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是約翰赫斯特的著作,翻譯者:席玉蘋,筆名平鬱。
這是一本兼具趣味性與知識性的小書,才248頁,它以極簡練的文字,卻從不同的角度,把歐洲歷史的精要述說得極為透徹,我很快就看完,看完後又翻閱了幾次,每一次都回味無窮。
人類自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來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但直到17、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才發生,此時才開始提倡科學理性,破除迷信。中產階級開始興起,君權神授被打倒在地,自由、平等、人權的現代文明於焉開始。
讀後總結
歐洲文明是個混合體,由三種元素組成:1. 古希臘和羅馬文化。2. 基督宗教文化。3. 對羅馬帝國進行侵略的日耳曼蠻族的戰士文化。羅馬帝國涵蓋了整個地中海;它的領土只有一小部分屬於今天的歐洲,大部分在土耳其、中東和北非地區。
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13年改信基督教並將之定為國教,羅馬帝國變成了基督教的天下。
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6年被日耳曼蠻族所滅,但東羅馬帝國(土耳其、中東、北非部分)續存。日耳曼蠻族接受了被徵服者的宗教——基督宗教。西羅馬帝國崩塌後,教會倖存下來,基督教會把希臘羅馬的學術保存了下來。
羅馬帝國對後人的貢獻羅馬法律秉持公平正義原則,讓法官依據案情做出定奪,在六世紀,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大帝把法官的判例彙編了」查士丁尼法典」 。羅馬人提出了自然法的概念:所有致力於公義的社會都應該遵循這套以自然為源的終極規範,用以修訂社會的律法。這些都對後代法學思維有深遠的影響。
日耳曼蠻族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取代西羅馬帝國的日耳曼蠻族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它的版圖包括今天的法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的部分區域,以及英格蘭。法蘭克王國於查理大帝在位期間到達鼎盛,他死後法蘭克王國便告分裂。現今的西歐國家的祖先都起源於日耳曼民族。
穆斯林(伊斯蘭教徒)在七、八世紀大舉侵略波斯帝國、東羅馬帝國大半國土的中東及北非地區,更渡海進佔西班牙。伊斯蘭教阿拉伯人徵服了東羅馬帝國後,吸收了波斯人的高度文明,並把東羅馬帝國的希臘學術帶到西班牙。在阿拉伯人的統治下,西班牙成了中世紀歐洲最文明的區域。
來自北歐的維京人在九、十世紀橫行歐洲維京人,又稱諾曼人,燒殺擄掠,心狠手辣,民眾莫不聞風喪膽,但維京人最後在歐洲各地定居,建立永久家園。維京人於法國北部定居百年之後,諾曼第公爵威廉於1066年徵服了英國。
封建君主變成絕對的君主專製取代西羅馬帝國的日耳曼國王將土地分發給自己的子弟兵,而擁有這些封地的下屬必須提供國王打仗所需的戰力作為回報。在此封建制度下,封地的領主擁有軍事力量,他們雖然有服從國王的義務,但有時也會違抗國王命令或置之不理。
因此,中世紀時代君權衰弱,只好允許城鎮自治,由民選的議會和市長管理自己的市鎮,交換條件是這些城鎮必須繳交各種稅捐並服從君命。當時的封建社會有三種社會組成分子 :職司祈禱的神職人員,負責出兵打戰的貴族,及從事勞動與賺錢營生的平民百姓。
在當時的法蘭西,整個國會分成三院開會,稱為三級會議。其中一院專屬神職人員代表,一院是貴族代表,另一院是平民代表。君主若有特別需要,例如為戰爭而徵收特別稅,才召開國會,通過加稅議案。國會成員會利用時機大吐苦水、發起新法,國會跟君主的角力不斷。直至公元400年左右,君主開始居於上風,封建君主慢慢轉變成君主專制。他們提倡君權神授,指稱國王是上帝派到凡間的使者,所以萬民必須服從。(這點倒是有我國古代「天子受命於天」的味道)
15世紀的文藝復興/16世紀的宗教革命/17、18世紀的科學革命、啟蒙運動接下來幾百年,歐洲在人文、藝術、科學、政治、宗教上都有突破。
至十五世紀初,教會體系外的學者已厭倦基督教會對人民裹上的思想緊身衣,他們嚮往希臘羅馬時代的思想奔放,百花齊放式的創作環境。
藝復興讓歐洲開始了漫長的世俗化過程。在世俗世界裡,宗教屬於私人事務,它不能左右社會,不能強制個人遵守規定和儀式。
到了十六世紀,面對腐敗、巧取豪奪的羅馬教廷,馬丁.路德提出: 「你(教徒)根本不必做任何事就能得救,尤其不必對神父的指示言聽計從。你只要相信上帝、抱持信仰就行了。」馬丁路德另起爐灶,成立新教教會,把聖經翻譯成德文,使得人人都能閱讀,成為自己得救的主人。一百年間,羅馬天主教和新教互相攻伐,甚至兵戎相見。
羅馬天主教和新教的戰鬥持續了很久。百餘年後,兩方才終於達成休兵協議,互相包容。
啟蒙運動起源於法國,它是由一群學者、作家、藝術家和歷史學家推動,他們相信,一旦理性與教育變普及,迷信和無知自然會消彌於無形。人民就不會相信神跡或君權神授這類的胡說八道。科學家牛頓、哲學家約翰·洛克等都是當時的重要人物。
約翰·洛克於1690 年發表著作《政府論》,他主張: 「依據羅馬自然法的觀念,每個人都擁有與生俱來的生存權、財產權和自由權,而透過政府的成立,人民有如和政府籤下契約——人民授予政府權力,為的是讓自己的權利得到保護;如果政府不能保護人民的這些權利,人民有權解散政府,重新建立新的政府。」
約翰·洛克的主張對後世影響巨大,十八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及美國的獨立建國都是以約翰·洛克的思想為圭臬。
18、19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浪漫主義」源自德國,是刻意針對法國的啟蒙運動觀念而發。浪漫主義的信徒說,我們的語言和歷史塑造了我們,這些東西深植我們體內,因此有自己歷史和語言的德國人,永遠都跟法國人不一樣。他們以過去這些親近土地、出生草莽、樸拙、有生命力的日耳曼祖先為榮。浪漫主義訊息是:文明是人為的,它束縛了我們、局限了我們,唯有生活在傳統文化中,你才算活的完整。
浪漫主義的信徒吶喊自由解放:讓我們甩掉所有規範,讓我們活的簡單、直接、自在。浪漫主義運動催生了民族主義。
讀後感想
1)十八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從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中出發,到後來把國王路易十六夫婦推上斷頭臺,並把教會掃除。法國大革命之後,仍歷經專制獨裁的革命黨恐怖暴政統治及之後的拿破崙稱帝,進步民主勢力一直不彰。這個現象跟中華民國成立初年,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黨推翻滿清政府時類似,當時有進步民主勢力與清朝王室復闢支持者角力、還有其餘的機會分子攪局,相繼有大總統出任、下臺、暗殺宋教仁及袁世凱的稱帝。由此看來,人類的學習步伐是緩慢的,要讓既有利益團體放棄利益是要付出社會成本,由專制邁向民主的路程是那麼的艱辛。
2) 約翰·洛克的《政府論》:成立政府猶如與人民籤訂一紙商業契約,如果政府無法保護人民的權利,人民有權解散政府,重新建立新政府。這個論述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歷久彌新。
3)文化力量終會贏過軍事力量。我們屢見武力較強的侵略者最後被武力較弱的「被侵略者」所融化,這一點也適用於我國歷史。侵略者改信被侵略者的宗教/文化,融入被侵略者的文化裡。這種現象在整個人類的歷史上俯拾可得,例如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於公元1258至1260年血洗巴格達,再陷大馬士革,旭烈兀的後代從此定居波斯,並皈依伊斯蘭教,融入當地文化;再比如滿清入關之後的漢化等,當然這是他們為保住政權的明智抉擇。但小巖不禁要問:最後的贏家到底是誰?是侵略者?還是被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