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
「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很多時候,在大多數人的思維模式裡,都有一種固定的認識,那就是一個人無論以後有多大能耐、多大本事,都不能嫌棄自己的父母…
否則就是無情無義,不孝順,那是要遭天打雷劈的。從小到大,都覺得這是一種人的本能反應,誰會嫌棄父母醜啊?
可是,今天遇見的一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早晨送女兒去幼兒園,因為家和幼兒園只有十分鐘的路程?所以和女兒一路嘻嘻哈哈,玩玩鬧鬧得向幼兒園走去。
在路上遇見一個同樣去幼兒園的小男孩,看起來比我閨女大,大概五六歲。引起我注意的是,他在一路發脾氣,控訴媽媽:
「你太髒了,你別碰我…」
因為閨女正是喜歡小朋友一起玩的年紀,所以想一起玩,小男孩發脾氣不理,男孩媽媽尷尬地笑笑說:
自己和孩子爸爸是做早餐的,家中雖有老人看孩子卻腿腳不便,到了送孩子的時間她就趕回家接送孩子,因為趕時間來不及換衣服,兒子就說她太髒了,不讓自己動他。聽著讓人難過,卻也讓人不得不反思。
男孩和父母倒底誰錯了?
我覺得兩邊都錯了,可能有人會覺得我的想法太武斷,有不知感恩的孩子,父母有啥不能錯。
父母一定錯了,通過男孩媽媽的幾句簡短話語,卻直接表達了一種自卑、虧欠和無奈的意思。
不錯,有的父母會給孩子錦衣玉食,而有的父母只能給孩子粗茶淡飯,解決溫飽。別無其他。
可是,這個世界永遠都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是用這種思維模式考慮問題,遲早氣死自己。
父母雖然沒有太大的能力,但是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為了孩子和家庭努力爭取。這雖不是豐功偉業,卻也是問心無愧。
何必為此,而在孩子面前展現出一種唯唯諾諾的樣子,讓孩子因為這種樣子而否定他們的所有付出,肆意妄為。不知道感恩父母。
這難道不是父母的錯嗎?
這不是愛,而是毀滅,這樣的孩子不但不知道感恩父母,更加會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逐漸失去這種品質。覺得全世界都欠他的。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每個父母可能都會遇見孩子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足,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發現問題之後的處理方法。
就像是這位媽媽,如果精力允許,就換身衣服,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也不能完全怪孩子嫌棄媽媽髒。
但是,如果精力不允許,那就要給孩子講清楚明白,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盡力了,但是有的事情,誰也不能十全十美。
這樣做不只是讓孩子能夠有一顆感恩之心,更是讓孩子懂得寬容。而且之後遇見同樣的問題,孩子也會懂得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
所以適當地讓孩子吃苦,讓孩子懂得天上不掉餡餅,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腳踏實地地去努力。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應該是一種良性的循環:
父母和子女的平等關係
朋友是一個很孝順的人,但是平常生活中,她和父母相處的特別尷尬,甚至有點小心翼翼,他們的這種相處模式一直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一次飯局中相遇,我才明白,在她和父母的相處中,一開始就沒有平等,在她的成長中,父母一直用了一種虧欠的教育理念,並且在貶低孩子和打壓孩子的狀態下進行著這種教育理念。
所以孩子與父母相處特別彆扭,旁人看到的孝順並不是油然而生的真心,而是侵入肺腑的意識,那就是此生虧待父母,一定要盡全力去彌補。
或許這樣的模式,也會讓她們看起來很和諧,可是她們的內心都不會感覺到真正的幸福。
而唯有在平等的基礎上,用尊重和愛的相守相伴,才會收穫一種讓大家都很舒服的親子關係。
可持續發展的養育
老話常說: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
其實在我看來,這根本不是一個笑話,而是一種世世代代的傳承,教育孩子其實是一種傳承式的養育。
有個親戚非常疼愛兒子,作業都捨不得讓兒子做,甚至有時候都是讓姐姐幫忙做的,他從不覺得自己的愛有什麼錯。
可是這樣家庭的父母和孩子,在這種日積月累中,形成了一種自己也意識不到的錯誤認知,等到孩子成為父母的時候,儼然成了父輩的樣子。
不受控制地用自斷後路的方式前進,知道自己逃無可逃,避無可避。終將走上一條不可持續發展的路。
所以,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一個孩子的傷害,而是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傷害。
只有大家都有一種意識,在前進的路上不斷修正自己的過錯,不要卑躬屈膝,不要小心翼翼,也不要高高在上,只要選擇一種平等的位置,互相尊重,互相愛護。
舒服的親子相處生活就不會離我們太遙遠!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點兒媽媽,左手育娃,右手執筆。努力的不斷給自己修修剪剪。用新型思維模式成長自己,引導孩子。做一個擁有全科教育思維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