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忠實與世長辭。
三年後的4月15日,他的骨灰安放儀式於西安灞橋白鹿原舉行。誠如他的鄉黨王心劍說:「離世三年之後,陳忠實回到了他一輩子夢魂縈繞的故鄉,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大地母親溫暖的懷抱。背靠巍巍白鹿原,面朝旖旎灞河水,周圍有松濤過耳,櫻桃芬芳,鳥語花香……這裡,也只有這裡,才是真正能讓他靈魂安息的地方。」
斯人已逝,白鹿漸遠,然陳先生為人為文的作風仍如一縷清風,值得後世之人去追尋、去探索、去感悟。
先生魂歸白鹿原西蔣村
4月15日骨灰安葬老家,昨日華商報記者探訪陳忠實墓地
昨日上午,雨綿綿地下著,打溼了白鹿原上的黃土地,春雨中的櫻桃閃閃發光。我們幾位曾經採訪過陳忠實先生的華商報記者前往陳老的墓地探訪。2019年4月15日,陳老魂歸故裡,骨灰安葬在老家西蔣村,未曾驚動媒體,一如陳老一貫的低調。
一路向東來到西蔣村,這個村子住著幾十戶人家。中午時分,村裡很安靜。詢問路邊的一位村民:「我們是來祭拜陳老師的,他的墓地在哪裡?」村人手一指,「就從這一條路上去。泥地路滑,車開不上去,你們走上去吧。」村裡的習俗,老人安葬,村裡人都要來送行,4月15日陳忠實骨灰安葬那天,全村人都來了。
順著村人指引,我們走上了一條彎彎曲曲的上坡路,新植的松柏將我們帶到了陳忠實墓地。視野豁然開朗,墓地背靠巍巍白鹿原,面朝湯湯灞河水。或許先生生前也曾登上這片坡地,俯視過這片他深愛的黃土地。
墓碑的安放比較別致,黃褐色的巖石砌成一圈兩尺來高馬蹄形的矮牆,仿佛一本本書籍摞起來,圍成一個十多平方米橢圓形的平臺。東邊三塊深灰色巖石隨形而立,當中一棵斜逸旁出的松樹頗有些氣勢。矮牆的正中鑲嵌一塊黑色墓碑,上面鐫刻「陳忠實之墓」幾個字。右邊兩排小字鐫刻著陳老的生卒年:「生於公元一九四二年八月三日卒於公元二零一六年四月二十九日。」墓碑左下角鐫刻著立碑時間:「公元二零一九年四月立石。」墓碑前的花束花籃透露,不久前剛有人來祭拜。我們三人立於墓碑前三鞠躬,「陳老師,我們來看您了!」
倏然間雨大了起來。沿著來路下原,再往東二三十米就是陳忠實故居,閉門落鎖而不得進。新雨過後,門前兩叢翠竹綠得越發好看,十幾個嫩嫩的竹筍裹著紫色的筍衣破土而出。忽然想起,墓地旁那條蜿蜒溝壑,不就是傳說中白鹿上原的那條溝道?白鹿若有靈,會伴著陳忠實先生——這位將白鹿原寫進小說的作家,伴著這位忠實厚道的關中老漢。 華商報記者 路潔
生前曾醞釀三部作品 但一直未能動筆
文學巨匠陳忠實離開我們已三個年頭。這幾日,陝西文壇舉辦了多場紀念活動,他為人、為文的作風對陝西文壇的影響還在繼續。
華商報記者4月27日晚採訪作家、文藝評論家、《陳忠實傳》的作者邢小利時,他剛剛參加白鹿書院與白鹿原影視城舉辦的紀念陳忠實逝世三周年的活動。邢小利介紹,在陳忠實先生去世三周年之際,基層自發組織的紀念活動非常廣泛,包括西安石油大學、西安工業大學,白鹿書院與閻良區作協、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等舉辦了紀念活動。
邢小利透露,大家對陳忠實先生的緬懷更多的是認為先生做人的風範高山仰止,行為世範。陳忠實先生名為忠實,他一直是忠實於自己的良心。重感情、講仁義。他具有中國人傳統的人格魅力,體現了「仁義禮智信」。他是一個好人、好老漢。
邢小利透露,陳忠實先生在與陝西文壇友人交往過程中,留下了許多自己對生活、對文學的思考:「2002年我寫了一本散文集,邀請陳老師作序,他寫完序言之後,又用毛筆寫了一封信,借題發揮,集中談了人格與創作的關係,他說人格決定了人的高度、思想、能力、方向、水平。人格低下的人、投機的人、沉迷於物慾與權力的人,可能一時得手,但人格受到損害,這種人缺乏獨立性,背叛自己。作家要有堅強自我,否則很難寫出動人、有力量的文章。」
作為《陳忠實傳》《陳忠實畫傳》《陳忠實年譜》的作者,邢小利與陳忠實有著很深的交往。他表示,陳忠實也有未盡的遺願,他是寫中大題材的作家,生前曾有三部作品醞釀已久,讀很多書、寫了很多筆記,考察調研,思考良久,但一直未能動筆,這不能不說是文壇的遺憾。 華商報記者 路潔
作品長存天地間懷念永遠在心田
橫空長氣排山去砥柱文壇白鹿原
大先生陳忠實:三年了,我們想你
範超(全國青聯委員、中國作協會員)
一晃,陳忠實先生離開我們整整三年了。三年來,對先生的懷念和對先生作品的重讀,再次縈迴到敬重他的人們和熱愛他的讀者心間。
2015年國慶後,我開始有意識收集陳忠實作品。初衷完全是出於對先生辛苦耕作、硬是靠著一支筆在有限時間段裡能把世事弄那麼大的崇拜。
我的手機裡還保存著最後一條發給陳老的簡訊,時間是2015年11月24日15點35分。大意是匯報淘到刊登他小說《高家兄弟》的《陝西文藝》1974年第五期、散文《努力學習 努力作戰》的《陝西文藝》1976年第六期、劇本《信任》的《陝西戲劇》1980年第五期等,順祝他健康吉祥。記得他隨即打來電話,聲音沙啞著說:我看到你簡訊了,謝你關心,你都在哪裡把那些老古董翻出來咧,四十年咧——你在單位幹得都好著呢吧?
電話就此斷了。這是先生和我說的最後一句話。
我總也忘不了隨先生學習的場景。當年我在三秦都市報開設專欄「點擊西安」和「經典陝西」等採編傳播陝西地域文化時,先生是熱心讀者,在省戲曲研究院首次見面就主動叫住我,對我發表的關學人物傳記等如數家珍,充分肯定了我努力方向。之後每遇,先生總是不斷鼓勵我要多寫。七卷本《範超文叢》等能出版和先生支持分不開。我為父親編印《範志承詩詞集》時,先生知道了,特意題贈祝賀。
我調到曲江新區工作後,但凡有文化方面的活動和事情要先生出面,說與他知時,他能來都來。2008年,大明宮保護辦發起並經批准成立唐大明宮文保基金會時,需請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擔任理事長,大家一致想到陳老師,一個電話打過去,當先生了解到這是非營利性公募基金會,旨在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到遺址保護中來相互交流、研究與合作時,即刻爽快答應。在任首屆理事長五年間,他實打實地以推動大遺址保護事業、發掘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為己任,廣泛聚集力量,傳播公益理念,為將大遺址文保工作從基本依靠政府推進到社會參與、多方支持的嶄新階段做出了積極貢獻。此事鮮為人知。而這樣不計名利的好事,先生做了很多。先生病逝後,我悲痛難抑,泣成《悲來舊事不成篇》、《從此託體同山阿》發表悼念,一周年和二周年時又寫文懷念,之所以能被多方轉載,概因觸及國人對先生的深情同感!
三年來,我繼續尋找著先生作品,冥冥中已將此作為一種對先生關照的報恩行動。蒼天不負,漸漸收穫一百多本。從中大體可以看出先生創作的幾個階段:
比如我藏有1975年4月12日的《西安日報》,陳忠實在當天「延風」副刊發表了散文《鐵鎖——農村生活速寫》。1958年,16歲的陳忠實在《西安日報》發表的小詩《鋼、糧頌》,則是他見諸鉛字的首篇。另外1965年3月8日發表在「紅雨」副刊上的散文《夜過流沙溝》,被他認定為文學處女作。這些已泛黃的字裡行間跳躍著的,是一顆灞橋鄉間少年的文學初心。
陳忠實在而立之年,正式成為國家幹部。1973年11月,他在《陝西文藝》頭條發表短篇小說《接班以後》;1974年9月的《陝西文藝》頭條刊登了他的《高家兄弟》;1975年7月的《陝西文藝》登載了他的《公社書記》。三年中他以任職家鄉公社為素材創作的三個短篇小說,使年輕的自己聲名鵲起。
1976年,陳忠實在北京參加《人民文學》創作班,在第3期《人民文學》上發表短篇小說《無畏》。為藏先生此作,我將全年合訂本一舉買下。這次學習打開了他的文學視野。1978年,36歲的陳忠實申請調到西安市郊區文化館工作。1979年,加入中國作協。同年第七期《人民文學》,刊登了他的短篇小說《信任》(首發於當年6月3日《陝西日報》),此作一炮打響,獲得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我分別找齊了刊登此作及獲獎信息的《人民文學》,在我購回的《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選獲獎作品集》中,還附有一張獲獎作者合影,其中不見陳忠實,不知他何故未參加。
《信任》獲獎讓陳忠實引起全國文壇的關注。同時期他還在《北京文藝》發表了《徐家園三老漢》、在《甘肅文藝》發表了《立身篇》、在江蘇《雨花》發表了《土地——母親》等短篇小說。這些作品標誌著,自1980年起擔任灞橋區文化局副局長兼文化館副館長的陳忠實,開始有了全國性的影響。在我淘到的《五月的楊家嶺》一書中,真實記錄了陳忠實1982年5月8日至15日,在延安參加陝西省文藝界學習毛澤東文藝思想討論會的情景。他的體會文章《和生活的創造者一起前進》充滿了創作的激情。1982年第9期《小說月報》封二,一張「陳忠實在西安灞橋」的照片上,穩站於家鄉大地的他意氣風發,矚目遠方。
1982年底,陳忠實調入陝西省作協從事專業創作。此後七八年間,他創作發表了短篇小說《珍珠》(首發於1983年第1期《長安》)、中篇小說《梆子老太》(首發於1984年第2期《文學家》)、中篇小說《十八歲的哥哥》(首發於1985年第1期《長城》)、中篇小說《藍袍先生》(首發於1986年第2期《文學家》)、中篇小說《四妹子》(1988年第2期《中篇小說選刊》)等一大批作品,結集出版了《鄉村》、《初夏》、《到老白楊樹背後去》等書。1986年8月出版的《文學家》雜誌,隆重推出了「陝西中青年作家研究陳忠實專輯」。照片中的陳忠實一臉微笑,正是壯歲旌旗氣象。
1987年,陳忠實榮幸地被選為黨代表,於10月赴京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8年春天,陳忠實灞橋西蔣村老家的新房建成了,他特意闢出一間十多平方米的書房,自4月1日起,開始創作《白鹿原》。至1992年1月29日,完成這部死後墊枕的巨著。據說該書一部分是他隱居禮泉縣所寫。1992年第六期和1993年第一期《當代》首發了這部長篇,一時轟動海內。這兩期《當代》現已十分稀見,彌足珍貴。或許是陳老在天之靈眷顧,我有幸均收入囊中供於架上。
《白鹿原》連環畫首發於2011年《連環畫報》,陳老作品中被改編為連環畫的還有《接班以後》、《高家兄弟》和《信任》等,《信任》還有兩個版本,分別見於1980年第2期《連環圖畫》和第12期《連環畫報》,均反響良好。
1993年6月,《白鹿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書,首印14850冊,很快售空,幾個月內多次加印,扛起「陝軍東徵」獵獵大旗。同在當月,陳忠實當選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1997年《白鹿原》(修訂本)榮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2001年陳忠實當選中國作協副主席。聲譽一浪高過一浪,人生從此迎來大輝煌。他再也不用去兌現給老妻發下的「如果這次《白鹿原》弄不成,我就去養雞」的誓言了。
二十多年來,《白鹿原》版本一直為藏家珍愛,封面有老頭像的那一版一印且有陳老籤名蓋章者更是價格不菲。
《白鹿原》電影和電視劇均實現收視長虹。舞臺劇所到之處場場爆滿,巧的是,陝西人藝版話劇《白鹿原》中,由我的表哥韓大衛飾演了鹿三,頗受歡迎。我們堅信,隨著時間推移,根據《白鹿原》改編的各種文藝形式、引發的多樣文學話題,一直會弦歌不絕,經典必將永流傳。
陳忠實,這個剛強的關中漢子,這個大寫的人,也必會永遠活在代代讀者心中。
永遠的陳忠實 永遠的白鹿原
王心劍(作家、文藝評論家、《陳忠實傳》作者)
就這個題目,我想講三點內容。這三點是我在陳忠實老師身邊體會最深,也是最難以忘懷和值得永久回味的。
一、永遠的大愛
通常一個偉大的作家,都有一個偉大的情懷。
陳忠實就是擁有這種情懷的人,他把這種情懷常常外化為一種大愛,感染和感動著周圍的每一個人。凡是跟他交往過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對人的一腔真誠,感受到他傳統關中人的淳樸厚道,以及對後生晚輩的一片愛心。陝西楊陵有個殘疾人作家賀緒林,《關中匪事》的作者,我在西農工作時跟我很熟悉。我有一年回楊陵看望他,他說他身邊沒人照顧,很想找個女人成個家。我回來告訴了陳老師,陳老師立即說,發動大家給緒林介紹對象。賀緒林後來成了家,陳老師在一次開會遇到他們兩口子,專門上前給賀緒林他妻子敬了一杯酒,叮囑說「你把咱緒林照顧好」。許多作家在回憶文章裡都提到過陳老師慷慨贈字題詞等往事,對於陝西的文學青年來說,他堪稱是繼柳青之後的又一位文學教父,一代宗師,做人楷模。
陳老師的大愛絕不僅僅表現在文學領域。他的這種情懷還表現在他有極強的社會責任心。他在自己的生命軌跡中,除了文學這個神聖使命之外,還從事過許多社會職業,譬如曾經當過民請教師,帶出了毛西鄉最好的學生班級;當過基層幹部,在白鹿原半坡上許多村莊駐過隊,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在幾乎所有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他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家鄉的人民,熱愛這一塊土地。
二、永遠的人格精神
在陳忠實老師身上,秉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優良品質,散發著民族精神的浩然正氣。
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勤儉質樸,不事奢華,在校園生活的十四年裡,以其平易近人的處世風格,和藹可親的待人姿態,忠厚誠懇的長者風度,贏得了大家的普遍愛戴和尊敬。和他在一起長期共事,你會發覺他身上許多優秀品質與閃光點,會不斷激發你的人生感悟,並潛移默化影響到你生命質量的升華。
從陳老師的身上可以看出,人的魅力多產生於位高而謙和,才盛而敬事,脫俗而恤民。
從陳老師身上可以看出,人的尊貴在於氣質和貢獻,而不在於奢華的生活與徒有其表的裝束。
從陳老師身上可以看出,人的境界之高,常見於達則顯現浩然正氣,獨則蓄養清廉之風。
司馬遷在稱讚孔子的時候說:「《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在我眼裡,陳忠實老師亦如是。
三、永遠的文學業績
陳忠實老師一生的文學貢獻,有煌煌十卷本作品全集,長篇小說《白鹿原》更是中國文學的一座高峰。
《白鹿原》的問世,別人看到的是洛陽紙貴的轟動效應,看到的是渭河平原半個世紀以來的一部雄奇史詩,看到的是他登上中國文學最高殿堂的榮譽。而他們沒有看到的是,作家潛藏在自己心靈深處對家鄉人物的深厚感情。他寫出了白鹿原家鄉最好的先生,最後一代最典型的地主,最後一代最忠厚最令人唏噓的長工,就連筆下被蹂躪的田小娥,作家在寫完她的死後也是眼前一黑,以至於哽咽無語。作家把他對這塊土地深厚的感情,化作大愛融化於每一個人物,甚至到每一段文字。
《白鹿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長篇小說中極其難得的經典,獲得茅盾文學獎,走進中國現代文學的最高殿堂,這只是它的起點,它還有更為廣闊的天際線供後人去發現和挖掘認知。
再看《白鹿原》
仵埂(西安音樂學院教授、著名文藝評論家)
陳忠實離我們遠去已三年了。在這個值得懷念的日子裡,我們再次將目光聚焦於偉大的作品《白鹿原》。在時光的殘酷篩選中,其光芒愈加耀眼鮮亮。我曾在一篇文章裡表達過自己的強烈感懷:我把《白鹿原》的問世,看作一件大事!這是因為,在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發展格局裡,它所擁有的無法替代的裡程碑式的價值和意義,它所揭示與所開創的道路,它追尋的對時代命題的回答及對未來的指向,它所關涉的我們所無法迴避的文化存在。這就是《白鹿原》的意義所在!
在我看來,它展現了廣闊而厚重的社會歷史,它重構再現20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形態的能力,它審視人的文化存在的巨大穿透力量。讀者通過諸如白嘉軒、朱先生、鹿三這些人物,感受到了一個偉大傳統的存在,感受了鄉村社會曾有的面貌和形態。他將「仁義」這一傳統社會的核心理念,高高地懸掛在小說的天空上,昭示著人之所以為人的天理。它也成為另一種人生的映照,如鹿子霖、田小娥和黑娃。這些人物所代表的生命原欲,構成了對衝性力量。黑娃到最後逆轉,成為朱先生最後一個學生,成為「學做好人」的典範。所有這些,昭示著這部大作的傑出屬性。因了它的傑出,使我們忍不住回過頭來,對這部傑作的創造者生出由衷的敬意,並且對作家的創作經歷及《白鹿原》的孕育過程充滿神秘色彩的好奇。
這是一部由我們身邊熟悉的藹然長者創造的藝術品,他曾經是那樣親切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仿若兄長,仁厚而方正。他的為人處世,點點滴滴,都滲透進我們的感知裡,成為我們源源不斷追憶的資源和默習的楷模。
我們的主編陳忠實
張豔茜(陝西省社科院文學所所長)
1993年,陳忠實出任陝西省作協主席後,也同時兼任《延河》雜誌的主編。那時,我是《延河》小說組組長。1993年省作協換屆會的理事會上,陳忠實突然點我的名,我一時驚住,不知所措地站起身來,卻原來是陳老師要將我介紹給理事會的作家們,為的是讓我儘快與作家們熟悉,以便日後組稿方便。
1995年8月,剛剛32歲的我,在陳忠實的力主下,被任命為《延河》副主編。任命公布後,陳忠實對許多關注此事的人介紹我說:在先後進入這個老宅深院的年輕人裡,張豔茜是唯一一個女性,不僅年輕,而且靚麗,性格又很開朗,響亮的笑聲給這個老屋舊院平添了鮮活的生氣,浮動著勃勃生機,與當時正在潮湧著的文藝復興的氛圍相呼應。因為張豔茜工作的認真和對《延河》的熱愛,她肯定勝任這個職務。
陳忠實老師兼任《延河》主編的那些年,並不參與日常的編輯工作,偶爾,有作者將文稿郵寄到他的名下,他轉來時,一定會叮嚀,要以作品質量為準則。彼時,文學逐漸邊緣化,財政撥款每年只有10萬元,可謂舉步維艱。每當遇到財政困難,陳老師便擔當起主編的職責,想方設法解決《延河》經費不足的困難。他不放過任何崇拜他並要與他相識的企業家,希望得到對方的援手,支持《延河》雜誌。自然是熱臉、冷臉他都遭遇過。他常感嘆,從別人口袋裡要錢真是為難,但是不要,《延河》就無法生存。正因為有陳忠實做主編,我們背靠大樹,才度過一個又一個艱難的日子。
陳忠實離開後陝西文學這三年
一、陳忠實之後的紅柯,也倒在追日的途中
陳老離開後,《白鹿原》的熱度不減,電視劇裡張嘉譯演的白嘉軒讓油潑麵又火了一把。而話劇《白鹿原》三年來的演出場次已經超過200場,成為中國話劇的又一個經典。作品不朽是一個作家最大的心願。從這個角度,陳老無憾。而56歲紅柯的突然離去,卻是在他正要、或者說最有希望走上自己創作生涯的巔峰之時。
對於紅柯,陳忠實是很欣賞的,在沒有見過紅柯之前,他就在和朋友徐劍銘的一次聊天中說:「文學這玩意兒是個體經營,各幹各的,誰能把誰蓋住?寶雞有個人,在北京的大刊物上連發了幾個中篇,勢頭猛得很,到這會兒我還沒見過這人哩……我誰也不想蓋,想蓋也蓋不住。」他說的這個人就是紅柯。
在陳忠實的追悼會上,紅柯高舉著1992年第六期的《當代》雜誌,執著地展示著。《白鹿原》上半部就最先發表在這一期雜誌上。紅柯用這種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敬意。在我看來,他的這一舉動,無意中也讓自己有了傳承的意味。紅柯確實具有了傳承的資格,文壇苦耕多年後,他的價值在專業領域早已被認可,正處於走向被更多人熟悉和認知的過程中,他需要的恐怕是一次突破、一次加冕。可惜的是,他倒在追日的途中。
一轉眼間,紅柯也已離開一周年了,今年3月23日,陝西作協與中國現代文學館在北京舉行了「紮根生活,用生命寫作——紅柯作品研討會」,這是對紅柯的追思,但遺憾也是長久的,他的離去讓中生代陝西作家失去了一員驍將。
二、陝西文學過去三年最大的收穫,是陳彥
陳忠實去世後,很多人是通過《陳忠實生命的最後三天》這篇文章,了解到他最後的時光,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時任陝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的陳彥。這篇文章讓他的散文寫作進入了大眾視野。更令人意想不到的,還是陳彥,正處於自己文學創作的爆發期。
陳彥是以劇作家身份為人所熟知的,他的《西京故事》三部曲已成為秦腔現代戲的經典,但在離開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後,他便暫時放下了戲劇創作,開始了文學創作。如果說小說《西京故事》還算是熱身的話,那麼《裝臺》在中國小說學會公布的2015年小說排行榜上位列榜首,則證明了他在小說創作上的能力。
2018年1月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有兩本陝西作家的新書備受關注,一本是紅柯的《太陽深處的火焰》,一本就是陳彥的又一本新書《主角》。80萬字的《主角》驚豔文壇證明了陳彥在文學創作上的爆發力與持久力。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主角》在中國好書的評選中,居文學藝術類榜首。對於這部小說的頒獎詞是:「這部長篇小說以改革開放為背景,以秦腔皇后一生的曲折經歷為主線,敘述了幾代秦腔人的歷史沉浮,講述了中國文化的時代記憶。作家對生活敏銳的觀察,敘事的老到,成就了這部富含藝術營養的小說,展示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巨大魅力。」
陝西現實主義文學後繼有人,陳彥是陝西文學過去三年最大的收穫。
所以,不要再說陝西文學大樹底下不長苗,無論是紅柯,還是陳彥,都在自己生活的經驗和積累中找到了文學風格的突破之路。
三、弋舟加入陝西作協,延續陝西文學影響力
如果說陳彥的崛起算是陝西文壇「內部挖潛」,那麼弋舟的加入,則是陝西作協一次非常成功的「人才引進」。陝西作協這次操作,在引進時機上的把握可以說恰到好處。
在魯迅文學獎評獎公布之前,省作協確定了弋舟加盟文學陝軍。就在弋舟加入陝西作協後,他獲得了最新一屆的魯迅文學獎。眼光準、行動快,陝西作協由此多了一位70後的實力作家,這個年齡段的男作家也是目前陝西文壇最缺少的文學力量。
作為陝西作家,目前陳彥已調往北京工作,而他的作品與影視結合的密切程度在陝西作家中有後來居上的趨勢。電視劇《西京故事》在今年初已經播出。更令人期待的,是張嘉譯、閆妮主演的《裝臺》。劇還沒拍完,張嘉譯在西安片場的拍攝花絮已火遍抖音。
進入到2019年。2月,《十月》節選了周瑄璞的長篇小說《日近長安遠》;3月,楊則緯的轉型之作《首爾郵箱》沉潛兩年後亮相;4月,吳文莉長篇小說《黃金城》節選在《當代》刊登。陝西文壇的女將們同樣進入創作成果的井噴期。從年齡結構上,三位女作家兩位70後,一位80後,她們的創作也都保持兩年左右一部的穩定產量。前後腳推出的節奏,多少讓人與當年陝軍東徵的緣起發生聯想。
四、賈平凹作品更好地走向世界,對於陝西文學意義重大
2018年4月,賈平凹推出了他的第16部長篇小說《山本》,依然是兩年一部的創作節奏,作品質量穩定,並勇於突破自身。正如賈老師自己所說的,他仍保持著精靈警覺之心,「不能重複自己,也不能重複別人。」
這次小說發布會上的嘉賓中,有一位洋面孔,還是值得關注,他就是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翻譯家羅鵬。
作為餘華小說《兄弟》英文版的翻譯者,他出現在賈的小說首發現場,可以代表了平凹老師對於自己作品走向世界的重視。2018年,《秦腔》推出了俄文版;《老生》通過人民文學出版社與黎巴嫩雪松出版社的版權輸出協議,在整個阿拉伯地區發行;義大利漢學家樂洋和卡特琳娜合作翻譯的義大利語版《帶燈》於7月獲得了義大利克拉裡絲·阿皮亞尼翻譯大獎;同樣是《帶燈》,10月以破紀錄的版稅輸出了法語版;2019年,《賈平凹散文選》首次被翻譯成土耳其語。
以上只是已經或者正在翻譯作品的一部分,賈平凹作品的國際化推廣是一個系統工程,如何讓他的作品更好地走向世界,對於陝西文學同樣意義重大。
…………
再來說個題外話。
電視劇《白鹿原》播出後,西安光中影視董事長趙安寫下《白鹿原之夢》,他在文中感慨,一部劇熬了十七年。
電視劇《白鹿原》的立項、改編和拍攝對於趙安是一次漫長的拉力賽。按理說,經歷了這一遭,誰都會在選題時留意了。可是有意思的是,如今趙安又開始了一次新的挑戰,他將《廢都》的影視改編權拿了下來。只是這次,不知道趙安面對的,是否又是一次十七年的徵程呢?
話劇《白鹿原》西安再上演
日前,陝西人民藝術劇院有限公司在陝西大劇院舉行「紀念陳忠實先生逝世3周年」話劇《白鹿原》演出活動。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對陳忠實先生的追思與懷念。
1988年,陳忠實開始歷時4年創作小說《白鹿原》。1997年,小說《白鹿原》獲得中國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多年來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電視劇、話劇、舞劇、秦腔等多種藝術形式,收穫了大量忠實讀者。
2015年12月,陝西人藝版話劇《白鹿原》於西安人民劇院首演,當時正在病榻中的陳忠實在演出中場休息時打來電話,細心詢問演出情況和觀眾反響。首演結束後,陳忠實先生滿意地向陝西人藝院長、《白鹿原》製作人李宣說道:「我要感謝你們,是你們把《白鹿原》演活了。」三年後,當話劇《白鹿原》再次演出時,一支支素淨高雅的康乃馨插滿了花籃,一位位前來觀看演出的觀眾神情肅穆,一聲聲高亢的老腔迴響在演出大廳……眾多陳老的忠實讀者自發前來,再看一次《白鹿原》,懷念陳老。
據悉,陝西人藝這幾年將話劇《白鹿原》不斷打磨提升,完成演出217場,經過38個城市、43座劇場,受眾達275512人次,行程約80000公裡,相關網絡搜索量達176000次。 華商報記者 趙蔚林 攝影 陳團結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編輯: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