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昆士蘭的凱恩斯水族館和許多公眾設施一樣,因為疫情從3月中就關閉了,直到現在還沒恢復開館。水族館的工作人員倒沒有抱怨沒遊客影響收入,他們擔心的是另一件事:過去人來人往的水族館如今門可羅雀,水族館裡的魚沒有遊客逗著玩,居然抑鬱了!
01你在看魚,魚也在看你
根據水族館工作人員的說法,自從閉館以來,魚兒們就變得食欲不振,行動緩慢。有的魚選擇躲在水族館陰暗的角落裡不出來,也不知道是在睡覺還是在發呆。其中一條昆士蘭石斑魚的狀態最糟糕,它在水箱裡同一個地方足足停了三周都沒動彈……
平時水族館正常開放的時候,每天都有大量遊客前來,他們不但吵鬧,還喜歡敲魚缸和魚互動,過去我們都覺得這樣的行為很不好,似乎會打擾魚類的生活和休息,然而從凱恩斯水族館的反饋來看,魚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討厭吵鬧,反而更討厭安靜的氣氛。
為了緩解館內的抑鬱氣氛,水族館叫來潛水員,進入水箱陪魚兒們玩耍,讓它們能夠在沒有遊客的這段時間裡,不至於把自己悶死。
其實這不是第一次有人提出魚會有抑鬱症的看法了,早在2016年,就有一家三文魚養殖場的人發現,他家飼養的三文魚集體抑鬱了,它們仿佛放棄生命一般漂浮在水面上,一點活力都沒有。
那麼,魚真的會抑鬱嗎?
02魚也會抑鬱?
有一句俗話說「魚只有7秒鐘的記憶」,這當然是謬傳,而且對魚的誤解可謂是很深了。
魚的大腦確實不能與人相比,但想想它們生活的環境,尤其是生活在海裡的魚,它們一生要遊歷很多地方,要和自己的同伴一起生活、交流,躲避天敵等等,如果它們一點智商都沒有,怎麼在茫茫大海裡找到正確的路線,怎麼在海中有規律的生活,又怎麼和同類愉快相處呢?
魚對圖形和色彩的記憶力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糟糕,美國一個研究所早就用河豚做過實驗,用食物來訓練河豚識別畫了不同顏色、形狀圖案的玩具,結果經過幾次測試後,河豚就能準確從科學家手中選中正確的玩具,從而獲得食物。同時這條受訓的河豚相當熱愛這個遊戲,一旦學會了怎麼玩,它每次都很主動配合訓練。
而大一點的魚就更喜歡和人類互動了。凱恩斯水族館的工作人員表示,館裡的豹鯊每次看到潛水員都很開心,喜歡在他們身邊蹭來蹭去,還喜歡擁抱和摸頭。
曾經有潛水員在海裡遇過大魚向他求助的情況,當時有一條巨大的蝠鱝被魚線纏住了,痛苦萬分。它發現潛水員以後,馬上向他遊過去,在他面前放慢速度,來回遊動,希望潛水員能發現並幫助它。
以上種種行為都表示,魚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遲鈍,它們有情緒,有思想,也喜歡玩。既然有情緒,它們當然也會抑鬱。
03魚的抑鬱症好治嗎?
魚雖然有情緒,但肯定不像人類那麼複雜,這也意味著它們的抑鬱沒有那麼難治。通常只要多給它們一些新鮮的刺激,它們就會恢復活力。
養魚的人都懂,想要養好一缸魚,除了要有一個較大的魚缸,要注意溫度、光照和水質、魚群的密度之外,還要在魚缸裡放一些裝飾物。石頭、水草之類的東西除了能夠模擬水中的原生態環境,也能夠製造複雜的地形,讓魚感到魚缸的環境裡很有趣,可以探索。
有專門為魚類打造的小玩具,比如一些可以鑽來鑽去的環,可以投籃的小籃球場之類。更有很多大神喜歡DIY,自己設計一些有趣的裝飾來豐富魚缸內部的環境。
有科學家研究發現魚的神經化學和人類類似,人類的一些抗抑鬱藥對魚似乎有作用。也許能夠用魚來做抑鬱藥的第一階段動物實驗。
有人嘗試給魚缸裡不怎麼活躍的魚投放少量抗抑鬱藥物,結果發現魚的表現變得活躍了,它不再持續待在魚缸底部,而是快樂地遊到了魚缸中上部的位置,並且更加積極地遊來遊去。
看來自然中還存在著很多我們難以想像的神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