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白居易那也是從小學時候跟著我們一路學習到高中的著名詩人了。大家是不是也都被白居易的詩詞所折磨過?從小時候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到後來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再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的詩也算是一直從小學陪著我們到高中,但是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他的那一句詩,"半江瑟瑟半江紅",其中的"瑟瑟"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真的明白嗎?
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詩名叫《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這首七言絕句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也是一首入選語文課本的七絕。長慶二年前後,朝中牛李兩派爭鬥,白居易不願與他們為伍自請外任,這首詩正是寫於他赴任杭州刺史的途中。農曆的九月初三,不是什麼大日子,但因為這首詩,這個夜、這片江卻印刻在了很多人的心裡。全詩無論是意境還是幾個比喻的運用,都是很有水平的。
白居易的這首詩裡面第二句的"瑟瑟"被解釋為了綠色,這裡瑟瑟其實是一類來自西域中亞綠藍色寶石的統稱,延伸許多珠寶皆稱瑟瑟。其一是藍寶石,藍寶石在中外都發瑟瑟這個音,我們許多人會說藍寶石不是藍的嗎?恰是藍寶石可並不一定是全是藍色的,藍綠紅黃甚至無色都有,白居易的瑟瑟用的就是藍綠之意。唐末溫庭筠寫過一首《瑟瑟釵》:"翠染冰輕透露光,墮雲孫壽有餘香。只因七夕回天浪,添作湘妃淚兩行。"
如果從"瑟"這個字的字源來講,與綠色毫無關係。"瑟"本來是指一種古琴,最早是五十根弦,後來通常是二十五根弦,也有十六根弦的。於是,有人覺得"半江瑟瑟半江紅"其中的"瑟瑟"是否會指風吹動江面後波光粼粼的樣子,形容江面如琴弦般抖動。但是在文理邏輯上就有些欠通了,落日映在江中,一半江面被染紅,一半江面仍是被綠樹倒映成綠色,這樣的場景也是我們現在常見的現象。所以"瑟瑟"解釋為綠色在文理上明顯更通順。
這次我們終於知道為什麼"瑟瑟"會被解釋成綠色了。我以前一直都是只知道它的解釋是綠色,但是一直不知道原因,現在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