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行李箱很私密,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毫無顧忌地敞開,讓陌生人一窺究竟。在策劃《回家的行李箱》時,編輯記者們也預想了各種各樣的情況和困難。但意外的是,在採訪中,我們被很多熱情的人所感動。漫漫旅途茫茫人海,這些與晚報有緣之人,用行李箱帶領我們走進他們的團圓故事。
地點:北京南站
物品:六隻竹筐
北京南站二層候車大廳,王萬水的行李怕是春運大軍裡最大的「意外」了。在候車大廳一水兒的拉杆箱行李中,王萬水一人一背包一提兜,腳下還擺了6隻竹筐,其中有5個都是空的。與手提肩扛往老家搬年貨的旅客相比,王萬水的行李顯得有些「單薄」。
「別看這好幾個空筐,來的時候可都裝得滿滿的!」王萬水打算坐下午三點半的高鐵回老家,此時,距離發車還有一個多小時,他摘下背包,開始跟記者細數起十幾天前來京時所帶的年貨。這份沉甸甸的年貨清單裡有雞蛋,有蔬菜,有雞、鴨、魚、黑豬肉,全都是自家產的,還有一大罐熬好的辣肉醬,外加幾包藕丸子,一共有150多斤!
從安徽蕪湖老家乘高鐵一路運送到北京來,王萬水最大的動力是為了看看在北京工作二十多年的兒子和女兒。「既然他們沒法回家過年,我就給他們捎些東西來,老伴兒在家走不開,所以年前我還得回去。」
王萬水今年72歲,早年以種地為生,隨著國家土地政策的變化,身為農民的他順應時代發展,把土地租賃出去轉而發展養殖業,小院裡散養著溜達雞,豬場裡圍著幾隻黑豬,池塘裡養著鯽魚、鰱魚和草魚,留下的幾畝菜地裡種著各式各樣的蔬菜,還有節節高的芝麻秧。
「那罐辣肉醬裡就放了這種芝麻。」一個站在一旁不怎麼愛說話的男子突然插了一句話。原來,他就是王萬水的兒子,專門來送站的。話匣子就從那罐辣肉醬展開了。辣肉醬的原材料都是自己家的,辣椒、豬肉、蝦仁、芝麻配上純天然的菜籽油熬製而成,這是小王有記憶以來從未變過的滋味,他由此聯想到家鄉濃濃的年味,以及一開春滿山遍野的油菜花,回憶裡儘是濃濃的鄉愁。
「在我們老家,年夜飯家家戶戶都要準備二三十樣,我們不回去,爸媽也得做上十幾樣,從準備食材到烹飪,至少要花一周時間。」小王說。老家過年往往是熱鬧的,除了親戚互相走動,王萬水通常會請鄰居們來家裡吃飯。「中國人過年不就是這樣,多個人多雙筷子而已,熱熱鬧鬧才是年!」王萬水說。
老人背來的年貨塞滿了兒子家兩個冰櫃,回程的行李裡裝滿了兒女準備的新衣服、洗護用品、開水壺和給親朋好友帶的一些小禮物,他帶著「累累碩果」而來,滿載著放心而歸,春運大幕才剛剛拉開,可在老人心裡,他和老伴兒的春節已經過完了。
地點:地鐵2號線
物品:一幅畫作
這幾天,只要和火車站有交集的地鐵線路上,都能看到大包小裹。大大小小的行李箱人拉手扶,甚至舉步維艱了,人們臉上卻洋溢著笑容。歸心似箭,過年了,回家了!
「你放心吧,我一會兒就到火車站啦!」中午兩點多,48歲的朱有紅坐上了地鐵2號線準備前往北京站。運氣不錯,地鐵上人雖多,不久便有了空座。朱大姐坐下喘口氣,攏了攏身邊的行李箱、包裹,這才騰出一隻手,給家人發起了微信語音。在她的另一隻手裡,緊緊攥著一個布兜,袋口露出紅紙盒的一個邊兒——稻香村的糕點。除了這個,兜裡還有一幅畫。
外鄉人回家,總要買些北京特產,稻香村糕點算一項。可對朱大姐來說,布兜子裡的東西不只是吃食,而是北京的熱情與祝福,「這都是客戶送的,我也不會說啥高大上的,心裡暖乎乎的。」
「客戶」從何說起?趁著未到站,朱大姐回憶起了這幾年在北京的生活。朱大姐老家在山西,在北京做家政服務工作3年了,近兩年一直照顧一位89歲的老人,「大媽待我可好了,像親閨女一樣。」
兩年來,朱大姐一直住在老人家裡,每年春節和「十一」才回家看看。她說,大媽身體挺好,只是得過腦梗,現在記憶力下降很快,過去的老鄰居、老同事記得清楚,但近來的事卻記不住。朱大姐陪在老人身邊,就像老人的「記憶卡」一樣,什麼時候該吃降壓藥了、近幾天有什麼安排,她都記得清清楚楚。
朱大姐離京的這天早上,老人的家人特意去稻香村排隊,給她買來糕點。那幅畫是老人的兒媳與一位畫家熟識,特意為朱大姐所作。「一般得到這樣的作品,肯定都是送親朋好友的,送給我這樣一個家政工,可見沒拿我當外人。」
很多北京人的生活離不開家政服務。朱大姐說,在她們這一行,很多人喜歡當月嫂,畢竟收入高。說到收入,記者問她為何更願意照顧老人?她坦言,自己從業時間短,經驗還不足,另外,這兩年她也體會到,老人其實更需要照顧。
出了地鐵,和朱大姐作別,見她右手提箱,右肩挎包,幾乎所有負重都在右邊,左手小心翼翼地提著點心匣子和畫軸。朱大姐說,她要把來自北京的祝福,穩穩噹噹地捎回去。
地點:北京西站北廣場
物品:一盒糕點
上午10時,北京西站北廣場上,如潮的歸鄉人群中,一名穿著藍色羽絨服的女孩站在一個角落裡安靜地等待著,她身旁放著兩個行李箱,上面還有一盒京味糕點。不一會兒,一個戴著眼鏡的男孩跑過來,他提著一個裝著泡麵和飲料的塑膠袋,手上還端了一杯冒著熱氣的熱飲。「這是咱們在火車上吃的,這是你愛喝的檸檬紅茶,快喝幾口暖和一下。」男孩貼心地說。
記者詢問得知,男孩和女孩是一對情侶,兩人都是北京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研一的學生,女孩叫段文淵,男孩叫孫子健。學校放假第一天,他們準備搭乘K1115次列車回家過年。只不過兩個人下車的站點不同,段文淵要在河北石家莊下車,而孫子健還要再坐8個多小時才能到達老家陝西榆林。「他爸媽本來讓他坐飛機回家的,他偏要和我一起坐火車回去。」女孩佯裝嫌棄,好看的眼睛卻笑成了一對月牙兒。「這不是為了能和你多待一會兒,路上還能解解悶兒。」
段文淵和孫子健的性格都很活潑外向,他們一起學習,有著共同的奮鬥目標。段文淵說,男友是一個很細心的人,他們每天都會在實驗室裡學習、寫論文。每天男友都會比她早到一點,幫她把桌子上的水杯接滿水,讓她一來就能喝上熱水,「我雖然平時不說,但一直覺得很溫暖很感動。」
「這次回家我沒有特意給爸媽準備什麼,這盒糕點還是子健給我爸媽買的。」段文淵說。孫子健靦腆地撓了撓頭:「這學期我父母來北京時專門見了我的女朋友,這次放假我原本想和她一起回家拜訪她的父母,可我父母一直催我回家過年,所以就買了一份禮物讓她先帶回家。」孫子健看著段文淵說:「等過完年,我就帶著禮物去你家,再接你一起回學校。」
檢票的時間快要到了,兩人準備進站了。男孩推著兩個行李箱,女孩一手端著熱飲,一手挽著男孩的胳膊,一起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地點:地鐵7號線
物品:小豬佩奇
一部《啥是佩奇》刷爆朋友圈,沒想到,真的有人在行李中帶了小豬佩奇。昨天,在開往北京西站的7號線地鐵上,擁擠的地鐵車廂內,張曼只拎著兩個簡易的紙質手提袋,一個袋子裡裝的是滿滿的零食,另一個袋子裡裝著一隻小豬佩奇的玩偶。
張曼說,她要去北京西站乘坐開往邢臺東的高鐵,只要2個小時就能到家。「很快就能見到女兒了,我可想她了。這個小豬佩奇是她最愛看的動畫片,她想要一個娃娃好久了,每天打電話都問我,『媽媽,我的小豬佩奇呢?』」張曼的女兒今年4歲,在河北邢臺老家由爺爺奶奶帶著。從女兒2歲大起,張曼就和丈夫離開老家來京打拼。
出門在外,張曼最思念的就是女兒。為解思念之情,她每一兩個月就會回家一次。「以前從北京到邢臺得坐四五個小時的火車,現在坐高鐵只要2個小時,回家變得很容易。」張曼說,以前過年回家,真的可以用「人在囧途」來形容,買票要提前好幾天去火車站連夜排大隊,火車上也是擁擠混亂,過道上都擠滿了人和行李,想要去衛生間都很難。如今,通過手機APP就能買到火車票,到了火車站,從進站人臉識別、站內機器人導航,到刷身份證和二維碼乘高鐵,一切都很便捷。
這次回家,張曼輕裝簡行,行李裡全是給女兒買的零食和玩偶,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樣要大包小包給親戚朋友捎北京特產,給父母和兄弟姐妹帶款式新穎的衣服了,因為這些在家門口的商場或是網上都能買得到。
如今,那些踏上歸途的人們,思鄉的心情沒變,旅途的終點沒變,但從購票一直到踏入家門,很多細節的變化已是雲泥。滿載著鄉愁的列車已從混沌嘈雜的綠皮火車,變成了舒適快捷的高鐵;隨身的行李從「鍋碗瓢盆」的搬家式返鄉,轉變為一個行李箱輕鬆搞定;昔日的單一化窗口售票被網際網路12306、手機APP、自動售票機等多種渠道取代,出行腳步從沉重、急迫變得輕盈、從容。
來源:北京晚報
策劃:劉琳
圖文:褚英碩 曲經緯 景一鳴
流程編輯: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