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奇幻世界中,對於人魚的描述,它更多是介於海妖和精靈的一個角色,是深藍色裡最有優美的幻想;然而到了以道家思想為主的東方奇幻世界,它卻變成了可以令人長生不老的物種,其中最具代表的莫過自鎌倉時代中期便興盛於日本的「八百比丘尼」傳說。這個延續了近千年,並不斷對後世文學產生影響的神話,或許我們今天可以從日本家喻戶曉的奇幻文學大師、被譽為「日本魔幻小說超級霸主」—夢枕貘所著的《陰陽師》開始,來一窺其中的奧秘。
晴明已是閱人無數,但面對風情萬種的比丘尼,竟連這個號稱日本第一寡淡的陰陽師內心也泛起了漣漪,春風滿林,海棠花開,便是結局終究註定,也再阻擋不了彼此的傾心。可待再見之時,卻已是故人所求,衣衫褪盡,只為驅魔,唯獨留下雪落庭簷,以及源博雅「沒來由」的悲傷。在奇幻小說家夢枕貘的筆下,《陰陽師 白比丘尼篇》所述的,是一個因食用千年狐狸精所給的人魚肉而變成一個長生不老的女人。因不老不死,再加上特定的緣由,體內可孕育「百鬼妖魔」,三十年一次必須找陰陽師斬殺方可平安。
當然,小說自是歸為小說,雖然正史中的晴明直至39歲才得以成為一名正式的陰陽師,卻也並不妨礙藝術的再次創作,哪怕比丘尼只是個虛構的人物,依舊可以在夢枕貘的筆下成為晴明的第一個女人。
不過,假如我們再去歷史中尋找線索的話,會發現比丘尼食用人魚肉而長生不老的這個典故,和日本民俗傳說中的「八百比丘尼故事」如出一轍。在傳播最廣的版本中,說是若狹地方(今日本福井縣)一個叫做小濱的村子裡面,新來了一位叫做高橋的漁夫。有一天,高橋設宴款待村民,有人發現所烹食材乃一尾有著人頭魚尾的人魚,逐而告之,眾人雖表現美味異常卻皆不敢食。唯獨其中一個村民藏魚袖裡帶至家中,不想卻被女兒給誤食了。之後這個女孩因誤食人魚而被驅逐出村子,可她也由此長生不老,青春永駐。之後更是入佛門出家,布施恩惠,而後不知所蹤。因為她在消失時約為八百歲光景,又出家做過尼姑(尼姑既比丘尼的俗稱),故而眾人稱之為「八百比丘尼」。
這個故事的內容非常簡單,主題清晰明了,然而令人所費解的是這個始於十五世紀的小故事竟然是一個幾乎整個日本家都喻戶曉的傳說,除了北海道以及九州南部以外,其餘各地都有著類似或者衍生版本的「八百比丘尼」,當年的小濱村,如今的小濱市青井神社中更是至今供奉著德川幕府時代所留下的八百比丘尼像,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她」在日本的流傳之廣,比之《畫皮》之於國人更甚。
沒有一個民俗傳說會平白無故地成為全民所信仰的故事,同樣也沒有一個民俗傳說可以平白無故地在近五百年的光陰後依舊散發著餘輝,但「八百比丘尼」卻做到了。且不論夢枕貘借其原型塑造白比丘尼一角,其相關的ACG衍生作品在中日兩國更是枚不勝舉,比如高橋留美子的《人魚系列》;手塚治虫的《火鳥》;近日好評不斷的手遊《陰陽師》自是不必說。
作為主角之一的八百比丘尼不僅美豔動人,更是心地善良,相助失去記憶的安倍晴明守護京都,並且其中論及「長生的痛苦,唯有一死可解決」的主題其實最早也來源於古代日本有關「八百比丘尼」另一個版本的傳說。
說是因食用人魚肉而不老不死的比丘尼對日復一日的生活已是極度厭倦,周遊列國之後,她回到了若狹,並出家為尼,最後獨自進入瀨山的洞穴中斷食而死(小濱市空印寺保留有一洞,據說正是當年八百比丘尼入定場所)。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關於八百比丘尼,關於人魚傳說,所折射的是日本作為島國對於海洋所產生的一種信仰,同時也是漢文化中的長生觀念對於日本本土文化的影響,而當我們去追究八百比丘尼是怎樣演化而來的時候,其實本質是對日本人魚傳說的由來考據和研究。
眾所周知的是,不論是日本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師」還是「百鬼夜行」,甚至是「雅樂」,其主體都是日本本土通俗文化吸收了豐富的漢文化結合所而來,當然八百比丘尼中的主體,人魚傳說也同樣和古代中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山海經·南山經》中有云:「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既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這裡所說的赤鱬,是《山海經》中最早關於「人魚」的記載,同時也說明了人魚肉所具備可抗百病的神奇功效,這為以後食用人魚肉便可長生不老的演化埋下了伏筆。而成書於奈良時代,作為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正史史書《日本書紀》,其中亦記載了這樣一條消息,「二十七年夏四月,已亥朔壬寅,近江國言,「於蒲生河有物,其形如人。」秋七月,攝津國有漁父,沉罟於堀江。有物入罟,其形如兒。非魚非人,不知所名。」這是日本有關於「人魚(形象)」的最早記載。該書所記載之日為推古天皇二十七年,既公元619年,此時離日本確有記載著《山海經》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成書尚有近三百年的時間差距,可見在《山海經》傳入日本之前,這個四面臨海的島國,已然有了「人魚」形象的演化,當然由於日本特殊的地理環境,海洋崇拜啟蒙,並有這樣形象的產生並不足為奇。只是此時的「人魚」尚還只是「不知其名」,更不用說其肉有功效了。
到了公元931年,既日本文化受漢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平安時代中期,正如上文所言這個時間點同時也是傳承漢文化主體的「陰陽師」、「百鬼夜行」和「雅樂」等最為興盛和奠定繁華的時候,現存日本最早的和漢辭典(百科全書)《倭名類聚鈔》中首次記載了並詳述了「人魚」的解釋,「兼名菀雲,人魚一名鯪魚、上音陵、魚身人面者也,山海經注云,聲如小兒啼,故名之。」
從該書直接引用《兼名苑》(我國梁代名物辭典,今已失傳)和《山海經》的注釋來看,此時日本關於「人魚」的解釋,已是深受我國志怪古籍的影響。這裡或許是某種巧合,抑或是本身那個年代傳統日本文化的特殊之處,他們在吸取大量由「遣唐使」所攜帶而來的漢文化同時,也改變了自身原有,抑或是說增進了原有文化的演化速度。這是一個文明對另一個文明最直接的衝突,也是一個文明對另一個文明毫無保留的學習和吸納。其中,也包括後來演化為因食用人魚肉而長生不老的八百比丘尼。
說到「長生不老」,這是最具漢文化特色和可以追究八百比丘尼所食用的「人魚」形象來源於中國的證據,因為「長生不老」是我國傳統宗教「道教」所倡導的一個主題思想,中國文化更是自古便深受其影響,無數達官顯貴妄圖長生不死,青春永駐。反觀西方所推崇「人死自然」思想的基督教和佛教中的「死亦極樂」,這特色所昭示的,卻人性中的貪婪,也是追求永恆的憧憬,可也正是如此,「長生不老」在中原王朝火遍大江南北之後傳至日本,不消多少,便深入人心,其中特別是融合了道教和日本本土宗教的神道教教義傳播。
此時,不同與西方神話傳說中我們現今所見的「美人魚」形象,她們擁有婉轉的歌喉和善良的內心,也從未有過說食用「人魚肉」的傳統。反而是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日本,他們的「人魚」不僅長相醜陋,象徵的兇兆,肉質又是鮮美無比,具有長生之效。譬如約於公元1300年鎌倉時代末期成書的《吾妻鏡》,就記載了這樣一段話,「陸奧國津輕海邊,大魚流寄,其形偏如死人。……所謂文治五年夏有此於,同秋泰衡誅戮。」簡而言之便是「有如死人般的大魚出現,便預示著戰亂屠殺將起。」又如公元1254年的《古今著聞集》中所載,「頭部似人,齒細與魚無異……其味甚美。所謂人魚,乃此種䱱魚之物乎!」對於如此描述,假設人魚是真實存在的一個物種,在西方它是一尾美麗的海洋精靈,到了東亞卻成為長相醜陋,肉質鮮美的可食魚種,還在真是令人細思極恐了。
而如今所公認最早起源於鎌倉時代,最晚不過室町時代便在日本廣泛流傳的「八百比丘尼」傳說,是日本第一例可追溯食用人魚肉長生不老的典故。就如同明代小說《封神榜》中由狐狸精所幻化的妲己是一位奸詐狡猾,善於魅術的女子,狐狸精一詞由此便成為了妖魅女子的代名詞一樣,八百比丘尼的故事同樣也成為了日本之後文學作品中人魚肉可長生不老的典故來源。
所以我們看到,從最早的「不知所名」,到後來的「代表著兇兆」,以及之後的「味甚美,可入藥,亦可長生」,直到日本近代文藝作品中幾乎已經全球化的「美人魚形象」,歸根及底是古代日本島民對於海洋的崇拜以及百鬼妖魔的恐懼;之後隨著漢文化的傳說和中日兩國的交流、融合,帶著中式特色的人魚形象開始漂洋過海並在日本安家;而「長生不老」和「五行中醫」等道家學說的在日傳播,才最終產生了「八百比丘尼」的故事(代表作品為1709年日本儒血家貝原益軒參照《本草綱目》所著的《大和本草》一書,該書第一次記載人魚骨位止下血之妙藥,既第一次將人魚入藥,自此效仿作品無數)。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文學也迎來了一次全方位的改革,人魚不再是醜陋的,也不再是用來吃的食物,她開始有著烏黑亮麗的長頭髮,清澈婉轉的歌喉,以及美麗的容顏,她們開始擺脫《山海經》的束縛,轉而更加傾向於安徒生的經典童話《海的女兒》亦或是希臘神話中的女妖塞壬。
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這西方奇幻海洋中的精靈確實魅力極大,如今的「美人魚」形象在世界各地都早已深入人心,但以「八百比丘尼」為本體的長生不老人魚主題同樣在東方奇幻文學中佔有著舉重若輕的地位,無數作品以此取材從另一個側面來表達人們對於永恆的追求。只是當我們再回過腳步的時候,《陰陽師》中的八百比丘尼對著晴明說,「死是她唯一可以解脫的方式」;可同在千年之前,晚唐詩人李義山寫下了,「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之句。對於「永恆」,隨著時代的流轉,我們是否還是依舊那麼痴心呢?這或是正是「八百比丘尼」這個故事的文化精髓所在。
找精品遊戲?上《玩客遊戲助手》
想包攬福利?上《玩客遊戲助手》
隨時隨地、每分每秒、盡情娛樂、享受生活!
玩客是國內領先的移動遊戲媒體、聯運平臺,通過《玩客遊戲助手》打造獨有玩家聚合模式,擁有龐大的遊戲庫,《玩客遊戲助手》提供可下載遊戲數量達400餘款。玩家註冊下載人數達5000萬人次,每日新增玩家數量4萬人次,可以滿足不同玩家的需求。
掃描下載《玩客遊戲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