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桌球既然被稱為"國球",其在國際賽事上的統治地位可見一斑的。單就奧運會、世乒賽和世界盃三大賽而言,1992年以後,中國國乒隊中獲得過"大滿貫"殊榮的隊員便有10人。其中,女子"大滿貫"選手當仁不讓地佔據了半數之多。鄧亞萍、王楠、張怡寧、李曉霞以及丁寧,這五個人的名字對一些了解國乒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人物。
不過,雖然她們都是"大魔王"級別的選手,可她們每個人的桌球之路並不是想像中那麼順遂的。比如"全滿貫"選手李曉霞,在職業生涯的巔峰時期高光無數,受萬人敬仰。可在宣布退役之後的短短數月之內,便深夜髮長文哭訴,說自己被全世界欺負、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等等傷心話,一大段的肺腑之言,讓球迷們紛紛有了種種揣測,結合當時的時間,有人認為李曉霞的哭訴是因為裡約奧運會上被迫"讓球"給丁寧,心中憤懣才深夜訴苦的。
當時的李曉霞身為28歲的國乒老將,實力依舊十分強勁,裡約奧運會的女單比賽上,李曉霞一路血拼,殺進了決賽,而她最後一場比賽的對手就是同為中國隊的種子選手丁寧。最後,二人鏖戰7局,李曉霞惜敗。不過,因為當時丁寧正是因為這場比賽的勝利才完成了她的"大滿貫"之名,再加上李曉霞幾個月後的哭訴,所以,很多人便不禁將二者聯繫在了一起。認為是當時的教練孔令輝為了中國桌球隊的整體榮譽更上一層樓才強制要求李曉霞"讓球"給丁寧的。
這個說法一出,支持者無數。因為在中國桌球隊的歷史上,"為了大我而犧牲小我"的事例其實並不是第一次見了。早在此事之前,就有何智麗和焦志敏被命令"讓球"的先例,所以,丁寧的"大滿貫"是不是李曉霞的無奈讓路,這個誰也說不準。但正是因為這個無法被證實的猜測,當時的丁寧和教練孔令輝卻直接被捲入了充滿惡意的輿論風波當中。且時隔多年,有關李曉霞的那次哭訴,一提起來就必然帶上丁寧的名字,其間的關係著實有些令人尷尬。
但背鍋多年的丁寧真的就是無法辯解了嗎?其實,早在當時便有網友仔細分析了丁寧與李曉霞之間的實力對比,並直接曬出二人間比拼丁寧13勝10負的優勢表現,不過由於當時的惡意評論太多,所以正處於憤怒之中的網友們很少有人能正視這份明晃晃的"證據"。更別提當時二人鏖戰7局,本就是雙方拼盡了全力的表現了。
但如果丁寧與李曉霞的哭訴無關,那麼李曉霞當時到底是在借指誰呢?原來,當時的李曉霞雖然在2016年宣布退出了國家隊,可是她卻並沒有打算就此結束自己的職業生涯。李曉霞的退役時間點正好處於新一屆乒超聯賽開賽前,而原本的王牌型門面擔當李曉霞卻被老東家魯能俱樂部以700萬高價掛牌了。
那時候,李曉霞的履歷雖然輝煌,可畢竟年齡和傷病都擺在那了,在人才輩出的桌球隊裡,如此高價與李曉霞本人所能創造的價值的確有些不搭了。因此,到了新賽季,"大滿貫"選手李曉霞竟然淪落到無球可打的境地了,如此落差,也難怪她心寒到深夜哭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