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年新開局丨山東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靠什麼?
「2013年,我們就是亞洲最大的金屬表面處理單體企業,但在成分控制精準度、加工方式等方面,對標國際領先水平還有差距。」進入2021年,大亞金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振峰仍感「壓力不小」,「我所理解的高質量發展,就是一種持續盈利能力,總『跟跑』肯定是不行的!這兩年我們承擔了不少科技研發項目,新一年還得在科技創新方面加大力度、下苦功夫。」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催化劑,這方面,山東民營經濟還處於攻堅克難階段。省工信廳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處處長龐松濤表示,近年來山東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平均每年增加100多萬戶,但與先進地區相比,創新型民營企業偏少,帶來產業層次較低、品牌影響力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
去年底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實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專精特新、瞪羚、獨角獸、製造業單項冠軍等高成長企業創新能力表現突出,今年我們會突出前期『育苗』和後續『扶壯』,再打造一批優質標杆企業,形成高成長企業鬱鬱蔥蔥的『熱帶雨林』。」龐松濤說。
勢頭好、潛力大的企業將作為種子企業入庫建檔培育,在科技創新、管理提升、資本對接等方面獲得資源扶持和平臺支撐。更重要的是,這些企業會獲得跟進扶持,以基金跟進、股權投資、推介入鏈、品牌塑造、市場開拓和上市培育等精準服務實現跨越式發展。去年的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山東匯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處在這個階段,副總經理鄒建忠介紹,企業剛度過上市輔導期,向證監會提交了申請材料,「一旦上市,就開啟了發展新階段,我們會從醫藥中間體企業進一步延伸到做原藥,持續往產業鏈的高端走。」
一個地區的民營經濟發展水平,既體現在企業個體是否有競爭力,也體現在產業鏈條是否完整、產業集群是否成規模。山東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大省,但距離「工業強省」還有差距,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關鍵工藝本地配套率不高。
「去年我們有不少產品國內市場份額明顯增長。」山東奧太電氣有限公司總經理辦公室主任張杰透露,這當中除了進口受阻帶來的更多被「看見」、被認可的機會,省市工信部門組織的裝備產業鏈、汽車產業鏈等對接會作用也很大,「像是機器人焊接生產線,去年一年業務增長了50%,我們感覺在整個產業鏈的參與度大大增加了。」他尤其強調,以前一些難以與國有企業公平競爭的領域,現在民企也有了公平參與的機會。
「當前內外市場開放發展、產業鏈聯動發展、產業融合發展態勢越來越明顯,妥善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趨勢,需要在鞏固全球供應鏈樞紐地位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分工體系中的價值創造和分配主導權。」在山東財經大學齊魯企業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鑫看來,奧太電氣的例子很有啟發性,山東需要幫助中小企業更深度融入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這也是今年民營經濟一項工作重點。」龐松濤表示,我省中小企業已發展到350多萬戶,一方面需要發揮龍頭民營企業的關鍵作用,通過引進、新建、改造、重組、整合等方式,在重點產業領域培育一批牽引力控制力強的領航型企業,再就是引導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能力,促進上下遊、產供銷、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加速形成集群優勢,打造以我為主、合作開放、安全高效的產業鏈和生態圈。
實際上,更多新作為的方向,就藏在民營企業的新期待裡。不少民營企業提到,獎補等政策不少,但兌現能否更及時?「給予企業家的獎勵挺好的,但企業家最關心的還是企業發展環境的優化,能不能為這些高質量發展的企業營造更多有導向性的軟環境?」據了解,工信部今年將狠抓惠企政策落實,深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第三方評估。
「發展環境方面,山東可多借鑑深圳經驗。」李鑫提到,高度市場化的體制優勢是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華為、大疆、騰訊等知名高科技民營企業,都是在優勝劣汰、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和法治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民企對高層管理團隊和科技人員在薪酬、股權等方面的激勵與風險承擔機制,是民營企業家勇往直前的巨大動力,也是民營經濟活力所在。激發好這種活力,政府還要探索更多更適當的方法。」李鑫表示。(付玉婷)
(責編:聶俊穹、劉穎婕)
【來源:大眾報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