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肯定人,尊重人,關懷人成為了時代的需要,並逐漸滲透社會的方方面面,也是媒體進步的重要標誌。自然災害電視新聞直播中主持人應該十分重視人文關懷,從觀眾的需要出發,從有利於救災、災後重建的角度出發,注重對於受眾的陪伴性,恰切運用語言,將飽含人情味的直播帶給受眾。
一 、自然災害電視新聞直播中人文關懷的重要性。
人文關懷自古以來存在於中華民族的思想精髓之中,孔子的「仁者人也」「仁者愛人」 就是把「仁」等同於「人」,注重對於人需求的尊重和關懷。而當今,「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 肯定人,尊重人,關懷人成為了時代的需要,並逐漸滲透社會的方方面面,也是媒體進步的重要標誌。
自然災害電視新聞直播是在自然災害影響期間所進行的特別直播。如今,依靠對自然災害預報預警水平的不斷提高,這類直播的時間起點已經大大提前,直播的時間也大大延長,對於搶險救災起到了重要作用。自然災害新聞直播離不開主持人,主持人在直播期間始終陪伴著受眾,飽含人文關懷的節目主持對搶險救災和疏導受眾情緒都有著重要意義。
1.人文關懷是救援的需要。
搶險的部門是具體的,但是險情和需求又是多元的,受災地區往往道路不通,通訊不暢,這就需要突發事件新聞直播的主持人更多地從受眾角度出發,從信息的層面及受眾之所急。從前在搶險救災當中,人們注重生命和財產的保護,而需求的細節往往被忽略。例如在汶川地震救援中人們更注重食物、水、外衣,對於襪子、衛生用品等切實需要往往被忽略,這也導致災區一些地方出現了衣物飽和,而衛生用品奇缺的尷尬。飽含人文關懷,實打實地從受眾需要出發夠幫助主持人打開思維的維度,更好的梳理傳播信息點。
2.人文關懷是受眾內心的迫切需求。
新聞本身就具有貼近性。在自然災害影響範圍內,受眾會受到很大衝擊和震撼。即使沒有肉體上的傷害,心理上也會受到較大影響。如今,因為信息的急速傳播,自然災害現場之外的受眾也會受到現場畫面和音視頻的影響而產生波動,心理也需要恰當適度的撫慰和關懷。直播當中的主持人不是心理醫生,但是在一定的範圍內有較高的出鏡率,有一張「熟臉」,有較近的心理距離。從這樣的距離出發,主持人發自內心的撫慰可以達到心理援助的作用。
3.人文關懷代表媒體溫度和形象。
在自然災害電視新聞直播中,主持人語言和副語言的傳播往往被受眾看作是節目、所在媒體機構,甚至是政府的態度。主持人的言行,「都應該是為完成媒介要傳播的內容,為實現信息的最優化到達而作為」。直播的緊張性和不確定性要求主持人具備優秀的串聯和短評能力,而這些發揮是即興的,效果如何取決於主持人經驗的積累和個人素質,擁有個人價值觀的印記。「當傳播者對其所處理的信息擁有更多的權力而且工作不受限制時,他們的個人態度、價值觀以及信念都會有更大的機會影響媒介內容」 。飽含人文關懷的主持能夠彰顯主流價值觀,使受眾體會到直播節目的溫度,同時塑造良好的媒體形象。
4.人文關懷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的基本要求。
移動社交和流媒體越來越多的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受眾發布和獲取信息變得非常方便迅速。自然災害來臨的時候,大多數的受眾可以收到海量災情信息,但是大量信息的加工處理的程度參差不齊,部分自媒體渠道信息甚至連真實性無法保證。發洩、轉發變得越來越簡單,解決問題、建設性的幫助變得越來越難。同時個體進行信息處理的能力、平衡心理的能力、尋找答案的能力是有限的,這就需要作為主流媒體的主持人以人性化的主持方式樹立客觀、正確的輿論導向,縮小謠言猜測的生存空間,不至於讓單一突發事件發酵,成為不穩定的因素。實現中國夢離不開每一個築夢的個體,特別在危險和不穩定因素來臨的時候,在個體飽受疑惑困擾的時候,只有讓他們都能夠得到切實的人文關懷,築夢者才能夠安心築夢。
二、主持人容易碰到的人文關懷誤區。
人文關懷的「善」存在與每一個人的心底,大多數的主持人在進行自然災害現場直播的過程中都能夠有人文關懷的意識,但是傳播效果不同,也容易進入一些誤區。
1.不敏感或過分敏感。
搶險救災屬於關係人生命的重大項目活動。有些主持人並沒有把自己放在救災整體當中,把自己當做重要干係人,還是用播報式甚至是朗誦式的方式在主持節目,把特別直播當成日常直播播報,話語方式單一,遣詞造句生硬,完成任務了事,毫無真情實感,給受眾鐵石心腸的感覺,沒有人情味。
另一方面,人文關懷不是虛情假意,而是真情實感,是恰如其分,特別需要適度。「太有人情味」也有悖於人文關懷。其主要形態就是過分敏感,形象動作緊繃,有聲語言憐憫語氣過多,語速過快或過慢,節奏起伏過大,音高過高,氣息不穩,對眼淚控制不當。這樣的表現無益於搶險救災的順利開展,無法撫慰受災群眾,也無法鼓舞救災人員,倒是會給災區以外的觀眾平添壓力。
2.語言或表達方式不當,對受災群眾造成二次傷害。
直播當中,主持人連線當中會直接對話受災群眾,某些主持人過多地讓當事人回憶災害發生時和失去親人的經歷,甚至在當事人精神崩潰、淚流滿面的時候不及時給予安慰,這些都是加重當事人的心理創傷的表現。在日本3·11地震海嘯期間日本某電視臺記者就把將話筒對準地震倖存兒童,問:地震的時候害怕嗎?這樣的提問「被批評為容易喚起並加強兒童對地震的記憶」。
3.只顧「完成任務」,不注重主觀能動。
在自然災害電視新聞直播中,簡簡單單四平八穩完成主持工作絕不應該成為主持人的追求。有些主持人只顧拋出事先準備好的問題。提問如同朗誦、念稿,問題冗長拖沓,毫無交流感。面對直播信號中出現的寶貴信息點不敢去捕捉,不敢追問,大大降低了新聞的含金量。
同時,面對渠道來源多樣的災情信息稿件,對於某些不恰當或不適合播出的詞句不進行二次創作,不進行改造和替換,不注重把握尺度,原稿播出,不能對搶險救災工作的進行起到積極作用。
三、主持人怎樣做到人文關懷。
1.直播前充分準備,做足功課,做足溝通。
主持人「永遠不能認為自己明白、自己懂了,傳播出去以後,受者就肯定能明白,肯定能聽懂。必須以受者能否明白、能否聽懂為出發點,時時處處為受者著想,真正把受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現場直播之前,對於已經準備好的稿件,主持人要根據稿件性質的不同,做好備稿,要注意對稿件的修改。例如地震直播中要把震級和烈度解釋清楚,把來源於紙媒和網絡媒體的書面語言轉變成觀眾挺起來通俗易懂的「人話」,組織一些防災自救的小知識和便捷方法應對直播中因為信號不暢可能出現的「天窗」。同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一定提前與前方記者的提前溝通,梳理連線的大致內容,這樣會大大有助於需求的關注和傳遞。
2.直播進行當中恰切運用有聲語言與副語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
根據傳播的內容和對象把握有聲語言的技巧。有聲語言傳播,「目的在於團結,鼓勵,安撫,傳遞信息。」 直播主持人絕大多數可以良好運用有聲語言的各種技巧,但是往往因為基調出問題而無法恰當對技巧進行動員。基調的把控說到底是由內容和對象所決定的。對於所有觀眾播發國家和地方的搶險救災的指示命令和最新的災情信息,基調應該是是堅定有力的。對於前方記者、搶險人員的連線提問對話內容應該清楚簡要。對於災區受災群眾的連線應該語氣應該和緩,飽含發自心底的關心和鼓勵,但切莫憐憫。對於熱心觀眾和愛心人士的基調應該是感謝和鼓動。對於搶險救災人員的基調應該是鼓勵和關心。
恰切抒發情感。「受眾的心理需求、接受規律決定著播音創作技巧的確切運用。」 。在自然災害直播中主持人應該充分發揮觀眾主心骨的作用,陪伴觀眾渡過難關,讓觀眾有所信賴,有所依靠,堅定大家搶險救災勝利的信心。如果內心過分柔軟,就會給觀眾一種「天塌下來的感覺」,無法客觀報導事件的真實情況和嚴重程度,不利於救援、善後。感情的抒發應該恰如其分,主持人的眼淚也應該極度控制,不應該掉落,閃而不掉,觀眾已經可以感覺到。特別是對於悲傷,主持人要強忍,再難過也不應該流淚。
改造稿件。因為新聞事件的突發性、時間緊迫,稿件來源渠道有可能多種多樣,有些是地方臺上傳,有些是現場記者回傳,有些是通訊員上傳,甚至是網友、網站論壇信息,傳播手段可能是內部稿件系統,也有可能是電子郵件、網頁,微博私信、微信的文字、視頻和語音。編輯、值班終審人員更多是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勃發的必要性,主持人無法苛求他們如往常一樣對於詞句中有更多的斟酌,這就需要主持人在儘量短的時間內進行稿件改造。
在直播當中隨機應變,解答隨時出現的觀眾的疑問,將寶貴的信息傳遞給前方報導團隊也是人文關懷的體現。例如在浙江衛視《眾志成城,抗擊菲特》直播中,主持人通過光纜信號連線浙江省防指氣象專家,解讀颱風菲特的前進路徑,此時,防指信息屏上在菲特颱風之後出現了了另一個已生成颱風的身影,主持人在氣象專家解讀完菲特路徑之後立刻追問該颱風可能的動向。這對於氣象專家來說自然是早已經知曉的信息,如果不追問的話就會使部分觀眾產生壓力和猜測。同樣是在這次直播當中,災區現場報導記者介紹完災情之後,主之人又追問「能不能用一句話告訴我重災區群眾最最需要的是什麼?」前方記者答「一直橡皮艇,離開!」當時記者的這句話非常驚人,似乎是誇張,但是仔細琢磨,當時重災區停水停電停氣,手機信號不通,但與此同時災區地形相對平坦,市區交通連貫性較好,在行動便利的條件下與其在原地等待救災物資,不如今早把房門鎖好,轉移到政府安置點或者偷親靠友,那裡至少可以有足夠的食物、水和電。在現場記者「語出驚人」之後,主持人進行了委婉的解釋,接到了疏導的效果。
與此同時,副語言的運用也應該注重人文關懷。穿著應該莊重,天氣躁熱時應該選擇冷色,寒冷時應該選擇恰當的暖色,不能因為時間緊而怠慢造型,和平常區別不大也是對觀眾的關懷。動作節奏不能過快,要沉住氣,對於圖標的指示要乾脆、清晰、到位,並且要有一定的滯留時間,給觀眾留下看清楚和思考的餘地。坐姿站姿要大方,專場和移動的腳步不要太碎,走踏實。表情運用也要根據內容和對象做到恰切。盡全力不要掉淚,飽含熱淚,觀眾也能夠清晰地感受主持人的情感。眼淚一旦掉下來,不但不利於鼓勵和鼓舞受眾,怎麼處理眼淚和鼻涕也會讓直播橫生枝節。
3.自然災害新聞直播的結束並不代表著主持人工作的結束。
因為直播往往具有連續性,即使系列直播全部結束也不代表救災結束,主持人應該整理好節目當中的資料,把溝通的進展、結果、不明確的信息,感人細節和故事等等連同直播當中出現的問題向接班主持人、前方記者,後方負責記者、編導進行溝通,這樣會更有助於工作的連貫性。
飽含人文關懷的現場直播,受眾能夠清晰地感覺到,也能夠實實在在地轉化為抗擊災害的力量。我們不願看到的是當今的某些媒體平臺標題黨橫行,不顧及受眾的心理感受,不計傳播後果,以奪人眼球的標題和刺激無尺度的畫面吸引受眾,使受眾承受了本不該承受的壓力。傳播效果貌似不錯,但傳播價值令人遺憾。自然災害電視新聞直播中主持人人文關懷的核心是從觀眾的需要出發,從有利於恢復信心的角度出發,從有利於災後重建的角度出發,注重對於受眾的陪伴性,恰切運用語言,只有這樣才能把飽含人文關懷,帶著人情味的直播帶給受眾。
傳送門:
河南新鄉遇史上最大暴雨,女記者雨中報導睜不開眼
女記者在積水中出鏡報導,是不是作秀?
央視記者蔣林,現場報導教科書!
● ● ●
點擊關鍵字查看往期精選內容
口播稿 | 李澤鵬 | 汪涵 | 配音 | 面試 | 自備稿 | 化妝 | 普通話 | 齊越節 | 即評 | 朱軍 | 李詠 | 李瑞英 | 敬一丹 | 白巖松 | 撒貝寧 |氣息 | 基本功 | 必備書 | 模主 | 董卿 | 演講 | 馬東 | 護嗓 | 康輝 | 播音員 | 減肥 | 練聲 | 繞口令 | 播音學院 | 攻略 | 播新聞 | 張頌 | 趙普 | 學費 | 曾學寧 | 何炅 | 吐字發音 | 主持人必備 | 新聞採訪 | 口齒訓練 | 大學排行榜 | AU教程 | 培訓班入駐 | 付費網課 |
中國播音主持藝術網
微信公眾號 | byyzcys。播播菌微信 | cnbyzc
官方微博 | 中國播音主持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