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輿情「反轉」成為常態,我們必須學會「讓子彈飛一會兒」
半月談評論員 郭豔慧
回顧2020年網絡熱點,多次輿情反轉為網友留下深刻記憶:羅冠軍被誣陷強姦事件、小學生家長偽造教師體罰致吐血事件、清華學姐謊稱被騷擾事件……在一系列反轉新聞中,當事人不同程度遭受網絡暴力,輿論場也在眾聲喧譁後跌碎一地眼鏡。如何正確利用網絡曝光,面對網絡信息如何去偽存真,如何應對「社會性死亡」……此起彼伏的反轉事件,正在向人們尋求新的答案。
輿情幾度反轉,真相曲折迂迴。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一些人依賴網絡的低成本曝光和高效率傳播,不顧及他人人格權益,隨意發送裹挾私人情緒的言論和摻雜主觀立場的信息,在網絡平臺被無限放大後,往往造成難以控制的局面。真相反轉間,網暴發起者甚至也被網暴反噬,「社會性死亡」的惡意,並不只加諸一人之身。
熙熙攘攘的網絡圍觀中,「吃瓜群眾」常常三言兩語就表明立場,用轉發擴散聲援「弱者」,頃刻間就在鍵盤上完成了維護正義的儀式,或在激憤交加的聲討中實現負面情緒的輸出。輿情反轉中,他們既是不實信息的受害者,也是為網暴張勢的肇事者,從群起而攻之到一鬨而散,公眾在網絡平臺如何理性圍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些別有用心者打著追求正義的幌子,為輿論熱點推波助瀾,更有牽涉複雜利益關係的營銷號,通過有目的有組織策劃,帶亂輿論節奏和關注焦點,藉機吸引流量、獲得利益。這些都在無形中放大了不良輿論的影響,破壞了網絡信息內容生態,不斷形成錯誤效應,加劇了社會的撕裂。
不得不提的是,個別媒體為了跟進熱點、追逐流量,直接省略核實步驟進行轉發,擴大了片面乃至錯誤信息的傳播範圍,誤導受眾群體,在相關輿論反轉事件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確值得反思。
層出不窮的輿論反轉事件背後,我們也看到,理性發聲的社會共識正在形成。不少新聞熱點經網絡爆料後,越來越多的網友在評論區留下「等官方」「不站隊」「蹲權威消息」等言論,讓慣於浮躁習氣的網絡空間多了一分理智的意味。
與此同時,治理造謠傳謠行為等法製程序也在同步進行之中。此前偽造血衣誣陷老師體罰的廣州家長以尋釁滋事罪被判刑一年六個月,近日的女子被造謠出軌案,杭州市公安局已對涉事兩人立案偵查……法律的落實完善,讓反轉鬧劇的製造者付出了應有的代價,也為網絡失格行為劃上了底線。
在網信辦、公安部等多部門推動下,多家網站、瀏覽器、APP等網絡傳播渠道及平臺開展了整頓清理違規帳號行動,部分營銷號被批量清理。淨化網絡輿論生態,網絡平臺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反轉的網絡事件,消耗的不只是公眾情緒,更警醒了網絡環境中的每位個體。在事實未明之前,我們必須學會「讓子彈飛一會兒」,用理智克服極端,讓發聲基於判斷,遠離帶著數字謀殺意味的「社會性死亡」,構築網絡平臺的理性圍觀氛圍。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們要珍惜網絡發聲渠道,網絡曝光不應該因為便捷而變得輕易,謹言慎行的網絡才能成為發聲者維權和圍觀者守護公平正義的工具。
作為輿情發酵反轉場所的網絡平臺,有必要完善平臺審核和信息真實性標示機制,抵製造謠傳謠信謠,打擊惡意誤導輿論者,踐行社會責任。媒體更要以身作則,在流量中堅守新聞的客觀真實,推動形成營造健康網絡信息內容生態的社會合力。我們期待,釐清事實真相的社會事件之後,都是得到伸張的公平和正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