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善解人意越沒人愛?討好型人格有三種下場:松子安陵容四阿哥,希望...

2021-01-08 騰訊網

01.人生來孤獨。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說:「一個幸福晚年的秘訣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籤訂一個體面的協定。」

他跟孤獨握手言和,在孤獨裡自得其樂。

齊奧朗說:「將你的生活局限於你自己,或者最好是局限於一場同上帝的討論。將人們趕出你的思想,不要讓任何外在事物損壞你的孤獨。」

他有意識地為自己創造了一種孤獨,在孤獨中思想、寫作,在孤獨中打理人生和宇宙,孤獨讓他身處時間之外,成了他的標誌。

梭羅說:「你千萬不要見怪,城市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生活的地方。」

我們大多數人孤獨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照不亮對方的孤獨,也逃不開自己的孤獨。

像《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為了逃避孤獨,拼命討好別人,犧牲了自己。

扮鬼臉,只為父親一個笑容,經濟上和生活上照顧男人,只渴望得到一個吻,一句「我回來了」或「你回來了」,最終,心裡那一點點小小的奢望,全都被現實打敗了。

生活中,我是松子,你也是松子,我們都是松子。

不管怎樣討好,怎樣付出,怎樣悅納別人,都得不到對等的回饋,僅得到了一個「善解人意」的評價。

可你越是善解人意,就越沒人愛你。

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惡性循環。

02.討好型人格的三種下場:

比如松子,把遇見的每個男人都當成救生圈,從他們身上找尋自我價值。

篡改愛的定義,把毆打,吸毒,漠視都當成愛,最終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結束

她生命中有五個男人:

第一個是自稱太宰治轉世的落魄作家徹也,他對松子家暴,逼她賣身養家,松子毫無怨言,可徹也還是拋下她自殺了。

第二個是徹也的對手岡野,因為嫉妒徹也,和松子發生了婚外情,最終拋棄了松子。

第三個是小野寺,他用松子的錢包養女學生,松子一怒之下殺了他。

第四個是松子要自殺時遇到的理髮店老闆島津,但她被警察逮捕坐完八年牢後,他娶了別人。

第五個是當年害她失去工作的龍洋一,黑道渣滓,被人追殺、入獄,最後以「松子的愛太耀眼,既痛苦又害怕」的理由逃離了她。

很多女人都像松子一樣有著「吸渣男體質」,為什麼?

法學教授張德芬老師說:「不能理智選擇伴侶而受騙的女人都有一些重要的特質:情執、嚮往浪漫愛情。相較於拜金女郎,後者比較不容易受傷失望(因為她們對於愛情沒有那麼大的期望),相對來說還可能更快樂。這和天生的個性有關,不過仔細研究這類女人,你會發現,她們內在都有一個非常可愛純真的受傷小女孩,渴望被看見、被寵愛、被讚賞。所以,解決的方式還是要回到我們自己身上。這個渴望被認可、讚美、欣賞的小女孩,究竟有沒有被我們看見?還是我們習慣傾向於在外界,尤其是男人身上去尋找撫慰?基本上,你的磁場、氣場帶著什麼樣的能量,就會吸引來什麼樣的人。」

第二種下場是——安陵容。

《甄嬛傳》裡的安陵容,出身不高,原生家庭不幸福,和松子所求一樣:得到父親關注,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她經常說「原是我不配」,明明甄嬛對她和沈眉莊一視同仁,她偏要認為甄嬛偏心、區別對待自己。

她討好甄嬛,討好眉姐姐,討好皇上,討好皇后,連寶娟都討好。

她總是用負面的眼光看自己,認為所有人都看不起她。

習慣給自己加戲,不管實際上別人的看法,用想像出來別人的負面評價,去驗證現實,於是極端了,被嫉妒摧毀,走上黑化之路。

第三種下場是——《甄嬛傳》中四阿哥。

四阿哥母親出身低賤,從小不招人待見,連太監宮女都能踩他一頭。

他討好皇帝,皇帝不見他。

知道甄嬛得寵就去討好甄嬛,他是幸運的,遇到了甄嬛這個貴人。

甄嬛教導他:「人貴自重,我雖不知你額娘出身是否卑微,但父母愛子之心人人皆是。別人如何輕賤你都不要緊,重要的是自己別輕賤了自己,來日別人自然不敢輕賤你分毫。」

後來他成為了甄嬛的養子,得到了情感上的積極反饋,重塑了自我,超越了自我。

03.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

從四阿哥身上可以看到,松子的悲劇原本可以避免。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書裡也提了同樣的觀念:人格是變化的,動態的,可以被經驗塑造。

討好型人格,或內向自卑的人,可以通過學習重塑自我。

接納自我,打破負面預期,對抗自責,正視自我價值感。

塑造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過高,叫自負。

自我認知過低,叫自卑。

要客觀認知自己,不容易,可以用這個小妙招:定期確認自己的優點、長處。

塑造自尊

自尊心強的人,更容易接受負面評價,因為對自己有信心,不會因為別人的評價就動搖自己的認知。

克裡斯多夫·安德烈在《恰如其分的自尊》書中說:自尊包含3方面:自愛、自我觀和自信。

自愛是自尊的基礎。

就像王菲在歌裡唱的:「不給我的我不要,不愛我的我不愛 。」

自愛沒有任何條件,不管你有多少缺點,也請一定相信你值得被愛,值得擁有最好的。

自省

人如果不自省永遠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松子的悲劇就在於她從不懂得自省,任憑命運的風吹雨打。

自我接納。

每個人心上都有一個空洞,或許是遺憾,或許是渴望,或許是求而不得。

有人把對別人的控制、物質的擁有,當成填補空洞的方式,但沒有用。

遺憾無法彌補,空洞不用填滿,關鍵學會自我接納。

《搏擊俱樂部》裡說:「我們從小看電視,相信有一天會成為富翁,明星或搖滾巨星,但是,我們不會。那是我們逐漸面對著的現實,所以我們非常憤怒。」

正視自己的不完美,與過去和自己和解。

注重自己的感受。

女人要多尊重自己的感受,如果隔離感受,不光是精神,連身體都會出問題。

不要逃避痛苦,逃避痛苦就是逃避自己。

期望要結合實際,略大於實際。

太過追求完美或期望過高,就會很容易對自己失望。

目標分階段,完成了再定新的。

要有改變自己的意願和方法、發自內心的驅動力,更要有行動。

04.思考

讀《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本書讓我收益匪淺:

1.選擇比努力重要。

松子很努力,努力獲得父親的笑容,努力獲得男人的愛,努力做土耳其浴女郎、考美髮師執照……

但她的努力是無用功,因為她選擇了錯誤的路。

2.正確的表達

表達方式很重要,只有愛的勇氣,沒有正確的表達方式同樣得不到正向的回饋。

正是松子的父親從未表達過自己的愛,從而導致松子養成了討好型人格。

所以,愛就馬上說出來。

3.愛需要學習

愛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

松子用盡全力的愛,但她沒有自我,自身是個弱者。

弱者的愛並不珍貴,反而是變相索取。

自我犧牲的愛廉價,總會給人「我都這麼愛你,你為什麼不愛我」的道德綁架感。

只有強者才懂得如何去愛,強者是指性格,價值觀,獨立。

05.給松子一個擁抱

儘管很多人一再提醒像松子這樣討好型人格的人,學會愛自己,愛自己,但如果遇到這類人,還是不能只簡單粗暴告訴她愛自己的,因為她根本不知道如何愛自己。

雞湯學家們強調自己才能幫助自己,但這樣也會給很多低自尊、抑鬱的人很深的負罪感。

他們會自我怨恨:原來答案那麼簡單?別人都能做到只有我做不到?所以我活該?我不配?我自己不行?

我們應該給他們一個擁抱,多鼓勵,給他們積極的情感反饋,引導他們用積極的目光看待自己。

要把美國前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的這句話送給他們:「沒經過你同意,誰能讓你覺得自己不如人?」

那些不愛自己的人,都得到了命運的懲罰。

所以你不能只憑想法和認知,在別人的目光裡漸漸枯萎,現在馬上行動,看完這篇文章,答應我的請求:叫自己的名字,說一句「我愛你」。

每個人都應該有這麼一個地方或人,讓你得到百分之百的肯定,那就是你的心理安全網,我用文字擁抱你,我是枕書聽雪,我願意做你的心理安全網。

相關焦點

  • 《被人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極端討好型人格有多累?
    尤其是折射到人際關係之中,這種人生觀類似於逆來順受、委曲求全還自得其樂的討好型人格。就像是松子小姐一樣。2003年,日本知名作家山田宗樹出版了長篇小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該小說廣受追捧,豆瓣評分8.7,發行量高達120萬冊。2006年,執導並編劇過《告白》、《渴望》等電影的中島哲也,將這個故事搬上了大熒幕。
  • 《以家人之名》討好型人格賀子秋:婚姻裡,越討好,越卑微
    ,就容易失去自我,養成討好型人格。賀子秋只是大多數討好型人格的縮影而已,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因為「太懂事」而活成一個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人。02.婚姻裡,越討好,越卑微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女主松子就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你的討好型人格,只能帶給你一個悲劇
    在我看來,松子從小就有一個討好型人格,正是這樣的一個人格讓她在人生之路剛開始的時候就已經走偏,她從不為自己著想、並且所有的事情總是先考慮他人的感受、她渴望別人的關愛卻只是一味地求索,最終換取了她不被重視並且處處受欺負,於是在一個本來就充滿黑暗的社會裡若不明白如何保全自己,那麼後果將十分可怕。
  • 「逼瘋」李佳琦的金靖:討好型人格「我希望每個人都喜歡我」
    、習慣性自卑的「討好型人格」。討好的本質來源於一個人的低自尊。而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歸咎於「原生家庭的愛和關注度缺失」。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在松子小的時候,父親總是把更多的關注和愛給了多病的妹妹。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以「病態型人格」角度,解讀松子的人生
    之後,無依無靠的松子結識了形形色色的男人,為了尋求年幼時缺失的父愛,松子刻意討好異性,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感受,來博得對方微博的關愛。 松子渴望被愛,為此努力付出一切,而換來的卻是一次次被拋棄,孤獨的松子走上自暴自棄的不歸路,最終被一群小混混意外毆打致死。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首要提到的就是原生家庭、成長環境,它對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缺失溫情與關懷,或曾受到過一些心理創傷,他們就越發想要得到關注,獲得認可,途徑之一就是討好。美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裡曾說:「討好型人格對於溫情和讚賞有極度需求」。
  • 討好型人格:你越是善解人意,越是沒人愛你
    2在《奇葩大會》上,「天才作家」蔣方舟,自曝自己曾是討好型人格的人。「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她甚至提到,「我從沒有和任何一個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所謂真實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呢?我想,大概就是在與對方交往的過程中,不因喜歡而沒了自我,能真實做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 心疼,賀子秋討好型人格:太懂事的孩子沒糖吃
    即使有了疼愛自己的爸爸,照顧生意的鄰居也會用毫無惡意的語氣調侃他「你可好好表現,你不聽話,你爸就把你送走啦」,甚至連二姨都提醒他「你只是個外人」。這話就像是福利院被領養的孩子,總是會被提醒,領養是施捨,不討好是沒辦法留下的。賀子秋最終也如她們所願,帶著鮮血淋漓、難以癒合的傷口,變得愈發懂事聽話。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你討好別人的樣子,真讓人討厭
    但是為什麼最後松子的人生還是這樣潦倒呢?因為她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和目標都寄托在了別人身上。是一種典型的討好型人格。香港科技大學的陳紫嫣在《總是忍不住取悅別人,為什麼?》一文中提到:我們產生「討好」行為的根源,是把對自我的認識和價值,建立在別人身上。
  • 討好型人格解析:愛到塵埃的人終將變成施暴者
    那麼,今天我們就根據小z的例子分析一下討好型人格。 不敢向自己的伴侶提需求,喜歡側面暗示 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討好型人格的人內心是極度自卑的,他們害怕被對方正面拒絕,想通過自己的一些表情變化或者語氣的變化來暗示對方,希望他可以發現自己的需求。
  • 《甄嬛傳》:安陵容至死,也沒想到是甄嬛害的她小產
    甄嬛知道安陵容為了獲得皇上的恩寵,服用了過量的息肌丸。當時的安陵容沒有退路選擇,她只能放棄懷上身孕的機會,讓自己重獲恩寵。而對這一點,甄嬛非常清楚,所以在看到安陵容重獲恩寵,她一點也不奇怪。在安比槐受賄被抓時,甄嬛以為安陵容已經翻不起浪。可是不久之後她就聽到安陵容懷孕的消息。
  • 解析《甄嬛傳》安陵容:假如甄嬛不是女主,那安陵容也無法逆襲
    《甄嬛傳》而已,重生後的安陵容有一個好父親,這樣的她才是人生贏家!但安陵容和甄嬛、眉莊的差距就在於安陵容拼了命才能得到的東西,在眉莊和甄嬛那裡卻是一文不名,她們見慣了的東西,在安陵容那是稀罕物……所以說,不是一路子人硬要走在一起,總有一個人會在半路上總會走散的,而半路走散的安陵容對甄嬛既愛又恨,她嫉妒她們良好的家教和純良的品性,陵容在每個寂寂長夜中的寂寞和孤單讓她如何不恨她們呢?
  • ...一生》中松子的悲劇性人格:自我人格缺失,順從型人格,疏離型人格
    松子的自我部分很弱,但是在影片中我們也看到了希望,並不是自我的完全喪失。在她起身連滾帶爬去撿名片的時候,松子已經開始完善自我的部分,她想努力回到現實世界,努力做一個有價值的人。佛洛伊德認為成年人的人格在5歲的時候就已經基本形成並且穩定下來,因此童年的經驗特別重要,而長大之後幾乎難以改變。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出自這3種原生家庭,也許一生都難擺脫
    有一種性格往往讓人感到悲哀和心疼,這就是「討好型人格」,是指人為了討好別人而一味委屈自己,不斷壓抑自己的真實訴求,即使受了委屈和欺負也不懂得反抗。日本影片《被嫌棄的松子》中的女主角松子身上體現的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在原生家庭中父親關注的似乎永遠只有長期臥病在床的妹妹,而松子則是那個躲在角落裡被忽視的孩子。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為什麼她對男人那麼好,還得不到愛?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什麼樣性格的人決定他這一生是否能幸福。看完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讓人內心十分壓抑,影片展示了松子這一生太渴望被愛,越對男人好,卻越被人嫌棄,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悲慘的命運,過完這糟糕的一生,為什麼她越討好別人,卻越得不到別人的愛呢?這和她悲觀負面情緒及討好型人格有關。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終究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大人
    每個人都希望讓己能夠成為他人生受歡迎的人,能夠和其他人成為好朋友,有好的人緣。相信這樣的心情,大多數人都是擁有的,都希望自己身邊有好多好朋友可以相處,而不是身邊總是獨自一個人,每一個人都不喜歡孤單的感覺,不喜歡備受排斥。因此人們為了自己己能夠有朋友不會孤單寂寞,所以就會去一味的討好別人,希望別人和自己成為朋友,希望自己身邊,也是有朋友存在。
  • 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有怎樣的錯誤心理邏輯?
    和人來往基本靠郵件,用的是最老款的諾基亞,不和花邊新聞沾邊,不發布新歌的時候根本聽不到他的消息。這樣復古的生活狀態,沒有一點明星做派,卻引來無數人對他的羨慕和讚揚。從來沒想過要討好娛樂圈和粉絲,做自己喜歡的音樂,過自己不被理解的生活,43歲的樸樹內心是富足的。這種堅持做自己的狀態,哪怕是普通人都很難實現,更何況是一個曾經紅透半邊天的歌手?
  • 導致「討好型人格」的3大根源和表現,孩子若有徵兆,家長要重視
    而這三點,正是導致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三大根源。導致「討好型人格」的三大根源在「紐約時報暢銷書」《取悅症,不懂拒絕的老好人》一書中,作者提到,導致「討好型人格」的根源有三個:一是思維上的,想讓所有的人都喜歡自己;二是行為上的,做好人已成為一種習慣,甚至已經成癮;第三個是情感上的,害怕衝突,想用取悅他人的方法來逃避衝突。
  • 《甄嬛傳》:安陵容為什麼要拔掉靜白的舌頭?
    甄嬛宮外有孕皇上又驚又喜,著手準備迎甄嬛回宮,獨霸後宮的皇后一黨自然是不肯的,千方百計阻撓皇上的計劃,太后未曾開口,又遇欽天監說宮外之人不祥,甄嬛回宮之事被擱淺。急於求成的皇后,命人毒害四阿哥,就在一切順利進行時,太后為壓制皇后,主動開口要迎回甄嬛,皇上自然欣喜萬分,為此特賜鈕鈷祿氏,還將四阿哥交由甄嬛撫養,一切準備就緒,靜待甄嬛回宮。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兩性關係中的取悅型人格,最難找回自我
    因極度渴望愛而表現出的討好型人格,似乎又帶著很多人的影子。人生本就是悲喜交加,可松子卻總能快速為自己充好電,以樂觀的心態去迎接愛。她身上背負了家庭教育的偏失、遇人不淑、命運的不公,但經歷了破亂不堪之後,性格中仍能保持著簡單和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