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美頒獎季的電影,主打雙女主or女人戲的作品基本上都擺出了「撕X」的氣勢。
但相比起在表演類獎項上很有希望的《寵兒》來說,西爾莎·羅南和瑪格特·羅比的《瑪麗女王》就有點...不是一般的弱了。
儘管在月初小範圍上映時拿下了首周單館5萬美金的好成績,但口碑一步步陷落也是無法避免的。
之前在測評熱門《寵兒》的時候,我們就說過,那是一部很弱雞的宮鬥撕X大戲,主要的看點都在女主角奧利維亞·科爾曼、蕾切爾·薇茲和艾瑪·斯通三人身上。(戳右可看→這部電影解決了魏瓔珞不能和富察皇后在一起的難題)
相比起這三位而言,西爾莎·羅南和瑪格特·羅比無論是資歷還是演技都有可上升的空間。
和《寵兒》一樣,《瑪麗女王》也以真實歷史為背景。它聚焦的是英國歷史甚至是世界王朝史上赫赫有名的一樁冤家——
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瑪格特·羅比 飾)和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西爾莎·羅南 飾)的愛恨情仇。
由於影片是根據當代同名傳記小說而改編,並採用了拍「正劇」的嚴肅手法來呈現,這對於不了解英格蘭都鐸王朝和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歷史的觀眾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也就是說這部電影先天就把不太懂英國歷史的觀眾給排開了。其次則是它的「嚴肅」手法在真正了解這段歷史的觀眾眼中又特別不值得一提。
尤其是從前期劇照和預告開始,和以往伊莉莎白女王同類題材電影相比,它的簡約風服化道風格已經落了下風,還得到了一個「窮X電影」的稱號。
西爾莎·羅南的瑪麗女王
so,讓我們先從這段故事發生的背景,以及電影中展現的相關情節開始說起——(開始有劇透了)
瑪格特·羅比飾演的伊莉莎白一世是都驛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信奉新教,不孕,終身未嫁也沒有子嗣,故而得了個外號叫「童貞女王」。
西爾莎·羅南飾演的瑪麗一世是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國王詹姆斯五世的合法獨生女,信仰天主教,出生六天後即位為蘇格蘭女王。
這位蘇格蘭的瑪麗女王還有位表親也叫瑪麗,也就是英格蘭的瑪麗一世,她和伊莉莎白一世是同父異母的姐妹。
按照英國的這段歷史顯示,這兩個瑪麗都幹不過一個從小被囚禁不被待見的伊莉莎白。
瑪格特·羅比的伊莉莎白一世
因為有親戚關係,所以瑪麗女王剛生下來還沒滿周歲,隔壁荒唐的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就開始安排英蘇兩國籤訂《格林尼治條約》,宣布結成聯盟,並約定瑪麗女王將來會嫁給英格蘭王子愛德華六世。
但人算不如天算,亨利八世想得美,蘇格蘭教會拒絕得也快。
混不吝的亨利八世一不開心,就開始對蘇格蘭開戰了,還派出了得力幹將薩默塞特公爵,讓他率領軍隊攻打愛丁堡,試圖抓住瑪麗女王。
那時才剛長到5歲的瑪麗先被藏到了斯特靈城堡的密室,後來又被匆匆帶到法國,在那裡與3歲的法國王子弗朗索瓦訂婚。
瑪麗女王的媽媽留在蘇格蘭攝政,瑪麗本人在法國吃香的喝辣的。
特別是在成為法國王后之後,瑪麗更是過了一段還算開心的生活,比因為母親被判處死罪,被英國天主教會認定為是私生女的伊莉莎白一世不知道享福到哪裡去了。
只是可惜富朗索瓦英年早逝,根深蒂固的美第奇家族出身的法國皇太后十分看不上瑪麗。
這使得瑪麗女王不得不在1560年返回蘇格蘭親政,兩位女王的交惡從此開始——因為瑪麗總是對外宣稱她才是正統的英格蘭王位的繼承者。
此時,伊莉莎白一世的前任,英格蘭的瑪麗一世(千萬要和我們影片的主角瑪麗女王區分開來)已於1558年去世,根據英國當時的律法,伊莉莎白一世即位。
不同於信仰天主教的姐姐,伊莉莎白一世篤信新教(因為亨利八世和伊莉莎白母親安妮結婚時採用的是新教形式,所以伊莉莎白自動皈依新教),在天主教是公認唯一宗教的情況下,伊莉莎白被歐洲各國以及羅馬教會視為異端。
這其中也有義憤填膺的蘇格蘭瑪麗女王。身為天主教忠實教眾的瑪麗女王拒絕承認伊莉莎白一世的女王地位,並對外宣稱自己才擁有合法繼承權。
瑪麗女王這波兒借著歐洲各國和羅馬教廷對異教徒的厭惡與恐懼的挑釁,為自己日後的悲慘下場埋下了禍根。
雖然瑪麗女王一直都在暗戳戳地懟伊莉莎白一世,但兩國表面上還是交好的,畢竟是有表親關係的嘛。
但1565年時,瑪麗女王不顧伊莉莎白一世的反對,執意與臣子亨利·斯圖亞特(傑克·勞登 飾)結婚,並在婚後不顧詔令把丈夫留在了英格蘭...
這下可把伊莉莎白一世氣得不行,交惡事件開始升級。
傑克·勞登和西爾莎·羅南
在生下繼承人詹姆斯六世後,瑪麗女王幹出了一系列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開始被自己的蘇格蘭人民所反對,不得不逃亡英格蘭。
伊莉莎白一世表示願意提供庇護,並將瑪麗留在了英格蘭,但因政治上的考量,伊莉莎白一世將瑪麗囚禁了起來。
在經過多年的囚禁生活後,伊莉莎白一世禁不住權臣們的唆使,又擔憂於境內外羅馬天主教徒將瑪麗視為比她自己更有資格繼承王位的狂熱,以及多年來兩個女人之間的妒忌,猜疑和競爭,最終狠下心來以叛國罪將瑪麗送上了斷頭臺。
整部《瑪麗女王》的故事正是瑪麗女王從法國回歸蘇格蘭到被斬頭這段期間的故事。
上文敘述的這段歷史故事,聽起來是不是挺帶感的?兩個女王之間的爭鬥,充滿了悲情和虛偽,信仰和權威...
可是呢,導演喬西·洛克偏偏把整部電影拍得十分沒有意思,平淡又乏味,白白浪費了這些還算優秀又好看的年輕演員。
作為英國史上最神秘的兩位女王,能夠經得起查證的歷史記載也不是很多。所以大眾對她們可不是一般得有興趣,光是看看英劇,英國電影的相關作品量就能知道。
在這個年底院線競爭激烈的時期,觀眾們期待的應該是能夠看到對王室陰謀更加戲劇性的描繪,而不是滿眼都帶著女權意味實則仍是被男性人物主導並推動劇情發展的陳詞濫調。
喬·阿爾文飾演伊莉莎白的謀臣
史料的缺失明明可以給創造者巨大的空間去想像和創作,尤其是這還是兩個國家的女王,兩個表親姐妹之間的撕X大戲,怎麼能如此草率又禁錮呢?
畢竟這倆都不是普通的女人,她們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智慧,有屬於女人的私情對壘,更有其背後所牽扯的國家和宗教勢力的角逐。
這種二元對立的張力卻在電影裡絲毫不見,感覺導演就僅僅只是使用了平行蒙太奇拍攝了兩個國家兩個女王的兩個故事。
而且還是完全按照她知道的,大家都知道的歷史順了一下劇情,完全摒棄了充裕的想像力空間,僅僅只是借鑑了傳記小說裡的主要情節,完全沒有延展史料的細節。
老實說,真的有夠無聊的,枉費了我對這部電影的期待。
尤其是,這部電影還是一部女導演的作品,就...更讓人生氣了。
首先是為了迎合這兩年盛行的MeToo運動,反抗權力階層的男性至上主義,她把電影塑造成了一則女權寓言,但卻沒有將兩位女性主角合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她們產生靈性的互動,這就是一種浪費。
其次,影片的大部分篇幅更是只放在了瑪麗女王的情史傳說上,活生生浪費了女王的這個設定,還讓整個影片流於平庸,失去重心,一個大好的創作機會就這樣沒了。
明明影片最具張力的點應是兩位女王的「不同」:這是兩位成長背景,宗教信仰,肩負責任,所處政治環境,心理狀態,甚至年級外貌都有巨大差別的女性。
她們就像硬幣的兩面,共同折射出了英國歷史的一段過去。
但這位導演呢?!
除了對因宗教信仰的差異導致的朝廷分歧有所呈現,其餘因素全都忽略不計,這就很容易讓人對於瑪麗女王為何混到如此結局而摸不著頭腦了。(在影院看完之後,大家基本上都有點懵。)
最後則是最讓人詬病的——
導演請來西爾莎·羅南和瑪格特·羅比兩位好萊塢實力女演員同場演出,本來所有人都期待她們有火花四濺的碰撞...結果這兩人全片同框也就幾分鐘。
歷史上直到瑪麗逃亡英格蘭後,兩位女王才見面(之前一直靠書信往來),但導演卻花了太多時間在瑪麗的蘇格蘭時期,似乎刻意避開了兩人交匯階段。
因為片名是《瑪麗女王》倒也好理解,但導演你倒是站出來啊,為什麼都犧牲了兩人交鋒的時刻了,你還是沒能講清楚導致瑪麗逃亡的蘇格蘭內部原因呢?!
儘管影片糟糕,但兩位女主角也盡職盡力地奉獻了出色的表演。
特別是瑪格特·羅比,她在有限的戲份裡犧牲了形象,把童貞女王難以言說的苦楚也傳達給了觀眾。
所以於演員,還是可以表揚一下的。其它的,就算了吧!
瑪格特·羅比的伊莉莎白一世
【本文由「玩兒電影」原創,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微信界面又改版了,
為了避免大家錯過我們的推送,
已經把微信更新為最新版的朋友,
可以考慮把我們公眾號設置星標哦。
先點擊公眾號頭像和名稱進入主頁。
然後按照如下操作就可以了。
沒有星標選項,
點擊【置頂公眾號】的選項,
效果是一樣的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