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日軍第15軍的覆滅,令人費解,是軍事歷史上的不解之謎。
1942年5月8日,日軍在緬甸攻克密支那,中國遠徵軍失利撤退,損失慘重。
1944年3月8號,駐緬甸的日軍第15軍秘密向印度邊境移動,限期到達指定位置,準備對印作戰。
就此這支84000人槍的日軍精銳,踏上了不歸路!
戰後清點人數,一個下轄3個甲級師團與僕從軍,總人數84000人的第15軍,只剩下1萬餘人。
其中撤退路上死了4萬多人,三分之一是被自己人殺死的。
中邪發狂自殺、生病、痢疾、不吃不喝死掉的很多。
何以會造成如此窘境,成為了大家研究的焦點。
1944年1月17日,日本大本營正式下達了進攻英帕爾的命令。
日本第15軍在司令官牟田口廉也的率領下,兵分三路,共計84000多人開始的向印度的進攻。
為了保證部隊的補給,日軍特地派出精心挑選且心狠手辣的偵查部隊,為補給部隊開闢道路,做好標記。
路上這支日軍發現一個上百人的原始部落,為了行動不會敗露,兇殘的日軍展開屠殺,一個不留。
屠殺時整個部落正在拜一尊不知名的神祉。
屠殺之後,日軍大搖大擺的完成了標記道路的任務。
然而第15軍作戰開始後,日軍補給部隊竟然在山裡亂轉,就是找不到第15軍偵查部隊留下的的標記,只能折返。
由於補給彈藥、糧食未能補給,斷糧且缺少彈藥的15軍,被迫撤退。
日軍撤退中經過被屠殺部落所住的高山時,天降暴雨,山路泥濘難走。
晚上,部隊在山林裡安營,士兵就像中邪一樣,直直坐起睜開眼睛吼叫。
嘴裡胡亂說著其他人聽不懂的語言,拿起步槍,開始互射。
子彈打完就用刺刀。此後部隊裡類似事情愈演愈烈。
日軍司令官為了穩定軍心,命令晚上軍官不準睡覺,發現軍營裡有人說那種奇怪的語言就馬上開槍打死。
翻過這座山後,日軍準備渡過欽敦江返回緬甸。
渡江是白天,然而突然軍隊裡有很多人又開始講那些聽不懂的語言。
由於人數太多,軍官也不好全部槍殺。
這些人放著工兵搭好的臨時浮橋不走,直接跳到深不見底的河裡,七百多人全部溺死。
其他各種詭異事件,也是層出不窮。
這讓後代軍史研究者對於日軍第15軍撤退路上的詭異,做出來很多推測。
越傳越神秘。
其實「英帕爾戰役」失敗是日暮西山的日軍之必然下場。
日本緬甸方面軍的司令官是河邊正三,日軍第15軍司令官是牟田口廉也。
這兩個人是盧溝橋七七事變的元兇,當時河邊正三擔任旅團長,牟田口廉也任聯隊長。
這兩個死硬的軍國主義分子,面對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失敗,像賭徒一樣,試圖改變日軍不利的局面。
作為快輸紅眼的賭徒,顯然會失去必要的理智。
英帕爾處於崇山峻岭之間,是世界上雨量最多的地方,環境極為惡劣。
而日軍第15軍當時並沒有足夠的後勤補給,根本不具備發動大規模戰役的條件。
狂妄的某田口廉也腦殘的認為:
「沒有補給就不能打仗,那怎麼行?日本軍隊能夠忍受任何艱難困苦,糧食也可以從敵人那裡奪去」。
他根本不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打算依靠劫掠和以戰養戰來完成戰役。
而且他也沒有將英國蒙巴頓勳爵率領的英軍第14集團軍放在眼裡。
蒙巴頓利用空間換時間,將日本拖入雨季。
雨季之後日本在前線節節勝利,補給卻極為困難。
士兵的口糧甚至下降到每日不足一兩,彈藥也匱乏。
極端疲憊之下,還得忍受極其惡劣的交通條件和恐怖的雨林氣候。
陷入困境的牟田口廉也,神經質的認為日本自古就是草食民族,在茂密的叢林裡,前線官兵居然報告缺乏食物,極為不可思議。
反正作為司令官,誰沒的吃,他也有的吃!
他瘋狂的命令日軍繼續進攻。
因此到撤退時,日軍的精神,已經完全崩潰了。
一支精神崩潰的部隊,出現靈異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合傳說與史料記載判斷,日軍15軍的覆滅,其實根源在於缺乏必要的補給。
第15軍司令牟田口廉也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被武士道精神忽悠瘸了的典型代表。
至於那一系列的靈異事件,不過是人在絕望之中的幻覺。
絕望產生恐懼,恐懼到了極限就會產生幻覺,當一個人將幻覺情緒傳遞出去,被恐懼與求生欲望折磨到草木皆兵的士兵就會瞬間失去理智。
軍史上將這種情況稱為「炸營」。
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夜間一個士兵由於恐懼發生一聲驚呼,結果瞬間10萬大軍一夜散盡的事情。
日軍15軍的崩潰,其實也側面反映了日軍已經是日暮窮途,不再是918和77事變時期的那支日軍了。
任何偶然性之中,其實所蘊含的都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