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致便攜HiFi設備的音質裡程碑 樂圖S1解碼耳放評測

2021-02-07 斂弦散思


時間過得真快,感覺自己剛寫完樂圖小墨菊評測沒多久,就又要寫小尾巴的評測了。過去的這三個月的時間裡又發生了一些事情,上次寫文章的時候,我提到樂圖市場總監王琳先生還在糾結買哪款木吉他好,被我強烈安利之後,他最終入手了Martin OM28。

 

其實我自己入手OM28也就比他早一個星期而已,當然買OM28這個想法已經持續好多年了。這把琴本來去年就能入手的,彼時我在某寶上的一家代購店訂了一把,交完錢等了一個多月,店主卻告訴我因為中美貿易戰的原因,琴到了要給我加價近一千塊錢,否則就不給我發貨讓我退貨。對於這種坐地起價不講契約精神的店家,某寶平臺居然毫無相應的懲罰措施,於是便憤而退貨,一直等到今年才從另一家店拿下。

 

貿易戰對於進口商品的影響還是很大的,Martin的琴本來就不好從美國運過來,再加上全球疫情的影響,以後長期貨源緊缺以及價格上漲估計是大概率事件,更別提現在美國威脅要跟中國全面脫鉤了。基於這個判斷,最後我勸動王琳入手了OM28。收到琴後這兩個多月的時間裡,他只能把琴放公司每天彈一會兒,不敢帶回家跟老婆坦白,至於原因嘛,玩HiFi的男人都懂,特別是已婚的男士。

 

兩人前後腳買了同一款琴,免不了每天交流一下保養琴的心得。某天聊琴的時候王琳跟我說樂圖S1——也就是大家暱稱的「小尾巴」快要少量到一批量產貨了,樂圖金菊花抱枕新一批也到了,到時候一塊寄給我。他知道我是金菊花粉絲,盼那款抱枕已經盼很久了。

 

在小尾巴和金菊花抱枕二者之間,我當時確實對抱枕的熱情更高一些。對於小尾巴,我只是有些好奇,因為我更關注樂圖將來會不會出一款四千到六千元價位的產品,把鐵菊花到小墨菊之間的這個空白填補起來。至於小尾巴這樣的便攜解碼耳放,我更多地是把它看做一個點綴的小玩具。

 

然而收到小尾巴實物,在聽了20分鐘之後,我被這款小產品深深吸引了,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震驚。我必須承認之前嚴重低估了S1這款產品,而現在有必要對其進行重新審視。

 

外觀與操控:極簡至上

 

在體驗樂圖S1的這段時間裡,有發燒友朋友問我樂圖S1的主要特徵是什麼,我覺得S1可以用「極簡」兩個字概括。我猜測樂圖S1的設計理念應該是希望將使用者的學習成本降到最低,達到拿來就能直接上手的程度。也就是說我們用它的時候不需要裝驅動、不需要看說明書、不需要探索作業系統,直接將其與音源連接就可以進行聆聽,真正做到即插即用。而在工業設計上,極簡風的設計也是為了契合這一理念。


▲樂圖S1的外包裝盒


▲樂圖S1的外包裝盒


▲體積嬌小的樂圖S1


先說說外觀設計方面吧。S1整套的包裝配件非常簡單,就一個主機一條雙TYPE-C頭短線,以及一個TYPE-C母頭轉TYPE-A公頭的小轉接頭;如果你購買的是蘋果套裝的話,還會有一條TYPE-C轉lightning的短線。很明顯,這幾個配件就指明了小尾巴的連接對象:手機或電腦。


▲S1的隨機附件


▲白盒是蘋果套餐裡的TYPE-C轉lightning短線

 

S1主機體積非常小,比小支口紅還要小一圈,而且更扁一些。整機是黑色啞光的鋁合金材質,手感細膩。背板由兩顆6星螺絲固定。機身頂部是一個TYPE-C輸入口,負責數據傳輸和為機器供電;底部有3.5mm和4.4mm兩個耳機輸出接口。3.5mm接口倒沒什麼稀奇,但4.4mm接口卻是很難得了,為什麼?第一,在我印象裡市面上跟S1定位和功能相似的產品沒有一款是帶平衡接口的;第二,在這麼小的體積內,樂圖沒用2.5mm的平衡方案,而是採用了4.4mm的方案,那就意味著在這個4.4mm接口佔用更多機身內部空間的情況下,樂圖對S1機身內部其他元器件的排布規劃以及機器的散熱有足夠的信心。而且樂圖對這個4.4mm接口的用料也沒含糊,採用了Pentaconn的連接器,跟小墨菊是一樣的。

 

▲S1的黑色啞光鋁合金外殼手感細膩


▲固定機背的兩顆內六星螺絲


▲S1的數據接口採用了USB TYPE-C接口


▲小機身上居然同時設置了4.4mm平衡接口和3.5mm單端接口


▲機身側面的三顆功能鍵


▲迷你反白顯示屏


S1的機身正面是一塊單色反白小屏,能夠簡單顯示文件格式、採樣率/量化精度、增益檔位、音量和均衡預設置。機身側面有三顆按鍵,一顆Fn鍵用來切換音量、增益和均衡預設顯示,兩顆加減鍵用來調節參數。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複雜的東西,操控完全就是上手即熟。

 

連接音源:極簡之外的一些困惑

 

絕大多數人用S1連了手機或電腦後直接聽就可以了,不過對於一些喜歡琢磨設備的人來說,用S1連接音源時可能會有一些小小的困惑,主要是文件格式和量化精度(位深度)的顯示問題,我把它分為手機、Mac和Win幾種情況分別來談;手機端使用的播放器是海貝音樂,Mac端使用的播放器是Colibri,Win端使用的播放器是Foobar2000。

 

首先是連接手機。手機的情況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不管是iPhone還是安卓手機,S1輸出的量化精度會鎖定在32bit,要想讓音頻文件的實際量化精度與播放量化精度完全對應是不可能的,不管你播24bit還是16bit的文件,它都鎖定在32bit,這個沒辦法,逼死強迫症。不過採樣率是可以跟著變的,DSD格式如果想要顯示成「DSD64」或「DSD128」的話,需要在播放軟體裡把DoP打開,否則播DSD是以轉換後的PCM的形式顯示的。

 

連接Mac的情況相對也比較簡單,只不過在2019款iMac上,量化精度會鎖定在32bit,而在我的2014款MacBook Pro上,量化精度會鎖定在16bit,王琳有一臺2015款MacBook Air,試了一下也是鎖定在16bit。其他的情況跟手機一致。

 

最複雜的是連接Win系統的電腦。我現在不怎麼在Win系統下聽音樂了,手頭在用的筆記本有一臺裝的是Win10,為此特意下了版本比較新的1.5.3版Foobar2000;還有一臺是之前評測一直用的老電腦,裝著64位Win7和1.3.8版的Foobar2000,發揮很穩定。結果發現不同版本的系統和不同版本的Foobar2000連接S1時,具體的參數設置有一些差異。

 

先說Win10下的情況。1.5.3版的Foobar2000說實話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設置了(我也懶得再研究),特別是對於播放DSD格式的文件,跟我熟悉的1.3.8版的完全不同,譬如在輸出設置為DS的情況下,也可以直接播放DSD,只不過在S1上顯示的是PCM,而在1.3.8版本中則必須通過foo_dsd_asio中加載硬體驅動才能播。但有個比較有意思的情況是DS輸出受系統聲音參數設置的影響,S1在系統裡列出的輸出採樣率和量化精度雖然最高到384kHz/32bit,但用1.5.3版Foobar2000播的話只能最高設置到192kHz/32bit,再高的話就不能播放了;你設置了44.1kHz/16bit,它就以這個參數在S1上顯示,你設置了48kHz/24bit,它同樣以這個參數在S1上顯示。但如果不是用Fooobar2000,比如用PotPlayer,就能使用384kHz/32bit這個設置正常播放。


▲Win10下用1.5.3版Foobar2000播放,S1在系統裡列出的輸出採樣率和量化精度只能最高設置到192kHz/32bit

 

Win10下用1.5.3版的Foobar2000播放DSD文件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首先,這個漢化版給的默認ASIO驅動是DSDTranscoder而非我熟悉的foo_dsd_asio,所以我沒法按照以前用1.3.8版本的方法來播放DSD。在輸出列表裡還有DSD Wasapi,用這個倒是可以播DSD格式,但是它播放PCM格式的輸出量化精度取決於你給它指定哪個,如果指定了32bit,它就固定是32bit輸出,如果指定了16bit,它就固定是16bit。在這個基礎上又分兩種情況:第一,如果SACD解碼器設置的是PCM,那麼樂圖S1上顯示的是PCM,並且PCM採樣率的設置不能超過88.2kHz,超過之後,播放96kHz/24bit的音樂時就會持續卡頓有雜音,但對播放DSD格式和44.1kHz/16bit這些音樂沒影響;在播DSD格式時採樣率統一顯示88.2kHz,播PCM時樂圖S1顯示的採樣率是文件本身的採樣率。第二,如果SACD解碼器設置的是DSD或DSD+PCM,播放DSD和96kHz/24bit的音樂時就會持續卡頓有雜音,但對播放44.1kHz/16bit的音樂沒影響。在播DSD格式時樂圖S1會顯示DSD64或DSD128,播PCM時顯示的採樣率是文件本身的採樣率。


▲Win10下用1.5.3版的Foobar2000播放,輸出如果選DSD Wasapi,播放PCM格式時需要手動設置輸出量化精度


▲Win10下用1.5.3版的Foobar2000播放DSD文件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相信你看到這裡已經有一些迷糊了,別急,Win7上的情況我還沒說呢,接下來我們繼續談樂圖S1連接Win7系統用Foobar2000的1.3.8版本播放的情況。本來是不打算談Win7這個老系統的,但考慮到目前依然有不少人使用Win7系統,以及S1在Win7+1.3.8版Foobar2000這套我最熟悉和長期使用的組合上表現正常,我覺得還是有必要談一談。

 

S1連接Win7需要安裝一個官方驅動,在Win7系統播放輸出下S1最高能設置到192kHz/24bit,但S1會把量化精度鎖定在32bit,而採樣率則隨著系統的設置而變化。不管是用Foobar2000播放還是用PotPlayer播放都是這個情況,Foobar2000不管是DS輸出還是ASIO輸出也都是這個情況。


▲在Win7系統播放輸出下S1最高能設置到192kHz/24bit,但S1會把量化精度鎖定在32bit,而採樣率則隨著系統的設置而變化


▲Win7+1.3.8版Foobar2000播放不需要手動指定輸出量化精度

 

Win7+1.3.8版Foobar2000播放DSD格式沒有Win10+1.5.3版Foobar2000那麼多問題,一切又回到了我最熟悉的設置方式,把輸出設備設置為ASIO:foo_dsd_asio,然後再進入到foo_dsd_asio的設置界面,將ASIO驅動設備設置成S1裝好的那個驅動就行了。SACD解碼器可以選DSD,播的時候沒有卡頓雜音,S1上也可以正常顯示DSD64或DSD128。當然SACD解碼器也可以選PCM,你可以把PCM採樣率設置到最高的325.8kHz,這樣播放DSD格式時它就會以這個設置好的固定採樣率播放,並且也可以播放比DSD128規格更高的DSD文件(S1支持的DSD格式上限是DSD128),S1上對應的也全都顯示的是PCM格式。用Win7+1.3.8版Foobar2000播放時也沒有前邊提到的Win10+1.5.3版Foobar2000那個需要指定量化精度的問題了,嗯,整個世界清靜了。

 

我相信Win10+1.5.3版Foobar2000應該能有一個完美播放的設置,特別是針對播放DSD格式的設置,但我實在不想再琢磨了,現在特別懶,對摺騰PC HiFi已經喪失熱情了。當然我覺得這也可以歸結為我戀舊,確實是這樣,Win7+1.3.8版Foobar2000用了這麼些年了一直好好的,我沒理由放棄它們,包括裝著這個組合的電腦——ThinkPad R61——我已經用了13年了,也一直都好好的,我捨不得扔掉它。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說,前邊不是說S1的設計理念是極簡、使用戶學習成本降到最低嗎?怎麼實際用起來這麼麻煩?請不要誤解,我只是吐槽一下Foobar2000作為播放器越來越難設置了,跟S1其實關係不大;你要是不用Foobar2000,那其實也很簡單,Plug in and enjoy it,基本什麼都不用管,即插即用。

 

聲音表現:超越體積極限的黑科技之聲

 

我在文章開頭說,S1的聲音表現令我震驚,我相信這也是多數人在初聽S1時的感受。這主要是由於S1極小的體積與其出色的聲音表現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以至於讓人不敢相信一臺小機器竟然能有如此越級的聲音。但是我依然覺得S1應該是樂圖的音頻工程師在鑽研鐵菊花與小墨菊之間的中端產品時順手打造的一款產品,這款產品我更願意把它看作是音頻極客的一次瘋狂實驗,因為極客往往會拋開過於商業的想法而去鼓搗一些自己真正想玩和感興趣的東西,這些東西往往在屬性上會更加純粹,功利性更加弱化;體現在S1身上,就是實驗極致便攜的HiFi設備到底能在音質上達到多高的水平。

 

玩HiFi的人都知道,絕大多數情況下,擁有充足的產品體積是HiFi設備能夠獲得優秀音質的一個重要保障,因為各種複雜的電子元器件都需要足夠的空間來容納,同時也要留出足夠的空間來散熱。在電子設備越來越小型化的今天,克服性能與體積這對矛盾一直是工程師們的追求,但因為這二者走的是兩個相反的方向,所以如何取得平衡達成妥協,非常考驗工程師的功力。在這個前提下我們來評價樂圖S1,才能得出更公允的結論。

 

本次評測主觀聲音體驗部分主要以S1連接小墨菊、iPhone7和iMac的聽感為基準,參考耳塞/耳機為qdc 8sh、森海塞爾IE800S、拜亞DT240 PRO和拜亞DT880 PRO。聽感延續我測樂圖機子的老慣例,依然不區分平衡口與單埠,因為沒有必要。這兒稍微多說兩句,網上有人噴S1的平衡口不是真平衡,什麼一個DAC不能算真平衡云云這樣的言論,我就不再科普什麼了,現在網上資料這麼全,噴之前還是應該多學習學習。

 

S1搭載了一顆AKM4377解碼晶片,這倒沒什麼意外,一看就是奔著高度便攜設備選的方案,以S1這個體積,這可能是性能與功耗的一個最優選擇,也充分考慮到多平臺的兼容性。與此同時還用了一顆AK8142高精度獨立時鐘晶片,以避免聲音受USB時鐘或SRC影響。耳放晶片用的是跟小墨菊一樣的OPA1622。然後全流程獨立電源加持。所以,S1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該有的沒因為體積小就落下。

 

用料是一方面,調教是另一方面。同樣的硬體,不同的工程師來調教,出來的聲音有可能差異會非常明顯。好的工程師把頂級硬體調教好固然厲害,但把平凡的硬體也能調教好,那可是考驗功力。S1配置的這些硬體其實並沒有特別亮眼的型號,但樂圖卻能將其組合在一起,充分發揮最大合力,居然能獲得一個相當不錯的聽感。


▲樂圖S1搭配qdc 8sh

 

S1的聲音整體來說依然保持了樂圖產品一貫的風格——大氣、準確。你可能會想S1這麼小的產品,用「大氣」來形容是不是有點誇張?還真不是,它大氣的聲音跟它嬌小的身材形成了有趣的對比。我用它來聽馬勒第八交響曲,居然也能表現得有模有樣,特別是搭配IE800S,能獲得一個非常寬鬆自然的聽感,搭配qdc 8sh則收得稍微緊一些,但中頻部分更加緻密。整個聲場橫向能拉開,不顯擁擠,並且有著足夠的縱深,層次感可圈可點,《馬八》裡豐富的樂隊站位能夠比較好地還原出來。對比小墨菊,後者的優勢在於更加龐大的整體聲場和更加規整的形制,以及更加出色的縱深層次。但說實話,介於這兩款產品之間巨大的差價,S1的表現可以說已經非常讓人驚豔了。


▲樂圖S1搭配森海塞爾IE800S

 

S1的聲音大部分時間是比較偏向於小墨菊的取向的,比較冷靜準確,但在三頻的調教上,樂圖顯然是想讓它照顧到更多入門HiFi用戶的聽音喜好,把低頻部分量感稍稍增加了一些,並保證了低頻的彈性,這就使得它在表現流行樂時要比小墨菊更加活潑。同時,把高頻有意識地控了控,使其聽起來不那麼刺激,你可以聽出來S1的高頻信息量沒有小墨菊那麼豐富,但不是說S1就把高頻部分塗抹而過,它還是有比較充足的信息保有量的,只是由於高頻的光澤相對小墨菊來說稍顯暗淡,線條也略顯清瘦,所以你聽起來第一感覺不如小墨菊那麼抓耳。你可以通過搭配高解析的動鐵耳塞來進行高頻的提升,我用DT240 Pro搭配S1也能將S1的高頻提亮,通過搭配不同的耳機,你會發現S1的聲底是非常健康的,有著很強的可塑性。順便說一句,DT240 Pro雖然在小墨菊這兒水土不服,但跟S1卻十分合拍。


▲樂圖S1搭配拜亞DT240 Pro

 

S1的中頻部分上面已經提簡單到過了,密度很出色,對原聲樂器的表現要優於電聲樂器,但總體來說器樂的表現還是稍遜人聲,這個中頻對人聲的優化實在是抓耳,尤其是當我搭配DT240 Pro聆聽時感覺更加強烈,而DT240 Pro終於不再像搭配小墨菊時那麼憋屈,發揮出了它應有的人聲小毒物的水準。S1的人聲位置不算凸出,結像精準,齒音控制相當到位,與器樂的分離度恰到好處,這個尺度拿捏得特別好,不客氣地說,很多兩三千價位的播放器都未必有這個水準。我現在很少有耐心能把一整張專輯聽完,然而卻用S1罕見地聽完了一整張Celine Dion的專輯。


▲樂圖S1搭配拜亞DT880 Pro

 

S1的驅動力著實不能小覷,跟其體積相比也是逆天的表現,高增益模式絕對不是擺設,別看輸出參數不算搶眼,實際搭配大耳機聽聽你就會知道這個小傢伙的兇悍。250歐的DT880 Pro都能被它驅動得脫離「能響」階段,能讓你聽起來覺得「還真像那麼回事」,不僅保留了出色的聲場形制和寬鬆的聲音排布,高頻的信息量相對於耳塞也幾無損失,甚至要更好一些,這是最讓人為之側目的地方。當然,在整體聲音的控制力方面,S1驅動DT880 Pro在演繹一些速度較快、聲音元素較為紛雜的音樂時,還是會顯得有點力不從心。不過你完全可以揚長避短,聽一些適合的音樂類型,比如我用這個組合聽Sopor Aeternus & The Ensemble Of Shadows這類新古典暗潮室內樂就覺得很不錯,器樂清澈,人聲輪廓刻畫清晰。用來聽Psy Chill也是極好的,能充分發揮其聲場宏大和中頻緻密的優勢。

 

那麼S1跟市面上的隨身播放器比,聲音大概能達到怎樣的一個檔次?這也是不少朋友經常問我的一個問題。聽了這兩個多月,我可以確定地告訴你,小尾巴的聲音水準跟市面上主流的2000-3000價位的隨身播放器相比不佔下風。這並不是誇張之辭,我相信聽過的人絕大多數會同意我的看法。S1在我看來就是一群音頻極客自己悶頭玩的極限試驗,可能最開始壓根就沒想過要量產,搗鼓出來之後覺得確實不錯才想著是不是也可以面向市場推一下。它是一款在精神上很純粹的產品,而這正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

 

延伸探討:「尾巴」類的便攜解碼耳放有意義嗎?

 

在聊這個問題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聊一下「尾巴「類產品出現的背景。2016年,那時還風頭正勁的樂視發布了新手機,搶在iPhone7發布之前率先取消了機身上的3.5mm耳機接口,直接採用USB TYPE-C數字接口,當然真正產生行業帶動效應的還是蘋果,iPhone7取消3.5mm耳機接口之後,不少手機廠商也跟風取消。有意思的是數字接口耳機並沒有因此而火起來,反倒是藍牙耳機——特別是真無線耳機(拜跟iPhone7同時發布的AirPods所賜)——成了手機聆聽的新潮流。為了照顧有線耳機用戶的使用習慣,蘋果給iPhone7隨機附送了一條非常小的lightning轉3.5mm的轉接頭,這條轉接頭遂成」尾巴「類解碼耳放的濫觴。

 

可以看出,iPhone的這條轉接頭並非為了提升耳機的播放音質而生,它在蘋果的產品戰略裡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過渡性產物,蘋果真正的目的應該是完全乾掉有線耳機。近兩個月網上又傳出今年的蘋果新款手機可能不會再附送有線耳機,而明年蘋果手機甚至有可能連lightning接口都取消掉,完全乾掉機身接口,採用無線充電和無線數據傳輸的方式。所謂無風不起浪,近幾年蘋果新品保密工作做得比較差,有這樣的流言我相信不是空穴來風。如果蘋果真的完全取消了機身接口,估計其他手機廠商也極有可能跟進。屆時,蘋果自帶的音頻轉接頭也將結束其過渡期使命。


▲樂圖S1連接電腦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及未來預期下,聊」尾巴「類產品其實很難簡單用有沒有意義來概括。有沒有意義,我覺得首先得框定一個受眾範圍。譬如對於不玩耳機不燒HiFi的人來說,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首先得假定問題的目標對象多少對音質還是有一定追求的,否則他完全可以直接用手機或電腦直推。當然,不排除還有一種情況是手機沒有常規的3.5mm耳機輸出接口了,而用戶又不想用藍牙耳機以無線方式聆聽,所以只能用「尾巴」類設備連有線耳機聽。

 

對音質有一定追求,並不代表一定要求「尾巴」類產品的音質能超越臺式系統,對HiFi有所了解的人應該對此有比較理性的認識。實際上只是要求它的音質好於手機直推或電腦直推就行,這點其實傳統便攜解碼耳放或目前絕大多數的便攜HiFi播放器都能做得到,有的水準甚至已經可以與臺機一較高下,只是它們在「極致便攜」這個要求之下,還不能達到用戶的需求。

 

所以,在關注音質的前提下,「尾巴」類產品有沒有意義還得考慮這類產品的使用場景。只有移動場景才對「極致便攜」有更大的需求,或者說人們攜帶這類產品必須要能夠最大化地減輕出行負擔,甚至要達到忽略它存在的境地。從這個角度來說,傳統的便攜播放器和便攜HiFi播放器都不行,像「捆綁」這種又蠢又笨毫無優雅感的使用方式必須不能再出現了,只有「尾巴」類產品才能滿足「極致便攜」的需求。

 

多終端適配也是「尾巴」類產品應該具備的基本特性。音源多元化顯然是現在HiFi的一個趨勢,手機和電腦作為發燒友最常用的音源,解碼耳放應該無縫適配這二者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那麼除了這兩類音源,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呢?還真有!樂圖S1是可以連接swich遊戲機的,能讓你在玩遊戲的時候也能享受高品質的遊戲音效,這也算S1給大家的一個額外驚喜吧。


▲樂圖S1無需電池供電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尾巴」類的產品在音源設備完全取消任何外部接口之前還是有其存在價值的,至少目前我是看不到在近幾年內有任何可能電腦或手機能徹底幹掉外部接口,不管是傳輸數據還是充電,物理接口依然會長期存在。手機HiFi的概念被熱炒之後,現在大家基本都不怎麼提了,要在有限的空間之內實現音質的提升,其難度遠大於攝像頭這些更直觀的素質的提升,所以將提升音質交給外部設備顯然是個正確的選擇。無線播放的音質還遠沒成氣候,完全不足以與成熟的有線HiFi相提並論;而對臺式系統沒有剛需的用戶來說,「尾巴」類產品天然的體積優勢以及音質優勢,使得全天候使用成為一種新的產品使用方式。


回到樂圖S1本身,我當然認為它的出現是有意義的,而且意義還不小,它代表了樂圖在隨身HiFi產品極致便攜與保障音質二者融合領域的艱難探索,並且這個探索相當成功。



相關焦點

  • 參考級調音,無限潛力 樂圖S1便攜解碼耳放評測
    隨著隨身HiFi產品越來越便攜化,越來越多的人在出街HiFi聽音都選擇了更加輕量化的藍牙耳機、藍牙解碼耳放、可攜式解碼耳放等。當然,前兩者一直以來都因為藍牙連接的音質問題一直難以被追求極端的HiFi玩家所接受。因此,通過手機供電驅動的可攜式解碼耳放一直是這類人最為關注、也是最希望其能在音質上有所突破的產品。
  • 隨身聽|小尾巴玩轉手機播放——Lotoo樂圖PAW S1 HiFi便攜USB解碼耳放
    因此,總是在摸索如何在便攜、易用性和好音質之間作取捨。直到那天看到資深自媒體/好友「Joy_c」在圈子發的一條信息,「作為堅定不移的手機聽歌黨,等5個月了,預售即入~」,配的6張美圖讓人垂涎欲滴……都說衝動是「魔鬼」,我當即在下面評論回復「跟你」。就這樣,我連Joy_c分享的究竟是什麼產品都未了解,就憑著直覺「吃掉」了兩個月的午飯錢。
  • 【便攜】最佳可攜式解碼耳放30款(中)
    這次ALO一反一般耳放的設計概念,不以蠻力為設計元素,打造出ALO最輕、最低內阻、最高電壓、最大響應頻率、最低噪音、最低失真的便攜耳擴……」想查看評測詳情,請點擊下面的「閱讀原文」訪問HIFI說網站>>十二、iFi Audio xDSD隨身DAC耳擴
  • 新聲域|樂圖PAW S1分享
    樂圖PAW S1的亮點有三:1.可視屏幕;2.單端3.5mm+平衡4.4mm雙接口;3.音量調節+Fn設置。可以說,作為解碼耳放功能性質的小尾巴,它涵蓋了市面上絕大多數小尾巴的功能特點,以及手機解碼耳放獨特的接口設計。值得一提的是,樂圖PAW S1採用可換線設計,有Type C和Lightning兩種版本,可支持安卓手機和蘋果手機使用,並且還提供了USB轉接頭,用於電腦DAC。
  • 7款便攜解碼耳放大PK(全文)_音頻HiFi-中關村在線
    有人會說便攜解碼耳放體積其實也不小,跟市面上常見的HiFi播放器差不多大,甚至更大,那為什麼不直接買個播放器呢?這恐怕更多是個人喜好的不同,現在的手機基本都支持通過機身數據口直接傳輸數字音頻信號,因此搭配一個便攜解碼耳放即可獲得不錯的聽感;而且大多數的便攜解碼耳放還可以連電腦用,對於非PC-HiFi發燒友的人來說,這個多功能解決方案其實挺不錯。
  • 8款藍牙耳機+便攜耳放滿足你各種需求
    欄目二便攜耳放:「智能版手機小尾巴」 便攜耳放可能這個詞對比眾多玩家,都比較陌生,但是我這邊可以換一次來做另一番解釋,功能性的手機小尾巴。相比普通小尾巴,這類智能形的小尾巴,其中專業的音頻晶片,和音質放大器(耳放部分),可以進一步提升耳機的音質表現。
  • 隨身折騰記錄篇三:飛傲Q3 THX平衡便攜解碼耳放開箱簡評
    最近終於拿到了前段時間一機難求的飛傲Q3便攜平衡解碼耳放了,到手之後也差不多體驗了一周左右的時間,今天就通過這篇文章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款飛傲最新應用THX AAA技術的平衡便攜解碼耳放的看法。如果你對飛傲其他的Q5S、BTR系列隨身解碼耳放產品感興趣,可以看看我之前寫過的文章。 https://www.dgtle.com/article-1635955-1.html 便攜解碼耳放作為飛傲發家起步的產品,當時憑藉出色性價比幫助飛傲在海外站穩腳跟。
  • 越級音質體驗 hilidac Beam2 平衡解碼耳放體驗評測
    如果說既要便攜隨身,又要保證Hi-Fi級別的音質,那麼手機搭配小尾巴(DAC解碼耳放,或稱為迷你USB音效卡)算是目前的最優解,一是因為當下手機電池容量變大,供電輸出能力變強,小尾巴的功耗牆瓶頸變低,輸出功率變大,能搭配多單元動鐵或者部分大耳機來使用;二是安卓系統開放了獨佔模式,搭配一些專業的App,能播放DSD和MQA這類專業的Hi-Res Audio格式的音源
  • 2020 年度盤點,說說我聽過的各種「藍牙解碼耳放」
    二、2020年我玩過的便攜藍牙解碼耳放盤點 1. Earstudio ES100(Mkii) 我買的第一個藍牙解碼耳放,ES100可以說完全改變我對藍牙解碼耳放「無音質可言」的看法,自此開始一發不可收拾。
  • 音愛而聲 愛國者EROS解碼耳放讓好聲音不絕於耳
    耳放作為音樂發燒友必備的外設,雖然帶來更加完美的音質體驗,但笨重的身材也大大限制了享受好音樂的場景。而愛國者EROS打造的可攜式AM-1 HIFI解碼耳放,讓隨身攜帶成為可能,家裡、辦公室、地鐵、運動等各種場景下,都可以享受自然、純粹的好聲音了。
  • 耳機狗平臺粉絲直減200,人人都消費起的PANTHER黑豹專業解碼耳放
    不過,對於發燒友來說,那些看似好推的耳機,實際上距離「脫胎換骨」仍有一段距離,這時,一臺更優質的解碼耳放或許就顯得非常必要了。極致PANTHER耳放,材質為碳纖維和鋁合金,用料高級,也使得重量很輕,才100g多點,要知道在耳機中,但凡不到200g的就算超輕了,那100多克就是那种放手上基本沒啥「分量感」的情況。
  • 樂之寶盒,磅礴凌厲——AROMA A100便攜平衡耳放評測
    作為隨身玩家我很慚愧,由於追求簡單便捷的聽歌,我並沒有分享太多有關隨身設備捆綁的玩法。AROMA在15年的時候就進入我的視線,我對這個品牌的印象停留在便攜耳放A10,也可以說正是A10突出的聲音表現,讓不少玩家認識了AROMA。在穩定發展的HIFI市場,便攜耳放對於發燒友追求優質聽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AROMA A100便攜耳放
    以前科技沒有那麼發達的時候,玩隨身想要音質好,就得捆綁一坨像「炸彈」一樣的東西,那時候的標配是IPC+CL解碼+ALO耳放,配以橡膠HIFI捆綁帶
  • 隨身的HIFI利器——cayin C5 DAC解碼耳放一體機
    △國內專業的HIFI音頻廠商凱音Cayin,針對喜歡使用手機做為音源的朋友們,推出了一款Cayin C5 DAC解碼耳放一體機,它的設計理念更接近於臺式系統,是將可攜式的耳機放大器與小型DAC有機結合的一種產品,比單一功能的可攜式耳放更有實際的意義。
  • 手機音樂好伴侶-ELECOM Hi-Res便攜解碼耳放LHP-AHR192測評
    支持連接手機的解碼耳放一體機有很多,但它們太大了,連漢子攜帶起來都頗費力氣,更何況是軟妹子。尋尋覓覓,幾番考量,有沒有一種既方便攜帶,又能提升手機音質的設備呢?終於有一天,我見到了它——ELECOM Hi-Res便攜解碼耳放一體機LHP-AHR192就是這樣一個存在。(下文簡稱AHR192)
  • 讓手機變身HiFi音樂播放器,德國歌德MB10P耳放開箱評測
    而對於發燒音頻愛好者來說,手機音樂的音質與專業的DAP數位音樂播放器有一定的差距,不少發燒音頻友都會使用外置解碼器或者耳機放大器來提升手機聽音樂的聽感,這種發燒友在HiFi圈被稱為「捆綁黨」。但是傳統的外置解碼器耳放尺寸都比較大,捆綁後重量也相當「感人」,於是出現了小體積的手機解碼耳放,本文開箱的解碼耳放為德國歌德MBQUART MB 10P,售價為399元。
  • 一耳朵的舒適——COZOY TAKT C解碼耳放&森韻黑膠升級版耳機評測
    當然,耳機接孔被取消,但我們仍舊可通過轉接頭來實現與有線耳機的連接,不過在目前無線耳機的音質普遍不受發燒友認可的情況下,如何讓追求HIFI音質的手機用戶體驗動聽悅耳的聲音,同時讓3.5mm接孔的耳機繼續在手機上發揮餘熱,這個話題成為了許多音頻廠商的必爭之地。於是乎,一大波解碼耳放轉接線蜂擁而來。
  • 發燒友上班路上聽音樂,入門級的HIFI無損播放器推薦
    如今在我們印象中,MP3音樂播放器等早已經過時,取而代之的是手機、耳機等設備,但對於音樂發燒友來說,音質是聽音樂的基礎,即使是上班路上,HIFI播放器才是不錯選擇。音樂已經漸漸成為我們生活一部分,但對很多音樂發燒友來說,對音質要求是很高的,上班路上不會像大部分人那樣用手機聽歌,一方面覺得手機音質不好,專業設備價格又高,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小巧便攜,沒有無損真音樂是不行的,況且上下班路上是不錯的聽歌時間。
  • 乂度XP-2Pro評測
    9月11日發布XP-2Pro開箱之後,就有讀者催更評測。既然有需求,那麼我們就提前奉上XP-2Pro的評測部分。 XP-2Pro與其他便攜藍牙解碼耳放有何不同? 目前,HiFi類的便攜藍牙解碼耳放,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 手機+藍牙「幹掉」HiFi播放器?老人家1795藍牙解碼耳放評測
    第一篇就聊聊我目前的隨身主力——老人家1795藍牙解碼耳放。 其它器材的點評我會在以後的文章中陸續更新。 對於我而言,1795是"音質、場景、體積"的三方面綜合考慮下的最優解。 首先是1795的音質,我覺得是同類型產品中,我聽過的音質最好的,其它不少用戶也與我有類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