奇為什麼沒有人拍這樣的青春片?

C:如果你問我,我覺得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說,首先 90 年代還有太多象徵性的東西沒有出來,其次我倒覺得,可以從男生角度思考一些別的,不一定要像《那些年》那樣操作,平凡的男生又如何?他們只追沈佳宜嗎?

為什麼我要拍林真心、徐太宇都長大了,其實不拍長大(後的故事)也成立的,對吧?但也許你就和林真心一樣,動彈不得啊。那為什麼要想念過去?(因為)你曾以為最不自由的(學生時代),往往就是最自由的。那個時候,我們都特別想證明自己是誰,現在反而越活越不像自己,為什麼?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是每個人都會想到一些什麼。

Q:很多人會說,拍愛情片、青春片很簡單的,會有一些固定的套路,對於這種說法您同意嗎?您的看法是什麼?

C:你很容易被愛情電影感動嗎?愛情電影能夠持續到現在,但是能每次都想起的經典橋段,有多少部?沒有多少的,所以片子不好拍。只不過是因為愛情電影不複雜,但是要雋永很難。

來自好奇心日報

相關焦點

  • 導演陳玉珊:標榜大家的青春,大概是國內青春片被罵的原因之一
    這部上映已經9天,票房超過1.7億、由臺灣新晉導演陳玉珊執導的校園青春片已經成為了眼下院線的最大「驚喜」。這裡的」驚喜「,指的不是票房—— 雖然該片已經超過了當年大熱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但如果單從數據來看,在青春電影這個市場,1.7億隻可以說是剛及格而已 ——《左耳》票房超過4億、《匆匆那年》將近6億、 《致青春》有7億 。
  • 專訪 l 《我的少女時代》導演陳玉珊:國內青春片被罵的原因
    這部上映已經9天,票房超過1.7億、由臺灣新晉導演陳玉珊執導的校園青春片已經成為了眼下院線的最大「驚喜」。這裡的」驚喜「,指的不是票房—— 雖然該片已經超過了當年大熱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但如果單從數據來看,在青春電影這個市場,1.7億隻可以說是剛及格而已 ——《左耳》票房超過4億、《匆匆那年》將近6億、 《致青春》有7億 。
  • 《綜藝》對話「少女」導演陳玉珊:青春愛情題材未來空間仍然很大
    ,追求大張力,這也造成了許多青春片不貼近普通人的生活。該片獲得2015年第52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創電影歌曲3項提名,並進入2015釜山電影節「戶外放映」單元。提起該片導演陳玉珊,曾任臺灣三立電視(臺灣的有線電視頻道經營者之一)總監兼製作人的她,在臺灣電視圈幾乎無人不知,《命中注定我愛你》《下一站幸福》等經典偶像劇皆出自其手。在臺灣,她不僅有著「偶像劇教母」頭銜,還被人稱做「偶像製造機」,捧出阮經天、陳喬恩等偶像明星。
  • 年初陳正道年底陳玉珊,臺灣年輕導演最好的時代來了?
    在不少人對臺灣電影的發展趨勢持悲觀態度的當下,陳玉珊的成功算是給臺灣電影打了一針強心劑。這個說法一點也不誇張,大家都知道,早在世紀初,臺灣青春片的名聲就已在兩岸三地傳開,《盛夏光年》、《藍色大門》、《九降風》、《夏天的尾巴》等片至今都被奉為經典,但由於整體市場的衰退,這類片子一直都處於叫好不叫座的情形中,而因各種原因,這些作品也無一能在內地上映。
  • 你還不知道《我的少女時代》導演陳玉珊嗎?
    在大陸主流媒體提前看片後,不出意外的是,記者們迅速對王大陸噴射起興趣,各種「想嫁」、「必紅」的預測在媒體圈傳播開來,各地路演時也是人氣火爆。陳玉珊說,電影畢竟不像電視分鏡多,熒幕放大的程度需要演員表演到位,不能有一絲馬虎,所以她給所有新人演員都進行了訓練。她與表演指導許傑輝討論,必須讓演員對年代感這件事有所想法,因此訓練過程中,不但那個年代的食衣住行都要隨時考試,就連吃的零食都是王子面、營養口糧、喜年來蔬菜餅乾(大概就是類似大陸的小浣熊方便麵、喜之郎果凍吧,滿滿的回憶啊),飲料則是包裝上有兩個人騎腳踏車的生活五百。
  • 《一吻定情》導演陳玉珊:好的青春片要跟當下社會形成共振 | 專訪
    對於執導《一吻定情》這部電影,陳玉珊原本並沒有信心。 她此前的絕大多數作品,包括十多部偶像劇以及《我的少女時代》在內,都是原創劇本,而翻拍這樣一個「亞洲級IP」不僅意味著必須在創新方面花費更大的努力,還會面臨更多的質疑和比較。 首先打動陳玉珊的是女主角林允。
  • 《我的少女時代》復刻青春獲好評 觀眾產生代入感
    這部上映已經9天,票房超過1.7億、由臺灣新晉導演陳玉珊執導的校園青春片已經成為了眼下院線的最大「驚喜」。 這裡的「驚喜」,指的不是票房——雖然該片已經超過了當年大熱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但如果單從數據來看,在青春電影這個市場,1.7億隻可以說是剛及格而已 ——《左耳》票房超過4億、《匆匆那年》將近6億、 《致青春》有7億。
  • 《我的少女時代》導演陳玉珊:對票房有信心,但沒有把目標定很高
    結果我們監製就很誠懇的去問了劉德華那邊,我也沒有想到他會有回應。然後華仔在臺灣的經紀人就來盤問我關於他的大小事跡,發現我對答如流。他們也正好想拍一個粉絲和劉德華的故事,而且華仔也是十分支持新導演的電影,尤其是導演還是他的粉絲,他也會奇怪怎麼會有人喜歡他喜歡到為他拍一部電影。在看完劇本後,他不僅答應了客串出演,而且還加碼當了投資人。
  • 多倫多亞洲電影節《我的少女時代》導演:陳玉珊專訪
    Q:貓眼電影小玄兒 A:導演:陳玉珊Q:貓眼電影小玄兒 首先,我們還是從電影創作的源頭,劇本開始聊起,相信大家都很感興趣,最早是什麼原因或者靈感,促使您和編劇一起去創作這部青春題材的電影?A:導演:陳玉珊其實是在我的心裏面,腦海裡面,我很想做一部自己的青春片。這次我找了曾詠婷一起來幫我做創作,因為詠婷以前一直在幫我寫電視劇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她自己做了很多的功課和研究。那這樣的題材,自然也有從我們自己年輕的時候去取材,我想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失戀的經驗,但是我想要做一個跟大家有關係,有共鳴的故事。
  • 《我的少女時代》導演陳玉珊:最大尺度就是牽牽手
    聽了導演的闡述,那幾個剛剛看著還木木的文字忽然就在腦海中有了溫度。電影處女作,陳玉珊拍的格外精緻,精緻到女主角臉上的雀斑每天都要照著前一天的樣子重畫。與此同時,這也是一部最大尺度就只牽牽手,但飽滿的情緒卻分分鐘把你感動到淚流滿面的電影。 創作《我的少女時代》前,陳玉珊是臺灣響噹噹的偶像劇「小公主」(教母)。
  • 《我的少女時代》又捧紅一位男神,大陸青春片為什麼總不行? 能聊
    臉不嫩又不瘦的人穿起籃球服(比如中間那位),只會讓人想起八個字:人到中年,腦滿腸肥。找真正年輕的臉去演,這也讓《少女時代》看起來更像一部不光看錢的「良心製作」。其實,這本應該是青春電影導演自己最優先考慮的點——演員貼合角色。關於為什麼不用大牌做主演,導演陳玉珊表示,臺灣有知名度的演員都已經過了年齡,會讓觀眾難入戲。
  • 沒有墮胎和激吻的「老土」青春電影 《少女時代》導演究竟在拍什麼?
    小鱘看完整顆心都化了,決定要好好剝解詳述下這片到底比近年內地「傷痛青春片」優在哪。這首主題曲的MV透露了電影的大概劇情,配上抒發少女心事的歌詞,光在微博平臺就轉發數過萬,也讓網友對這部電影期待為「看預告片就會哭的系列」。或許電影上映前我們還會有點小擔憂,會不會遭遇實際電影質量和預告片嚴重不符的「貨不對版」情況,因為早前像《左耳》、《匆匆那年》、《怒放之青春再見》這些青春片預告片都還蠻帶情懷,但電影「出街」之後口碑卻很中庸。
  • 關於《我的少女時代》,除了馬上要爆火的王大陸,你還應該知道她——臺灣「戲劇之光」陳玉珊
    在大陸主流媒體提前看片後,不出意外的是,記者們迅速對王大陸噴射起興趣,各種「想嫁」、「必紅」的預測在媒體圈傳播開來,各地路演時也是人氣火爆。陳玉珊說,電影畢竟不像電視分鏡多,熒幕放大的程度需要演員表演到位,不能有一絲馬虎,所以她給所有新人演員都進行了訓練。她與表演指導許傑輝討論,必須讓演員對年代感這件事有所想法,因此訓練過程中,不但那個年代的食衣住行都要隨時考試,就連吃的零食都是王子面、營養口糧、喜年來蔬菜餅乾(大概就是類似大陸的小浣熊方便麵、喜之郎果凍吧,滿滿的回憶啊),飲料則是包裝上有兩個人騎腳踏車的生活五百。
  • 【我的少女時代】檔案室:陳玉珊 勿忘我,真心
    《我的少女時代》不僅要我們回頭看青春,那個曾經用全心全意去感受一件小事的年紀,同時告訴現在的孩子們:你們眼中的大人,也有過閃亮無敵的青春,還有不顧一切也要做自己的勇氣。要娛樂,也要有厚度陳玉珊的首部導演作品《我的少女時代》,不只說了個好看的愛情故事,也讓那些距離學生時代已經很遙遠的人,再次感受青春的勇敢單純。
  • 《悲傷逆流成河》6天票房1.6億,郭敬明不再是國內青春片代言人?
    但正是這樣一部看上去「其貌不揚」,甚至票房平平的青春電影,卻在上映期間引起網友大量關注,並成功牽引出「校園霸凌」這一社會話題,原因幾何?當國產青春片不再具有市場紅利後,未來的走向又該如何?社會價值高於藝術價值,「郭式」青春片迎來口碑轉型?
  • 《悲傷逆流成河》6天票房1.6億,郭敬明不再是國內「青春片」代言人?
    但正是這樣一部看上去「其貌不揚」,甚至票房平平的青春電影,卻在上映期間引起網友大量關注,並成功牽引出「校園霸凌」這一社會話題,原因幾何?當國產青春片不再具有市場紅利後,未來的走向又該如何? 社會價值高於藝術價值,「郭式」青春片迎來口碑轉型?
  • 《我的少女時代》:懷舊與夢想的代入,一部「另類」的女性青春片
    在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票房大賣後,在後面幾年時間裡,出現了不少的青春片,如《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左耳》、《同桌的你》等。這些青春片在創造高票房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那些如出一轍的故事情節,如墮胎、出軌、出國、車禍等。
  • 專訪 | 我們跟陳玉珊聊了聊她是怎麼改編《一吻定情》的
    已經拍了八個版本了!」這是陳玉珊接到《一吻定情》項目時,內心的真實想法,充滿各種疑惑。《一吻定情》改編自漫畫《淘氣小親親》,該漫畫曾8次被改編成影視劇,比如臺版、日版電視劇《惡作劇之吻》。2015年,臺灣青春片《我的少女時代》在內地收割3.5億票房,導演陳玉珊因此內地一炮而紅,成為各路資方追捧對象。
  • 看到《狼殿下》是陳玉珊製作,臺詞狗血劇情老套的原因終於找到了
    看到《狼殿下》是陳玉珊製作,臺詞狗血劇情老套的原因終於找到了——引言。《狼殿下》開播6天,網播熱度穩居第一。劇中男女主的愛恨情仇還沒能引來太多人的關注,其狗血橋段和土味臺詞卻是頻頻出圈。劇中的很多情節都是那麼的似曾相識。
  • 金牌獨家丨陳玉珊:等待IP,不如自己創造IP
    陳玉珊因此感同身受,在她沒做過導演的時候,常常會為了實現一個什麼樣的目的直接嚮導演下令,而她笑稱自己在《我的少女時代》片場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則是「我以後再也不罵導演了」。陳玉珊的導演處女作《我的少女時代》將在8月13日在臺灣上映,作為一部青春片,陳玉珊繼續秉持其特立獨行的風格,冒險而為,竟然用喜劇去呈現。在該片中你看不到墮胎、車禍、撕逼等橋段,更多的則是在輕鬆的氛圍中產生一系列對於過去的自己的思考,甚至陳玉珊表示該片最大的目的竟然不在於懷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