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上官媽(高級母嬰護理師)
對於人類而言,早於37周出生的孩子就是早產兒,他們身體的許多系統都發育不成熟,需要父母精心的照顧才有很高的存活率。
而在37~42周中出生的孩子才是足月的,身體的各項功能已經發育完善,在出生後只需要父母注意他們的衣食住行就可以生存下來。
人類幼崽與動物幼崽相比是「早產兒」
但如果將人類的幼崽和整個自然界的幼崽相比,即使足月出生的孩子都是「早產兒」。
剛剛出生的小孩如果沒有父母的照顧,他們不可能活下來,因為除了吮吸這個動作,他們什麼動作都做不了,日常生活就是吃和睡。
而馬和牛的幼崽生下來幾個小時就可以走路,海豚一出生就會遊泳,就連與人類相似的猩猩,一出生就可以緊緊抱住自己的媽媽。
人類的幼崽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才可能發育出這些動作。
對此,瑞士的動物學家阿道夫·波特曼提出了一個概念叫「生理性早產兒」,是指人類即使超過42周出生,其實都是「早產兒」。他認為人類只有被懷上18~21個月才有可能達到黑猩猩幼崽的成熟度。9個月的孕期對平均壽命70年的人類而言顯然是比較短的。
但是人類的幼崽短短9個月就可以出生,看似輸在起跑線上,實際上具備三大優勢——
優勢一:更利於胎兒出生
我們都知道生孩子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並且有母親骨盆太窄,胎兒的身體過大等情況出現時,難產的概率更高。
有學者認為因為人類從彎曲著身體行走進化到直立行走,導致骨盆和產道變窄,而人類越來越聰明又使腦容量越來遠大,腦袋也越來越大,生產也變得更加困難。
因此,新生兒只能在大腦還未完全發育的情況下出生,而且新生兒的頭部在生產的過程是可以變形的,這更降低了生產的難度。
優勢二:人為餵養能為孩子的大腦提供更多的營養
母親在懷著孩子的時候,需要攝入更多的營養,新陳代謝也加倍。當孩子越來越大時,母親體內的營養和身體的機能無法再滿足他們。他們需要被人為地餵養才有可能獲得足夠的營養。
研究也表明,當孩子足月的時候,正好是胎兒的大腦最消耗能量的時候,需要消耗身體87%的能量,而成年人大腦的耗能量為30%左右。
如果胎兒繼續在母親的體內待下去,不能吸收不了足夠的營養來發育大腦,對母體的安全還很不利。
優勢三:有利於種族的興旺
一個種族的興旺與人口的數量也有很大關係。生育周期越短,生的孩子可能就更多。2~3年的生育周期對於人類漫長的生命而言似乎不算什麼。
種族的興旺也與團結離不開,女性的生產過程幾乎無法自己完成,生產後也很少能自己照顧孩子,因此需要整個種族團結起來才可以保證幼崽的生存。
還有研究表明,幼崽的體質與物種的智力有很大的關係,幼崽越是需要被照顧,就代表這個物種的智商越高。
從各種學者的研究來看,人類幼崽「早產」與腦部的發育的關係最大。腦部的發育對於人類而言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家長要如何做,才能促進新生兒大腦發育呢?
1、提供孩子所需的營養
如果孩子餵的是母乳,寶媽保證自己攝入營養均衡就可以為新生兒提供足夠的營養了;如果孩子餵的是配方奶,一般買適合新生兒的奶粉就可以了。
2、多給予孩子愛撫
父母充滿愛的關心、撫摸、擁抱能讓孩子的大腦得到良好的刺激,促進他們大腦神經細胞的迅速發展,連接也會增加,大腦內部信息傳播的速度也會更快、孩子接受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能力也會更強。
3、多講話給孩子聽
BBC的紀錄片《寶寶的異想世界》裡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家長與孩子聊天時,如果家長可以增加5%的詞彙量,孩子能增加30%的詞彙量。
而且新生兒時期聽過更多詞彙的孩子,在學齡階段更容易理解老師講話的內容,在學習上表現得更好。
因此家長在與剛剛出生的寶寶相處時,不管他聽不聽得懂,都可以與他講話。
會其它語言的家長在與孩子講話時,也可以多使用,幫助孩子鍛鍊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