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從初中開始就極度愛看劇的人,基本上各國各類的電視劇(恐怖類除外)小編都看過。
這麼多年資深看劇人的感想就是,畫質越來越好,內容越來越不走心。
就連被封為業界良心的正午陽光,最近也開始有往下滑的趨勢。
在這樣一個數量遠遠大於質量的影視圈中,總有幾個專心於打造良心優質劇的導演讓人印象深刻。
而這些良心的導演們也因為自己的不忘初心,收穫了觀眾們的認可。
於是就有了那句:
中國看孔笙。韓國看申源浩。
1990年的時候孔笙還是劇組裡一個名不經傳的攝影助理。
6年以後憑藉《民警程廣全》一舉拿下山東省優秀導演獎。大概也是發現自己確實有這方面的才能,那次獲獎以後孔笙將事業的重心全部放到了導演創作上。
2011年成為正午陽光影視公司董事。
並先後帶來了《父母愛情》,《戰長沙》, 《偽裝者》,《琅琊榜》和《鬼吹燈》等口碑極好的優秀作品。
這些良心佳作讓人們記住了這個其貌不揚的男人。
從此影視劇的口碑有了他的名字,就等於有了保障。
哪怕是一向好口碑的正午陽光,在推出《知否知否》和《清平樂》以後,也讓部分觀眾感嘆。
沒有孔笙的正午陽光劇總是讓人覺得缺了點什麼。
孔笙作為導演的成功,在於他的執著和謙虛。
在專訪中他提到:
市場一直在改變,所以自己也需要悄悄改變。作為創作者不太會去考慮太多,只會想著儘量努力做好。
正是這份謙虛的態度,讓他在完成了一部作品以後會不斷反思,然後運用自己反思的結果,迅速投身於下一部作品的創作中。
作為導演,孔笙尊崇的職業態度是:
踏踏實實講故事。
而這看似簡單的態度卻正是現如今影視市場最為稀缺的東西。
中國大部分的影視劇將重心放在了製造衝突,狗血上。或者將大量資金投給毫無演技的流量明星,而在道具和服裝,拍攝背景上面各種省錢。
導致現在看劇首要條件就是:「不能帶腦子看劇」。
其實未必是不用心,而是大部分導演忘記了自己的位置。
孔笙作為導演,沒有忘記不管是什麼樣的風格還是內容,導演首先的要做的就是把故事講好。
電視劇就像是一個故事,導演就是那個講故事的人。
如果連故事都講不好,再華麗的服化道,再出名的流量明星都撐不起一部劇的成敗。
作為亞洲影視市場的大鱷,韓劇同樣擁有自己口碑的代表人物。
那就是著名韓劇《1988》和最近評分高達9.6分的《機智的醫生生活》導演申源浩。
申源浩的作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比如對細節的把控非常極致。
打個比方,在《機智的醫生生活》中有一段是一個醫科生提到自己的母親被一個醫生救過。
當時看那個醫生救治自己的母親時,覺得太帥所以才決定也當醫生。
但是因為是很多年以前,所以她不記得那個醫生的模樣,只記得她穿的鞋上面還貼著標籤,是22.5號。
然後在後面的劇集中有一幕是女主角收到了一雙鞋作為禮物,鏡頭很快的閃過鞋碼,正是22.5號。
沒有廢話,沒有太多鋪墊,只簡單的一句話,一個鏡頭就能讓觀眾回味無窮。
這就是申源浩的魅力。
他的另一個特色就是他的作品總是透著滿滿的正能量。
明明故事裡都是一些生活瑣事,一群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
可就是這樣平凡的故事和人們,總能讓觀眾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和善意。
讓看的人突然發現,原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其實很簡單。
這兩位口碑導演的風格大不相同。
然而他們兩個人的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真實。
沒有絲毫的浮躁,沒有套路和狗血。
有的只是真實感。正是這份真實感將觀眾帶入到他們的故事中不能自拔,最後像個局內人一樣,跟著主角們流淚,跟著他們開懷大笑。
歸根結底,好的故事源於生活。它不一定要生活化,影視可以是充滿想像力的虛假世界,但它的故事形式一定要具有生活中的真實感。
也正是因為這份真實感,才會讓觀眾在某個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才能讓觀眾真正「扎進去」。
想要做到真實感,導演除了要有一定的生活閱歷和對生活的理解以外,還要有一顆踏實的心。
創作者都是寂寞的,能夠不浮躁,踏踏實實的研究劇本,故事,人性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無論是中國的孔笙,還是韓國的申源浩,你都能從他們的作品中感受到經過長時間研磨的細膩和內容。
在文化背景深厚的基礎下,其實中國的影視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然而影視劇的凋零在市場逐漸資本化的前提下不可避免。
十部劇裡恐怕有八部是為了賺快錢。
這樣的態度註定了影視劇質量的衰弱。
之前小編很愛看美劇,因為美劇不套路,緊湊不注水。
外國的影視劇市場十分嚴苛,收視反響不好,網絡平臺和電視臺說砍就能砍。
比如美劇《Lie To Me》(別對我撒謊),主要講述男主通過研究人類面部微表情從而判斷犯人說的是真話還是謊話。
這部美劇剛出來的時候,可以說是一度掀起過「微表情研究」熱潮。
然而由於這部劇的核心內容過於單一,於是第三季播到第13集的時候就被福克斯給砍了。
韓國影視也是同樣的模式。
如果中國的電視劇也走這樣的模式,質量不過關的時候平臺就直接出手砍掉。
相信中國電視劇就不會出現注水和拖劇情的現象了。
只是這樣,又會動了誰的奶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