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的綜藝界,女明星群起閃光,一檔《乘風破浪的姐姐》讓「姐文化」成為時代潮流,掀起了一個夏天的熱鬧。
在《浪姐》的超強光環之下,男明星們也不遑多讓,以胡軍為首的「中年派」與以楊洋為首的「少年派」攜手帶來《元氣滿滿的哥哥》。
因為這檔綜藝名稱與《浪姐》格式相同,加上初期網絡盛傳男版《浪姐》即將開啟,讓不少人誤會《元哥》是《浪姐》的衍生或蹭熱度產物。
其實不然,兩檔綜藝的性質、風格、看點完全不同。
《元哥》主打口號是「代際互動觀察類遊戲綜藝」,以「大哥哥隊」與「小哥哥隊」的遊戲爭霸為外殼,呈現中青兩代男星的魅力碰撞。
客觀來說,遊戲類真人秀並不算新鮮,《跑男》、《極挑》等前輩已經將遊戲玩到了極致,後繼者大多是借嘉賓知名度複製老套路,難給出新驚喜。
即使已經算是國內遊戲類綜藝界扛把子的《極挑》,如今的新團隊也無法再複製自己的成功,逐漸淪為一代不如一代的「綜N代」。
但,最初被觀眾誤以為是靠《浪姐》和嘉賓撐起人氣的《元哥》,卻在開播之後好評不斷,豆瓣評分一漲再漲。
如今,它逐漸從觀眾口中「笑裂了」的寶藏綜藝成長為年度「快樂源泉」,儼然有向芒果新王牌發展的趨勢。
為何《元哥》能將行業玩「爛」了的遊戲製造出新的快樂?兩個因素的影響很關鍵,他們決定了遊戲類綜藝的成敗。
《極挑》最初的輝煌與老男人幫的綜藝感加持息息相關,黃磊的精明、黃渤的「壞叔叔」,孫紅雷的「破壞美」……
不按套路出牌、不以明星固有形象出場的男人幫,是這檔綜藝成功的靈魂,而如今,《元哥》的致勝法寶同樣也是嘉賓。
節目組將嘉賓分為大哥哥隊和小哥哥隊。
由楊洋、王鶴棣、黃明昊、陳學冬、王彥霖組成的小哥哥隊是人氣擔當,他們中至少有三人是宣傳砝碼,對節目前期熱度發酵至關重要。
但,節目組並非只看重嘉賓的人氣,五位小哥哥皆有一定的個人特色,而且還有綜藝經驗豐富的王彥霖保底,整體藝能潛力頗高。
由胡軍、蔡國慶、王耀慶、吳奇隆、李維嘉組成的大哥哥隊則是內容擔當,他們既主導了綜藝基調,又承擔了挖掘小哥哥藝能的責任。
五位大哥哥看似只有李維嘉一個綜藝高手,其他四人都是「青銅」級別,但其實不然,這四位中年「新人」皆是藝能寶藏。
螢屏硬漢胡軍對標了《極挑》裡的孫紅雷,兩個都以「破壞美」玩轉綜藝,但孫紅雷的「破壞」靠無視規則,而胡軍的「破壞」則是制定規則。
碰到胡軍參與遊戲,甭管節目組的規則是什麼樣,他理解的規則便是正式規則,第一期胡老大便強勢將小哥哥們整「懵」,獲得規則制定者稱號。
綜藝裡適當的「壞人」與「被壓榨者」對立非常能激發笑點,當觀眾看到小哥哥們被胡老大用規則支配的迷茫,已經忍俊不禁了。
其實,小哥哥隊初期除了熟悉綜藝套路的王彥霖外大多沒有拋梗意識,他們玩遊戲嚴肅又規矩,這種參與方式很難創造出好的綜藝素材。
但經過胡軍的「破壞」力衝擊後,規矩的小哥哥們不得不想方設法「反擊」,被迫放開約束之後,他們也慢慢找到了好玩又好笑的遊戲套路。
胡軍拿了「破壞」劇本,王耀慶、吳奇隆則拿了「點火」劇本,兩人對綜藝笑點的把控與氣氛調節、反應能力,比很多專業綜藝人都要老道。
這兩位大哥哥可以各自獨美。
不用劇組特地安排,王耀慶便給自己cue起了商務人設,接梗拋梗能力卓越,還給出馬景濤式咆哮畫風,無論什麼樣的遊戲他都能見縫插針耍寶。
而且,王耀慶連衣著都很懂得如何給綜藝增加看點,新一期他的商務休閒風齊臀短褲,便惹得螢屏前後瘋狂爆笑。
吳奇隆在螢屏上是深情帥氣的偶像劇老牌男神,但到了綜藝他卻秒變老頑童,看完《元哥》,七話也終於明白為什麼吳奇隆總能逗笑劉詩詩了。
這兩位大哥哥又可以強強聯合。
當吳奇隆碰上他的學弟王耀慶,老頑童與咆哮戲精相互感染,分分鐘可以躺地給觀眾來段人形陀螺表演……畫風變化連隊友都招架無能。
有了胡軍的「破壞」風格帶領,再加上王耀慶、吳奇隆隨時隨地耍寶,《元哥》的笑點素材有了保障,小哥哥的熱情也被他們點燃。
到了第六期節目組交換隊長時,進入大哥哥隊的楊洋便像是啟動了綜藝開關,「偶像包袱」完全被他扔開,成了一個肆意散發綜藝熱情的「楊憨憨」。
一檔綜藝的成功一定要有綜藝感強的嘉賓助陣,否則,再優秀的遊戲環節設計也難製造有趣的內容,更難帶動嘉賓們快速磨合成長。
《元哥》嘉賓團隊的優秀在七話來看僅次於《極挑》最初的班底,待小哥哥們的藝能潛力被完全激發出來後,他們可能會有更多驚喜。
好的嘉賓也需要團隊支持,優秀的節目組可以用內容設計引出嘉賓的綜藝感,也懂得尊重嘉賓的個性成長。
《極挑》出現破壞王孫紅雷、壞叔叔黃渤以及讓節目組禿頭的神算子黃磊,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總導演嚴敏的「縱容」,他給了嘉賓極大的自由度。
如果孫紅雷等人最初不按套路出牌時導演按以往的綜藝嚴謹性出面叫停,那麼,《極挑》一半以上的名場面都會消失。
在這方面,《元哥》導演也給了藝人足夠的發揮空間,他們沒有叫停胡軍「制定規則」,也沒有阻止王耀慶穿熱褲。
節目組刻意為嘉賓營造的綜藝「人設」往往會出現同質化,也經常與嘉賓的真性情背離,唯有嘉賓本人才能創造出獨一無二且能夠長遠持續的「人設」。
與其用規則、常規套路束縛住嘉賓的個性發揮,讓他們變得千篇一律,不如讓嘉賓自行創造自己的綜藝形象,給出多姿多彩的靈魂。
《元哥》節目組的自由不僅針對嘉賓,當遊戲出現「bug」時,導演組大多數情況也會任由事態自由發展,保留住意外製造的驚喜。
於是,節目出現了因為道具太脆皮導致嘉賓自爆「崩潰」離場,以及吳奇隆喬裝打扮被保安當成素人「圍攻」的高能場面。
不過,《元哥》節目組在內容設計上也存在一些缺陷,核心的捉迷藏遊戲經常因為設計不合理導致嘉賓沒有發揮潛力的契機。
比如第六期,原本1V7的嘉賓分配已經讓捕捉方存在弱勢,前期兩張聯動道具卡被躲藏方獲取後,更拉開了兩隊的戰鬥力。
這導致該期捉迷藏環節僅半個小時便倉促結束,藝能感最強的王耀慶、吳奇隆、王彥霖三人還沒有「出場」便躺贏了,笑點素材明顯出現萎縮。
對於娛樂性質的真人秀來說,遊戲的結果並不重要,關鍵在於玩遊戲的過程中有沒有足夠的爆點素材呈現,讓節目有更豐富的觀賞性。
《元哥》想要更進一步,還需要節目組的考慮更周全一些才好,因為基礎設施的小瑕疵影響了整體效果,還是很可惜的。
觀眾一邊看綜藝一邊玩彈幕已經是一種新樂趣,但這個樂趣在《元哥》的彈幕卻出現變質,因為不少粉絲都太過於重視「規矩」了。
嘉賓打破規則製造出了很多笑點,大哥哥、小哥哥兩個團隊的藝人都樂在其中,但在很多粉絲眼中,這是「欺負」。
於是,當某一隊有嘉賓打破規則時,無論綜藝效果多麼優秀,無論兩隊哥哥多麼樂在其中,彈幕中都會有大量罵聲出現。
當節目組的設計出現漏洞時,無論是可以給出意外驚喜的BUG,還是需要優化的BUG,也都會被質疑是偏袒某一隊。
一檔娛樂性質的綜藝,輸贏只是表面結果,觀賞性才是最重要的。
沙溢在《極限》裡被「欺負」的很慘,但這份「欺負」卻給節目組帶來高光名場面,沙溢本人也因被「欺負」迎來了綜藝事業春天。
真人秀的有趣內容往往需要嘉賓、節目組打破常規才能出現,作為觀眾可以督促他們優化內容,卻不應該用飯圈思維將一切都歸於「欺負」。
如果嘉賓、節目都因為怕被貼上「欺負人」標籤而束手束腳,那麼,《元哥》的觀賞性會大打折扣,嘉賓們只會變成沒有靈魂的綜藝「背景板」。
粉絲們執著於一個娛樂性質遊戲的輸贏結果,不如放下無意義的爭吵,靜下心來觀賞自家偶像在綜藝裡的突破。
七話相信,《元哥》大小哥哥們彼此的「欺負」會讓他們更加親密、有默契,也期待他們給觀眾帶來更多驚喜與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