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韓戰爆發。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主席代表中央軍委命令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從此,中國人民為了保家衛國而進行的偉大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打響。從這一天開始,英雄的五華人民在新生人民政權領導下,積極投身到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中,從政治、經濟及軍事等各方面有力地支援了志願軍在戰場上的作戰;同時,全縣人民也從偉大的抗美援朝運動中激發出空前的革命熱情和勞動積極性,對於隨後開展的農村土地改革、清匪反霸和各項民主改革運動,重建社會經濟秩序等各項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圖/文 中共五華縣委黨史研究室 江連輝
全民動員 同仇敵愾
1950年11月16日,興梅人民抗美援朝分會籌備委員會宣告成立。12月8日,籌備委員會在興梅專署禮堂舉行第一次會議,倡議全區人民以完成土改、搞好水利、大力生產、擴大冬耕、交好公糧、自覺納稅、健全組織、肅清匪特等實際行動,響應黨中央提出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偉大號召。1951年4月3-7日,五華縣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聽取政府工作報告,商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與生產度荒等事項。會議期間成立「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五華縣分會(亦稱五華縣抗美援朝分會)。此後,全縣各區鎮設總支會,鄉及中學設支會,村、小學、各行業設小組。旋即採取各種形式,開展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支援朝鮮人民正義鬥爭的宣傳教育並付諸行動。縣城和圩鎮組織機關幹部群眾上街張貼標語,遊行示威,憤怒聲討美帝國主義對朝鮮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對中國的嚴重威脅;縣委宣傳部組織報告團,舉行宣傳動員會、報告會,向機關、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中小學教師和高年級學生,以及附城的農民幹部作宣傳報告;各條戰線、各個單位、各村鎮也普遍通過中小型時事報告會、時事宣傳座談會、控訴會、回憶會以及黑板報、大字報、牆報、戲劇、文藝演唱等形式,宣傳抗美援朝的偉大意義,進行群眾性保家衛國教育。是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全縣有24.87萬人參加示威遊行,有22.75萬人在《斯德哥爾摩和平宣言》上簽名。通過系列宣傳與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等活動,使全縣人民得到了空前團結,徹底消除「崇美、親美、恐美」思想,增強支持抗美援朝正義戰爭的決心和信心。至1953年7月27日,美帝國主義在板門店同中朝方面代表籤訂停戰協定後,抗美援朝五華分會隨之停止活動。
全力以赴 支援前線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五華各界人民把普訂愛國公約與促進工農業生產、捐獻飛機大炮等實質性內容相結合,把抗美援朝運動與清匪反霸、土地改革、恢復生產、鎮壓反革命、愛國衛生等工作結合起來,掀起聲勢浩大的抗美援朝運動。1951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關於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烈屬軍屬的號召》。五華縣抗美援朝分會立即響應,在全縣普遍開展訂立愛國公約運動,以此進一步推進全縣各級生產、工作和學習,以及其他各項革命鬥爭和建設事業;動員全縣各界人民,各工廠、企業、機關、學校、街道和農村,訂出具體愛國公約;還號召在性質相近的訂約單位間開展實行愛國公約競賽活動。隨後,全縣各區鄉紛紛召開幹部、農會、婦代、青年團、文協等代表聯席會議,以及村民大會、戶長會議,結合各自實際,制訂出切合實際的愛國公約內容和措施。工礦企業開展愛國主義生產競賽,改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組織工人糾察隊,嚴密保廠,保證城鎮不做地主惡霸的防空洞;農村結合互助組生產情況,審查補訂生產計劃,抓好經濟作物和水稻施肥管理及水利建設等工作,努力增加生產,打垮農村中的封建殘餘勢力,完成土地改革;學校努力提高師生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覺悟,掀起學習新民主主義理論熱潮;工商界認真組織生產和城鄉物資交流,穩定金融物價,反對偷稅漏稅。與此同時,全縣人民積極參與興梅地區開展的「千元捐獻運動」,紛紛捐款捐物,至1952年2月,籌集「五華號」飛機款舊人民幣9億元(折新幣9萬元),給予正在前線戰鬥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強大的精神鼓勵和物質支持;還動員群眾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1952年4月13日,美機在安流、梅林、華陽、龍村等地投放帶有細菌的蚊蠅,棉花、雞毛、傳單等物,縣委、縣政府即派公安局長、衛生科長到安流、龍村等地抓衛生防疫工作,使美國陰謀不能得逞。而身在各地各條戰線的五華人也同全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滿身傷痕的長徵老紅軍賴紹宏於1950年轉業南下廣東,在中共華南黨校(廣東省委黨校的前身)任校務處長,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國家急需發展橡膠及熱帶經濟作物事業,他二話沒說就毅然奔赴華南墾殖局先後擔任廣州辦事處主任、局監察室主任,組織並帶領勘察隊踏勘海南島深山老林和湛江地區,規劃發展種植橡膠等熱帶經濟作物的詳細方案及籌建軍墾農場,為打破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緊缺戰略物資的封鎖作出了重大貢獻。
全面關懷 送兵參戰
新中國成立後,自1950—1955年7月實行志願兵役制,國家根據需要下達名額和條件進行徵兵,動員適齡青年自願報名應徵。經驗收合格後,由縣徵兵工作委員會批准入伍。實行志願兵役制後,兵員在部隊服役不發薪餉,其家屬由地方給予優撫、代耕解決其生活困難。在抗美援朝期間,五華的烈軍屬在社會上普遍受到政治和物質上的優待。1951年3月3-4日,中共五華縣委在長樂學宮召開第二次烈軍(工)屬代表會議,出席代表80人。會議專門討論優撫烈軍(工)屬問題,要求各級政府落實黨的優撫政策,解決烈、軍屬困難。在農村,動員群眾為抗美援朝等烈、軍屬無償代耕;在城鎮,優先安置具備條件的烈、軍屬就業;對個別子女入學困難、發生臨時性疾病、房屋破損等特殊情況的貧苦烈、軍屬給予國家臨時救(補)助;對殘廢軍人,按1950年12月內務部頒布的《革命殘廢軍人優待撫恤暫行條例》規定給予撫恤和優待,讓其生活得以保障;對烈士家屬則按內務部公布施行的《革命烈士家屬革命軍人家屬優待暫行條例》和《革命軍人犧牲病故褒恤暫行條例》規定,發給《革命烈士證書》,其家屬除享受群眾優待和一次性撫恤外,還發給定期撫恤金。1950年冬,縣政府對每戶烈士家屬、因公犧牲軍人家屬、病故軍人家屬發給稻穀450—1200斤;1953年8月起,對以上家屬每戶發放現金120—650元。春節期間,各鄉村均組織群眾,敲鑼打鼓,給烈、軍屬拜年。黨和政府的真誠關懷,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群眾擁軍優屬、送子弟參軍、保家衛國的愛國熱情。入伍青年離家赴朝時,各區鄉均組織歡送大會,母送子、父送兒、妻送夫、弟兄姊妹爭相送的場面比比皆是,大街小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粉刷一新的牆頭處處可見歡送標語口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嘹亮歌聲響徹山村、田野。許多五華優秀兒女赴朝參戰,在前線英勇殺敵,爭當英雄。當年批准入伍的青年有200名,其中有97名戰士在戰場光榮犧牲。而當時仍在廣西剿匪戰鬥一線的曾國華於1951年11月,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3軍軍長。1953年初,他率空軍第3軍奉命組織指揮所入朝參戰。7月,朝鮮停戰協議籤定,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同年10月,曾國華才率空軍指揮所回到吉林四平。期間父親曾文山不幸辭世,但他因身處戰場一線,忠孝難於兩全,無法回來奔喪,成為他一生的遺憾和愧疚。在抗美援朝戰爭的三年期間,五華全縣有熱血青年3554人報名參軍,應徵入伍的人員中有854人奔赴朝鮮戰場。其中有魏恆全、曾榮、鍾清等106人在戰場光榮犧牲,長眠在朝鮮的白山黑水間和異國的冰天雪地中。1952年12月,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中南第二分團,專程到五華作傳達報告。1958年7月,五華縣委、縣政府為了紀念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至抗美援朝各個時期的五華英烈,特在水寨鎮祖師嶺上修建了五華烈士紀念碑,成為五華人民心中永存的豐碑。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抗美援朝戰爭已整整過去70年,當年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大多已漸漸消逝於歷史長河之中。當我們回顧那崢嶸的歲月,仍能深深感受到這場轟轟烈烈的全民運動,極大地激發了五華人民的愛國熱情,成為恢復和發展全縣社會經濟、推動各項社會改革和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的強大精神力量。這種聽黨召喚、英勇頑強、艱苦奮鬥、不怕犧牲的革命豪情,早已穿越時空,融入五華人民的血脈中賡續永存。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繫mzrbw@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