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今天來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歷史上「真實」的孟郊。
為什麼要特意強調真實呢,因為我猜到絕大多數人都像我一樣,對孟郊其人的了解僅限於一首《遊子吟》,「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一首詩被當作孝子的典範傳唱不休,孟郊本人在歷史上的地位和知名度也直線拉升。
其實,這首詩只是孟郊不經意間的真情流露,經過了40多年的苦讀與科舉的生涯,自己終於拿到一個縣令的小官。雖然只是個小官,但至少已經能夠贍養老母親了。母親從小含辛茹苦拉扯自己長大,自己卻遲遲沒有能力回報母親為自己所做的一切。
積壓了幾十年的愧疚與辛酸在此時一下子爆開,才有了這首名揚千古的「孝子詩」。正因為有這樣特殊的背景和條件,所以它的風格與孟郊剩餘的詩歌都絲毫不符。
孟郊的主要風格是什麼樣子呢?
蘇軾的一句評語可以拿過來用:「郊寒島瘦」。郊就是孟郊,而島則是與之齊名,風格相似的賈島。
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首先要明白,寒和瘦都是對詩歌風格的形容,而不是針對個人的具體描述。要是說孟郊一生寒酸,賈島因抑鬱而消瘦,其實也還說得過去,也符合兩人的生平與性格,不過這樣的解讀就未免看輕蘇軾了。
我們誰都不曾見過讓人感覺寒冷或者清瘦的詩歌,然而當我們讀過一定數量的韓愈,孟郊,賈島,李賀的詩歌之後,對於中唐韓孟詩派的整體風格,就會有一種愈見清晰的把握。
孟郊的「寒」,是一種訴諸視覺的解釋。人們的大腦對視覺是最敏感的,說起「寒」,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孟郊作品中的某些畫面,某些意境。或者,在一個偶然的場合讀到孟郊的詩,會驚異的感到,原來用「寒」字來形容孟郊,竟是如此的貼切。
【臨其詩境】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首詩,名字就叫做《苦寒吟》,從名字就可以看出,詩的主題在於吟詠「苦寒」。
關於這首詩,歷史上並沒有什麼很明確的記載,我們也無法從詩歌本身中挖掘出更多關於它的信息,畢竟,苦寒二字就代表了孟郊的一生,孟郊在任何時期的心境,大概都和這首詩暗合。
所以,也就可以將這首詩當作孟郊對自己一生的一個總結,諸如「出門如有礙,誰言天地寬」之類的句子,講述的不過是一個具體場景。而這首詩則塑造出一個陪伴作者一生的意境,對於想要了解孟郊的朋友來說,值得一讀!
究竟孟郊筆下的苦寒是什麼東西,他又是如何將苦寒這種感受和意境具化成一個又一個生動的形象和舉止呢?
一起來看看吧。
【經典原文】
苦寒吟孟郊 〔唐代〕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喬松,不覺滿衣雪。竹竿有甘苦,我愛抱苦節。鳥聲有悲歡,我愛口流血。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髮。
【條分縷析】
「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
所有的泉水都結冰了,曾經清澈的水聲如今被壓抑成低沉綿延的抽咽。
我的心緒,也隨之冰凍,嗓音中帶出的寒風更加凜冽,更加切骨凌厲。
「半夜倚喬松,不覺滿衣雪。」
已經是深夜了,我獨自一人倚著喬松,看夜晚的,寂寞的世界。
不知不覺,雪覆滿衣。
短短4句中連續出現了「凍」,「寒」,「夜」,「雪」這四個字,每一個字都給人帶來一股冷氣,到這裡,之前不了解孟郊的同學大概也可以體會到「郊寒島瘦」的意境了。
後面4句是孟郊自陳:竹竿的味道有甘有苦,我願意抱守那苦澀的一節;鳥的鳴叫有歡樂也有傷悲,我願意一直吟唱那傷悲的一章,一直到嘴角流血,杜鵑啼血,在這裡化作了更高境界的哀傷。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髮。」,潘生,潘嶽,那個被追求者圍觀而死的美男子,他若是懂得苦寒吟,生白髮的年紀還會更早吧。到這裡結束全篇,一切都沉浸在悲涼之中。
「鶯啼如有淚,願溼最高花」,這是李商隱的《天涯》。細讀幾遍,就明白了意境的高下,兩者在意境的創造上自然都登峰造極,都是最接近自己真實人格的象徵。然而孟郊的寒是純寒,一味的悲涼讓人們看不到希望,李商隱的悲則是美好事物毀滅的絕望,我們能夠感受到李商隱追求美的內核,也會為了美的毀滅而大哭,在孟的詩歌中,只有壓抑。
李商隱年輕時順遂,孟郊則是一生苦寒,不同的人生路途塑造了不同的人格,也為我們呈現了百花齊放的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