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蔡康永吃了一頓飯卻銘記了半生:人要生活,更要讓別人活

2020-09-05 蘇柚情感客棧

蔡康永是國內著名作家主持人,他說的很多話都被奉為經典,比如:

「1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而且他的情商很高,李誕曾說自己被蔡康永的情商所折服。

無論是《康熙來了》還是《奇葩說》都能看到他精彩的表現。

甚至在頒獎臺上,面對記者的故意刁難,他都能逢兇化吉。

有人說,蔡康永說話好像是無形中給了你一把梯子,聽上去每次都是讓人那麼舒服。

就在大家對他紛紛豎起大拇指時,他給大家講了自己小時候的一個故事,至今,他內心都非常感激這個女主人公。

有一次,他陪媽媽去別人家打麻將,天色晚了,於是母子倆被女主人公留下來用餐。

蔡康永吃著一道菜特別好吃,就問是什麼。

其實,那是魚翅,但女主人公說:是粉絲,喜歡吃就多吃些,說著又給蔡康永盛了一碗。

許多年過去了,蔡康永知道了女主人公的善解人意,所以他的內心一直很感激這位女主人。

有時候看破不說破是一種成熟,更是一種修養。

正是女主人公的這種修養,小心翼翼地維護了一個男孩的自尊和體面。

成年後的蔡康永特別能夠感同身受,他深知語言的力量,然後把它運用的恰到好處。

叔本華曾說過人要生活,也要讓別人生活。

凡事不要做得太絕,給別人一條生路,也是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就像孔子借傘的故事那樣,本來孔子是可以向子夏借傘的,但是因為甚至子夏為人吝嗇,所以堅持不去借傘。

面對弟子子路的疑問,孔子是這樣解釋的:子夏內心心疼傘,不想借給我們,如果我們非要去借傘,他只會很不情願,所以還是不去的好。

我小時候家裡很窮,那年我上高中,我的舍友從家裡拿來一箱牛奶。說實話,我從來沒有喝過,甚至不知道怎么喝。

那個舍友和我關係特別好,她非要給我一盒,我看了一眼牛奶,感覺那是特別貴重的東西,堅持不要。

舍友看出了我的窘迫,她慢慢坐下,將吸管插進來牛奶盒的小孔裡,溫柔地放到我的手裡。我沒有拒絕,那是我喝過的最香甜的牛奶。

因為當時大家還沒有手機,後來我和這位舍友失去了聯繫,但是內心深處這份深情的記憶一直都在!

所以,看破不說破不僅是給別人留的一份體面,更多時候也彰顯了自己的素養。

相關焦點

  • 蔡康永:從不相信「優雅老去」,但要興高採烈活到最後一秒
    就這樣活在一個無限循環的泥沼裡,你問他為什麼要這樣活,他答不出來。」 正如新書的副標題是「為你自己活一次」,蔡康永希望每個人都能明白地「為自己而活」,這便是他心目中的「高情商」了。 在傳統定義裡,人們習慣於將那些合群、永遠照顧別人情緒的人稱之為「高情商」的人,比如,蔡康永的好友林志玲。但蔡康永覺得,自我閹割到沒有情緒,根本不算是「高情商」。
  • 越南人到中國旅遊,剛吃了一頓飯就吵著要回家,理由讓人哭笑不得
    隨著我國的發展,現如今人民也是過上了不愁吃穿的生活了,而隨著生活不斷變好,人們手上也有點小資產了。不少人開始計劃著去哪裡玩,大部分人會選擇去國外感受一下國外的國家他們的風俗習慣,文化發展。同樣的,不只是我國人民會考慮著出國旅遊,很多國家也會來中國,看看中國的發展,吃吃中國的美食,因為中國的美食在世界可謂是出了名的,很多外國遊客從中國遊客或是外網上了解到了中國的美食是多麼的誘人。但是卻只能看不能吃,這令很多外國人都很鬱悶,於是就想著有一天去中國一定要好好吃一頓。最近就有幾位越南人到了中國旅遊,但是吃完飯後就吵著想要回國。
  • 要學會給別人留口飯吃
    水至清則無魚,沒必要這麼較真,大環境內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規則,我一向做人的底線是:要給別人留一口飯吃。講真公務員工資真的不算高,他們也要養家餬口,也要生活,在工作便利之餘收點紅包也可以理解的。他們要應酬,他們要體面,可能可能從他們自身來說對於自己的工作都有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優越感,現實中真正的體面是需要金錢的支撐的。
  • 58歲關之琳才是頂級"蕭亞軒":「我擋不住別人要為我做事!」
    娛樂圈有一位人盡皆知的女明星,身後男友都可以組成足球隊了,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蕭亞軒,很多人都會羨慕蕭亞軒的愛情故事,但其實還有一位女明星比蕭亞軒還會玩,她就是曾經的十三姨關之琳,前段時間關之琳在社交平臺上面發過一組彩虹照,58歲的年紀,依舊風韻猶存,真的讓人羨慕。
  • 蔡康永 | 我要告訴你們,為自己活一次
    來源 | 一條(yitiaotv)自述 | 蔡康永  編輯
  • 吃了中國排行第一的餐廳主廚做的晚宴—一頓逼格爆棚的飯要這麼吃
    因為邀請方之前特別叮囑了要穿拖地晚禮服,但是我在Showroom借衣服時試了一圈發現作為微胖哈比族人真的Hold不住,於是借的是一件過膝的禮服,不是合格的晚禮服。不過當我看見Olivia穿了這一身之後,我就放心而且嘚瑟起來了。跟別人說:你看我們衣品好的人,都只管好不好看!
  • 58歲蔡康永揭露自己高情商真相:溫柔背後其實是冷漠和疏離
    上流的規矩是:接電話要延續舊式上海貴族的規矩,自稱「蔡公館」;家裡的傭人和保姆最多時有6個;兒時蔡康永的腦袋裡只有各式名品餐單,幾乎沒吃到過真正意義上的家常菜…說話是一門藝術,蔡康永深諳說話之道,所以才能夠在眾多明星中脫穎而出,會說話的人,一開口你就贏了。
  • 女星「吃別人剩飯」原因令人唏噓,其實法國人做的更「變態」
    聽到她說的一句:很多地方的人都吃不飽飯,這樣浪費不好!如此節儉的話,非常感動,所以最終結帳的時候,還給葉璇免單了48元的甜品!而這一點,法國人做的更誇張。想起了我的一個法國朋友。我們在巴黎一家火鍋店吃飯,吃到最後小哥哥把迷你涮鍋的火鍋底料和湯都灌到肚子了。可謂:當時舉措我整個人都懵了。
  • 獨家蔡康永:倒過來活的人生
    陳文茜並不是第一個質疑蔡康永主持《康熙來了》有何意義的人。而且,這個在臺灣知名的「聰明人」,還是當著蔡康永的面毫不忌諱地問:「你為什麼要『蹲下來』去主持康熙?」蔡康永對這個大他4歲、讓他充滿敬意的主持人嚴肅但不露慍色地說:「我不認為,主持《康熙來了》是蹲下來。」「你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
  • 看清一個人的修養,跟他吃頓飯就行了
    這一舉動被行車記錄儀拍下,視頻迅速在網上走紅,被網友狂點讚800萬餘次。 很多人都說:「真是太有教養了,吃完飯也不給別人添麻煩,人帥心更美」。 隨時能為別人著想,一定是個有修養的人,凡事懂得為他人想一步,一定是一個靠譜的人。
  • 蔡康永:冷淡是最高級的情商,你取悅別人的樣子真「醜」
    我們的家叫家,而蔡康永的家叫做「蔡公館」。蔡康永1962年出生在上海,所以會說一點點上海話。爺爺當時經營著上海的自來水公司,父親是蔡天鐸,當時在上海屬於風雲人物,畢業於復旦大學法律系畢業考試因為打麻將錯過了半天考試還考了年級第三名,放到現在也是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 蔡康永:你不是要人懂,你是要別人寵
    蔡康永在《因為這是你的人生》中說:「你不是要別人懂,你是要別人寵。」我深以為然,懂是虛無縹緲,寵是落到實處。01:要別人懂你,是一件很難的事俗話說:「人心隔肚皮」。人心,是最難懂的,因為人心易變。作家盧璐講過她朋友章林夫婦的故事。
  • 易經忠告:人到五十,半生已過,要學會心如止水的生活
    不管民間有多少對於《易經》的流言(學易經的不瘋就傻之類),研究這本《易經》的人從來沒有少過。而其中的內容,不管是卦象還是其他,都是在說:一個人一生的規律,還有要怎麼樣做,才能隨著規律做,獲得成功,保持長久之道。易經忠告:人到五十,半生已過,要學會心如止水的生活。首先,人到五十,我們的身體經不起折騰了。人到五十,我們已經開始老了。
  • 曾一天吃兩頓飯的韓雪,自曝美容理念,她的解釋讓人驚訝!
    韓雪在大家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一女神般的存在,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娛樂圈的一股清流,最近有關於韓雪的新聞層層漸出,大家對於韓雪的標籤多半也是因為韓雪的家庭背景。因為如果一個女生想要在娛樂圈站穩腳步的話,那是很不容易的,想要保持乾乾淨淨更難,然而韓雪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不拍吻戲。
  •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你要的說話乾貨都在這
    一個人說話的語氣、內容、態度都是自己的活名片,你周圍的人會通過你說的話定義你。比如一個家庭主婦,總是喋喋不休,喜歡抱怨,別人就會給她貼一個怨婦的標籤。如蔡康永所言,「貴人不一定能改變人生,外表不一定能決定美麗,但是說話可以。」改善人際關係,從練習說話開始。我們可以通過練習說話洞悉人性,不斷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想法。能夠好好說話的人,情商都不會低。高情商是開啟幸福人生的一把金鑰匙。
  • 對話蔡康永:情商是為了更好地伺候別人?我不要
    對56歲的蔡康永來說,他早已經能熟練地在不同的「面具」之間完成切換,同時還能照顧到身邊幾乎所有人的感受。至少在他走出電梯的那一刻,一副面具就已經準備就緒了。自顧自走出電梯後,蔡康永突然發現了身邊盡力追上他腳步的攝影師。「哦,要拍出電梯的畫面嗎?」還沒等回答,他一回頭走進電梯,然後重新走了出來。
  • 蔡康永:要讓別人喜歡你,就看你是否懂得這些
    大家都不能否認的一個事實就是「我們比較容易喜歡那些對自己客氣,有禮貌,會說話的人」!我們都會張開嘴巴說話,而有時候說出來的話會傷害到別人,從而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要懂得:永遠不和自己的領導「瞎槓」蔡康永說「人際關係,就是人與人之間,摸索彼此能繼續往來的分寸。
  • 【周末情感】吃著吃著飯,桌子就被掀了!我父親……
    父親兄弟姊妹六個,爺爺五十歲時被馬車壓斷了腿,那時小姑才兩歲。日子一直是吃了上頓愁下頓,大伯和大姑都在十三歲參加工作,二姑小學沒畢業便輟學在家帶弟妹,等到大伯大姑結婚後,家裡更窮了,根本沒能力給我父親娶親,正巧親戚中有人說后街胡家獨生閨女要招養老女婿,奶奶就託人去提親。當時爺爺不樂意,說胡家男人還行,可胡家女人是出了名的「滾刀肉」「闖虎頭」,兒子到她家沒好日子過。
  • 高情商的蔡康永自稱是偏激的人,拒絕給別人推薦書籍
    他不僅有說走就走的旅行,更不局限於陳舊的景點打卡式旅遊。有習慣地將閱讀和履行承諾的集合起來。康叔一直都很喜歡去當地有特色的書店發現隱藏的美景。節目中他為大家答疑解惑。對旅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了細心解答,無論是做攻略還是馴服旅伴,蔡康永都頗有心得。旅行當然是可以到某個地方觀賞他最著名的景點,平常他那裡最有特色的風味美食。但是這並不是旅行全部的意義,蔡康永提倡的旅行方式是要融入。
  • 蔡康永:如果一畢業就一直做電影,我會是另一個「蔡康永」
    5月27日,蔡康永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吃吃」的愛》上映。在電影上映前,蔡康永跑了一圈路演,面對關於跨界做導演的觀眾提問,他說,我不是換了身份做導演,我本來就是學電影的,去做主持才是換了身份,現在是回到本行。做了電視那麼多年,我們都快要忘記蔡康永其實是正統電影科班出身。他有一本書叫《LA流浪記》,說的就是他在UCLA讀書第一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