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智者、仁者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作為佛弟子需怎樣修學,可得如此胸襟呢?關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儒家和道家講說的比較多,但是儒家與道家能做到者又有幾人呢?儒家的孔子沒有做到,喜悲之事天天發生在他的身上。道家老子也沒有做到,他在母親過世時,哭得昏天黑地,悲痛了整整三天。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儒家與道家的一個修學方向而已。如果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是就可以不受物的系縛,也不受自己身體變幻得失的系縛而遊步虛空,成就那些所謂仁者與智者的曠達胸襟呢?老子的修為其實已經非常了得了,在道家裡面沒有誰能超過他,儘管他仍沒有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狀態,但是在母親去世後,只悲痛了三天,就立馬恢復了理智。人家問他為什麼前三天茶飯不思,現在又能這樣理智做事了呢?他說「我悲,是因為母子之情,母親去世,我肯定傷心,但是我的情感是建立在母子上的,現在母親已經去世了,這個情也就不在了,所以我就可以理智的做事了。」
於是老子提出來說:「
人,如果太過理智,完全絕情,這個人就會變得冷血,但如果這個人被情所困,那煩惱就會很多,所以最好保持三分情,七分理智!」為什麼孔子乃至於老子這些先賢都沒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就因為我們是「有情眾生」啊!只要有情,就不可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是有情眾生,所以菩薩見了諸佛莊嚴之相都會心生歡喜,而且佛陀也有歡喜日,如果我們有很多人都能夠斷除我見,乃至能夠明心,佛當然歡喜!經典上也說佛見到大眾和合的時候會微笑,這正是因歡喜而微笑,否則的話,佛就無情了,佛若無情,怎麼還會來度化我們呢?所以佛也有情,也在有情數中,但是佛的情和我們的不一樣,我們是被情所困,而佛是「非無情、非有情」。非無情,是因為祂也屬於有情數;非有情,是因為祂不是我們這樣的情。所以只要是有情,就不可能做到「不以物喜」,但是如果改為「不以物貪」——不以物而起貪取就對啦!不要認為學了佛法之後,學著學著就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反而修學佛法後會逐漸的「更以物喜、更以己悲」。悲什麼呢?悲眾生因煩惱痛苦而受困其中,悲自己到如今還依舊在輪迴之中,真可謂悲悲切切!只有悲自己才能切實的去踏菩提之道。菩薩要解脫,要踏上菩提道,其中有一個因叫「生因」,只有具足悲心的人才能因「生因」而發起菩提心,悲心之心是非心,因為不是我們常規的心,所以悲就是非心。
那麼喜呢?菩薩要我們離的貪、嗔、痴、慢、疑、惡見以及種種的憤怒、怨恨、嫉妒……有沒有要我們除喜與憂呢?
「苦、樂、喜、憂」是四種根,是我們如來藏本身的功能之一,有喜、憂、苦、樂,才叫有情,如果離開了喜、憂、苦、樂,那與石頭、木頭又有何區別呢?但是,正因為有情眾生有喜、憂、苦、樂,所以有喜生起來的時候,就會有貪、有欲來染汙它,如果有憂生起的時候,憤怒、不滿、怨恨便會隨之而來。憂是自性,就像身體的痛,有人說若是不知道痛就好了,但如果真的不知道痛,可能都活不過30歲。因為不知道痛,被刀割傷也不知道,哪裡的器官壞了也沒感覺,最後就會這樣不明緣由的突然死掉。痛是苦,但苦是警報,喜是喜報,包括憂、樂也是一樣,所以這是有情本身必須具備的功能。不要以為修行到很高的道行的時候,就會離開喜悲,什麼苦也沒有了,佛也有頭痛腦熱,佛的腳趾頭被木槍刺到也會痛,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學佛法不是學著學著沒知覺了,而是要讓自己的「覺」更加的靈敏,佛是「覺」遍十方的,如果是讓自己沒知覺,不用這麼辛苦修學,天天給自己打一針麻醉劑就好了。佛不但有喜,也有憂。因為魔來破壞佛法,佛也會掉下眼淚,因為有憂呀!菩薩有憂,而且還憂心忡忡:形勢不允許,佛法難傳,菩薩有憂;眾生煩惱多,菩薩有憂;菩薩要走了,正法卻還沒有弘傳開來,菩薩有憂,既憂眾生,又憂如來家業的斷滅,所以菩薩是有憂的。如果哪一個人學著學著就完全無憂無慮了,無憂無慮真的好嗎?若是真的能夠什麼事情都不掛懷,那不就與傻子一樣了嗎?然而,聰明人憂慮多不多呢?越聰明的人憂慮越多!況且,禪也是講要靜慮,也是有慮的,所以,凡夫只憂慮自己、憂慮錢財與名利,菩薩卻是憂慮眾生、憂慮佛法,只是憂慮的方向不同而已。有的人學佛法的時候會故意冒充大師「不執著」,學佛法的人是多是少都無所謂,不歡,不喜,也不憂,但若是菩薩,見到學人日漸增多,正法廣為傳播,心中自然會歡喜倍至。貪、嗔、痴、慢、疑以及憤怒、怨恨這一些都是「情緒」,為什麼在「情」後面還加個「緒」呢?「緒」就是因「情」而產生的一種糾纏。喜是情,憂也是情,苦是情,樂也是情。比如有喜,就有貪愛,就想抓取,就有種種捨不得,這就是由喜而延續出的緒,所以情本身並不生緒,喜憂苦樂是不纏繞的,但是後面的種種思緒、憤恨、怨惱就會纏繞於有情。所以喜、憂、苦、樂本身是情,是修不掉的,除非假裝沒有,否則就算無量阿僧祇劫修到佛地也還是有。世尊是無量無邊個阿僧祇劫修過來的,當看到龍華三會有九十六億人天聚集時會歡喜,當看到比丘以及大眾於布薩日懺悔而與眾生更加親近時也會歡喜。
佛有喜、佛有憂、佛有苦、佛有樂,佛有自受用報身也有祂的自受用之樂。所以,
喜、憂、苦、樂是「情本」,也叫「本情」,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得要了解,得要會分析,不能因為在修行的過程中心中有喜,就譴責自己說這是生起了貪心,應該要遏制自己把這個喜除掉,那就錯了,喜本身是除不掉的,所謂「法喜充滿」,就應該喜啊,因為喜是情,不是緒,但如果因為這個情而產生了種種的緒出來那就不對了。同樣道理,有憂,也是正常的,不要認為自己有憂了就覺得沒學好,但是因「憂」而起「惱」那才是沒學好。若因為「憂」而產生了「鬱」,「鬱」就是因為憂而產生的緒,鬱會來遮蓋自己、纏繞自己,憂鬱,會讓人變得狂躁,變得焦慮,纏繞會越來越重,會把自己越來越緊的困死在這種情緒裡無法出離。憂,是本來情,是本,有情當中本來就有的。包括我們色身有苦,腿痛、背痛或是哪裡有傷,都有苦的覺受,就算阿羅漢解脫了,但只要在人間,還是叫「有餘依涅槃」,為什麼呢?有苦啊,有微苦所依!他還有種種的苦。比如肚子餓了知道自己肚子餓,如果不知道是會被餓死的,乃至於被毒刺刺中、被蛇咬傷,這種種的痛他都有身苦,但是卻不因這個苦而產生緒,產生種種的惱,因為惱,不但會惱害自己,還會惱害眾生。所以喜、憂、苦、樂都是正常的,都是情本裡面的,
故佛在經典裡面講要滅除的是貪、嗔、痴、慢、疑、惡見、憤恨、怨惱等種種煩惱,而沒有講要滅除喜、憂、苦、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儒家提出的,因為不明白「心所法」與「根」之間的差別,不知道「情」與「緒」之間的差別,所以從文字的角度上說這句話是知見錯誤,用詞不夠精準,但是我們要了它的義,要知道這句話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讓人胸襟曠達,心不為外界所動。
但是真正想要胸襟曠達,那就得要有「無我慧」,有了無我慧,自會不受外境的牽引而胸襟曠達!禪通達為禪文化自媒體平臺。我們歡迎民間高質量的作品投稿,挖掘真正禪文化,為中華禪文化續根!
投稿、廣告投放、商業演出合作、想做義工等請聯繫公眾號客服。
打賞也是一種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