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021-02-13 禪通達

古代的智者、仁者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作為佛弟子需怎樣修學,可得如此胸襟呢?關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儒家和道家講說的比較多,但是儒家與道家能做到者又有幾人呢?儒家的孔子沒有做到,喜悲之事天天發生在他的身上。道家老子也沒有做到,他在母親過世時,哭得昏天黑地,悲痛了整整三天。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儒家與道家的一個修學方向而已。如果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是就可以不受物的系縛,也不受自己身體變幻得失的系縛而遊步虛空,成就那些所謂仁者與智者的曠達胸襟呢?老子的修為其實已經非常了得了,在道家裡面沒有誰能超過他,儘管他仍沒有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狀態,但是在母親去世後,只悲痛了三天,就立馬恢復了理智。人家問他為什麼前三天茶飯不思,現在又能這樣理智做事了呢?他說「我悲,是因為母子之情,母親去世,我肯定傷心,但是我的情感是建立在母子上的,現在母親已經去世了,這個情也就不在了,所以我就可以理智的做事了。」

於是老子提出來說:「人,如果太過理智,完全絕情,這個人就會變得冷血,但如果這個人被情所困,那煩惱就會很多,所以最好保持三分情,七分理智!」為什麼孔子乃至於老子這些先賢都沒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就因為我們是「有情眾生」啊!只要有情,就不可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是有情眾生,所以菩薩見了諸佛莊嚴之相都會心生歡喜,而且佛陀也有歡喜日,如果我們有很多人都能夠斷除我見,乃至能夠明心,佛當然歡喜!經典上也說佛見到大眾和合的時候會微笑,這正是因歡喜而微笑,否則的話,佛就無情了,佛若無情,怎麼還會來度化我們呢?所以佛也有情,也在有情數中,但是佛的情和我們的不一樣,我們是被情所困,而佛是「非無情、非有情」。非無情,是因為祂也屬於有情數;非有情,是因為祂不是我們這樣的情。所以只要是有情,就不可能做到「不以物喜」,但是如果改為「不以物貪」——不以物而起貪取就對啦!不要認為學了佛法之後,學著學著就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反而修學佛法後會逐漸的「更以物喜、更以己悲」。悲什麼呢?悲眾生因煩惱痛苦而受困其中,悲自己到如今還依舊在輪迴之中,真可謂悲悲切切!只有悲自己才能切實的去踏菩提之道。菩薩要解脫,要踏上菩提道,其中有一個因叫「生因」,只有具足悲心的人才能因「生因」而發起菩提心,悲心之心是非心,因為不是我們常規的心,所以悲就是非心。

那麼喜呢?菩薩要我們離的貪、嗔、痴、慢、疑、惡見以及種種的憤怒、怨恨、嫉妒……有沒有要我們除喜與憂呢?「苦、樂、喜、憂」是四種根,是我們如來藏本身的功能之一,有喜、憂、苦、樂,才叫有情,如果離開了喜、憂、苦、樂,那與石頭、木頭又有何區別呢?但是,正因為有情眾生有喜、憂、苦、樂,所以有喜生起來的時候,就會有貪、有欲來染汙它,如果有憂生起的時候,憤怒、不滿、怨恨便會隨之而來。憂是自性,就像身體的痛,有人說若是不知道痛就好了,但如果真的不知道痛,可能都活不過30歲。因為不知道痛,被刀割傷也不知道,哪裡的器官壞了也沒感覺,最後就會這樣不明緣由的突然死掉。痛是苦,但苦是警報,喜是喜報,包括憂、樂也是一樣,所以這是有情本身必須具備的功能。不要以為修行到很高的道行的時候,就會離開喜悲,什麼苦也沒有了,佛也有頭痛腦熱,佛的腳趾頭被木槍刺到也會痛,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學佛法不是學著學著沒知覺了,而是要讓自己的「覺」更加的靈敏,佛是「覺」遍十方的,如果是讓自己沒知覺,不用這麼辛苦修學,天天給自己打一針麻醉劑就好了。佛不但有喜,也有憂。因為魔來破壞佛法,佛也會掉下眼淚,因為有憂呀!菩薩有憂,而且還憂心忡忡:形勢不允許,佛法難傳,菩薩有憂;眾生煩惱多,菩薩有憂;菩薩要走了,正法卻還沒有弘傳開來,菩薩有憂,既憂眾生,又憂如來家業的斷滅,所以菩薩是有憂的。如果哪一個人學著學著就完全無憂無慮了,無憂無慮真的好嗎?若是真的能夠什麼事情都不掛懷,那不就與傻子一樣了嗎?然而,聰明人憂慮多不多呢?越聰明的人憂慮越多!況且,禪也是講要靜慮,也是有慮的,所以,凡夫只憂慮自己、憂慮錢財與名利,菩薩卻是憂慮眾生、憂慮佛法,只是憂慮的方向不同而已。有的人學佛法的時候會故意冒充大師「不執著」,學佛法的人是多是少都無所謂,不歡,不喜,也不憂,但若是菩薩,見到學人日漸增多,正法廣為傳播,心中自然會歡喜倍至。貪、嗔、痴、慢、疑以及憤怒、怨恨這一些都是「情緒」,為什麼在「情」後面還加個「緒」呢?「緒」就是因「情」而產生的一種糾纏。喜是情,憂也是情,苦是情,樂也是情。比如有喜,就有貪愛,就想抓取,就有種種捨不得,這就是由喜而延續出的緒,所以情本身並不生緒,喜憂苦樂是不纏繞的,但是後面的種種思緒、憤恨、怨惱就會纏繞於有情。所以喜、憂、苦、樂本身是情,是修不掉的,除非假裝沒有,否則就算無量阿僧祇劫修到佛地也還是有。世尊是無量無邊個阿僧祇劫修過來的,當看到龍華三會有九十六億人天聚集時會歡喜,當看到比丘以及大眾於布薩日懺悔而與眾生更加親近時也會歡喜。佛有喜、佛有憂、佛有苦、佛有樂,佛有自受用報身也有祂的自受用之樂。所以,喜、憂、苦、樂是「情本」,也叫「本情」,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得要了解,得要會分析,不能因為在修行的過程中心中有喜,就譴責自己說這是生起了貪心,應該要遏制自己把這個喜除掉,那就錯了,喜本身是除不掉的,所謂「法喜充滿」,就應該喜啊,因為喜是情,不是緒,但如果因為這個情而產生了種種的緒出來那就不對了。同樣道理,有憂,也是正常的,不要認為自己有憂了就覺得沒學好,但是因「憂」而起「惱」那才是沒學好。若因為「憂」而產生了「鬱」,「鬱」就是因為憂而產生的緒,鬱會來遮蓋自己、纏繞自己,憂鬱,會讓人變得狂躁,變得焦慮,纏繞會越來越重,會把自己越來越緊的困死在這種情緒裡無法出離。憂,是本來情,是本,有情當中本來就有的。包括我們色身有苦,腿痛、背痛或是哪裡有傷,都有苦的覺受,就算阿羅漢解脫了,但只要在人間,還是叫「有餘依涅槃」,為什麼呢?有苦啊,有微苦所依!他還有種種的苦。比如肚子餓了知道自己肚子餓,如果不知道是會被餓死的,乃至於被毒刺刺中、被蛇咬傷,這種種的痛他都有身苦,但是卻不因這個苦而產生緒,產生種種的惱,因為惱,不但會惱害自己,還會惱害眾生。所以喜、憂、苦、樂都是正常的,都是情本裡面的,故佛在經典裡面講要滅除的是貪、嗔、痴、慢、疑、惡見、憤恨、怨惱等種種煩惱,而沒有講要滅除喜、憂、苦、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儒家提出的,因為不明白「心所法」與「根」之間的差別,不知道「情」與「緒」之間的差別,所以從文字的角度上說這句話是知見錯誤,用詞不夠精準,但是我們要了它的義,要知道這句話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讓人胸襟曠達,心不為外界所動。但是真正想要胸襟曠達,那就得要有「無我慧」,有了無我慧,自會不受外境的牽引而胸襟曠達!

禪通達為禪文化自媒體平臺。我們歡迎民間高質量的作品投稿,挖掘真正禪文化,為中華禪文化續根!

投稿、廣告投放、商業演出合作、想做義工等請聯繫公眾號客服。

打賞也是一種布施

相關焦點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讀範仲淹,高義猶在前
    原創文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範仲淹出自《嶽陽樓記》,範仲淹心繫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何等的節操。節操是貞節,是操守,更是氣節,節操是要人守護的。一夫一妻的烏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當今這個金錢至上,利益為先的時代更有針砭時弊的意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小至蠅頭小利,蠅營狗苟大有人在;大到國家利益,總有跪著的奴才。
  • 人生的大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為何反而教育孩子因物而喜
    北宋思想家、文學家範仲淹曾經追求「古仁人之心」,而得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結論。於是才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名句!範仲淹石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乃是人生的大境界。我們很多人是否反而都是在教育孩子們「因物而喜」?
  • 《電腦線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足之處雖然談不上,但我覺得主線的展開還是太慢了,電腦線圈本來應該是部電影,拉成26集動漫也難怪,這是胎裡的毛病。另外動漫裡反映的一些社會問題,日本學校存在的欺凌問題,政府及公司的虛假謊言推脫責任,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誠信問題,以及什麼是存在等問題,也都很有深意。
  • 從這首歌分析王一博,他頂住了壓力,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01流量VS正能量範仲淹曾經在《嶽陽樓記》中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之優和個人之得而喜 ,也不因外物之劣和個人之失而悲。自從《陳情令》熱播,王一博自然成為了頂流,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說過,流量不如正能量,而王一博,顯然更適合後者。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苦短,誰都不容易,所以,我們要儘量讓自己活得開心,過得快樂,這樣才值得!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遇到了什麼問題,你都要靜下心來,冷靜處理,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念過往,不畏將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一顆淡定從容的心,去過完這一生!以下有很好的五句話,送給所有人,希望我們都能活出真我,煥發光彩!
  • 讀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範仲淹,你的世界誰不知(外一則)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範仲淹(宋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出自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範仲淹寫的《嶽陽樓記》,其所在的段落是全文的重點,全段既是對內容的收束,又是對主旨的提點。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三個星座,處事心態絕佳
    文/葉子一個人處事的心態,決定了這個人能否成功;一個人處事的心態,決定了他與身邊人的人際關係,有些人覺得,對方得罪了自己,就要擺出一副臭臉,來給對方一點顏色看看,但是有三個星座,他們從來不會這樣想,他們相信不以物喜、
  • 《菜根譚》應酬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遇到蠻橫無理,違反道德,或是其他讓自己不快的人時,通常會有過激的反應,甚至是莽撞的對抗行為,最終不但傷人也傷己。例如排隊時遇到插隊的人,開車時遇到別車,加塞,或開著遠光燈的人等等。每當看到類似的新聞或者是視頻時,眾人都會義憤填膺,予以聲討。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該如何理解范文正公的醒世良言?
    因為景色觸發登樓者的悲傷——這裡就是後面「不以己悲」所提到的「悲」,也就是對於「遷客」被貶謫身份的「傷」。第四段則想像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情境。進入北宋,詩、文、詞飛速發展,同時儒學藉助佛道思想迅速進入哲學範疇,最終成為理學。
  •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才能擁有心靈的自由和快樂
    周國平在《心靈的空間》中說:無論你多麼熱愛自己的事業,也無論你的事業是什麼,你都要為自己保留一個開闊的心靈空間,一種內在的從容和悠閒。所以,人要有自控能力,要能把持自己的情緒,不因外界的變化,而亂了內心。有定力的人,不管生活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都能處變不驚,鎮定自若,心靜如水,泰然如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內心安定,情感自由。
  • 水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這一點大家要注意,跟過去的「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表述不一樣。這一次是主動語態,而且是比較積極主動進取的一種精神。第二點要引起高度重視的是,過去我們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次更多強調的是需求側改革,要形成的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著重點也不太一樣。第三點當然是一方面要防止市場形成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同時要保證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的發展。
  •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不可忘卻的人生箴言
    人世間,總有些人不明白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除了少數懶惰成性、道德淪喪、違法犯罪的人以外,無論你的地位有多高或是你的地位有多低,在「人」字面前,都擁有平等的人格,擁有平等的權利。於是,有些得勢者膨脹驕傲、橫行霸道;有些失意者萎靡不振、遊戲人生。總要在人世間演出一些幼稚荒唐的笑話和悲劇,讓人們多幾分感慨,多幾分悲哀;讓歲月多幾分風雨,多幾分陰雲。
  • 「孟婆」碰瓷地攤經濟,可一顆平常心最重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何為「孟婆湯」? 顧名思義,就是孟婆熬製的湯。 傳說,人死後先過鬼門關,途經黃泉路,來到忘川河,跨過奈何橋。奈何橋有三層,上層紅,中層玄黃,最下層乃黑色。愈下層愈加兇險無比,裡面儘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生時行善的人走上層,善惡兼半的人走中層,行惡的人就走下層...... 奈何橋邊上有孟婆,過了奈何橋,就要喝孟婆湯。
  • 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文/瘦妖姬bb圖/來源於網絡2.4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朵鮮花不管開的是否鮮豔奪目,但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顏色。正如一個人的人格魅力是從一點一滴的小細節中醞釀出來的。別人會覺得你這個人沒有主見,與你相處心裡總會有一種不踏實的感覺,可能你還有些比較突出的優點,但完全會被你的陽奉陰違害了自己,對方肯定什麼事情都不敢讓你單獨去處理,唯恐留下什麼後遺症或擔心你太過貪婪而假公濟私中飽私囊。
  • 蘇寧張近東的管理心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但隨著企業規模發展,如何守住初心,不隨意變換軌道,則考驗一個企業家的定力。過去三十年,中國的商業環境經歷了多次變革,尤其是世紀之交網際網路風起雲湧後,企業家們經受了一波又一波「風口」帶來的誘惑。要不要放棄既有業務追逐風口,錯失某個機遇會不會喪失領先地位……企業家的視野在一次又一次技術變革中被不斷混淆。令人驚異的是,過去近三十年,蘇寧始終咬定「零售」不放鬆。
  • 不以物喜,不哀己悲
    不以物喜,讓心,只懷善念;不哀己悲,只盼未來的歲月,可以安然靜好。心若每天落在是非、有無、來去、對錯你我中,就永遠得不到寂靜,就算不與別人爭論內心還是有諍的,落在這裡就落在世間法中,沒完沒了苦海無邊;每個人的世界都是自己造就的不應怨天尤人,如果「都是別人的錯」變成「一切都是我的錯」,那麼從改善自己的那一刻起
  • 「具備帝王氣質的幾星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目光長遠有分寸
    「具備帝王氣質的幾星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目光長遠有分寸我們永遠都不要憑藉一個人的外表去判斷一個人的內在,因為外表是可以偽裝的,一個人真實的樣子,你只能通過平時不斷的相處才可以知道。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你若安好,清風徐來02沒有貴人相助的「躺贏」人生,只有自己把人生過得滾燙別人的成功永遠是別人的,只有自己的成長是自己的,我們唯一不能放棄就是我們的「腦子」和「良心」,聰明智慧為正義服務丁元英的思辨也好,詭辯也吧,都是基於自己對於文化和規律的認知,所以無論我們認同還是不認同,都無法改變事實上不可能成為我們的智慧。嶽雲鵬在唱《五環之歌》火了,但是我們不知道他在小劇場說相聲說了十年,在社會上做餐飲刷盤子刷了三年,積累的過程就是改變的過程,不成功之前積累的力量和能量看不見,但是成功之後,才知道哪一步都不是多走的。
  • 慰籍心靈的小句子:做好自己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莫論他人是非
    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在自己面前,應該一直留有一個地方,獨自留在那裡,然後去愛,不知道是什麼,不知道是誰,不知道如何去愛,也不知道可以愛多久,只是等待一次愛情,也許永遠都沒有人,可是,這種等待,就是愛情本身。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視老來難,這樣才不愧對人生。早安
    感恩,不只是感謝大恩大德,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良的人性美。感恩一切順境,給我們帶來了幸福;感恩一切逆境,增強了我們追求幸福的能力。心存感恩,心靈才會獲得寧靜和安詳;生活中才會少了許多怨氣和煩惱。一顆懂得感恩的心,其實就是莫大的幸福和人生的智慧。星期二,早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