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本來是去年上海電影節的開幕影片,後來突然撤檔,讓很多影迷深感遺憾。
近日在今年的上影節論壇,中影相關人士透露,備受市場關注的《八佰》或於近期上映。
這又引發了觀眾們的極大關注。
電影《八佰》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中的「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陣地的血性英勇故事,也展現了蘇州河兩岸市民的生活和抗戰故事。
為什麼觀眾會對《八佰》有這麼大的期待呢?
主要是有以下三點原因。
1937年8月13日,日軍開始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
在戰役的最後階段,10月26日晚,國軍陸軍第88師第524團400多人(對外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以掩護主力部隊撤退。
在日軍的圍困下,「八百壯士」血戰四天四夜,僅以傷亡20多人的代價,打退敵人十幾次進攻,斃敵200多人,遏制了日寇的囂張氣焰,也極大地振奮了中國軍民的士氣。
當時還有女童子軍成員楊惠敏,小小年紀冒著危險,在夜間給守軍送去了一面旗。
在當時周圍一片的外國旗幟中,這面旗升起在四行倉庫頂部後,蘇州河對岸觀戰的市民,凡行經該地者,紛紛脫帽鞠躬,向旗幟及英勇將士致敬。
10月31日在上級命令下,謝晉元不情願地率部撤退到英租界。
可是沒想到,他們被英租界解除槍械,給帶到了租界西部進行隔離。
後來謝晉元在孤軍營中,不幸被叛徒刺死。
四行倉庫保衛戰這樣的戰鬥,本身就充滿了悲壯傳奇,而蘇州河兩岸,一邊硝煙瀰漫,一邊正常如初,也是史上罕見的。
這部電影,導演管虎從起念頭到完成夢想有十年之久,從拍攝到製作花了兩年時間,製作費超過了5億。
管虎說不是他選擇了這個故事,而是這個故事選擇了他。
他認為這場戰役雖然最終敗了,但很特別。
雖然要承受很大的票房壓力,但他仍堅持要拍攝:「我覺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強大,就不能忘記過去,忘卻是一件太可怕的事情。」
為了還原當年的場景,劇組專門找了一塊地方,耗費數年,人工搭建起佔地200畝的建築,還人工挖掘了一條模擬的蘇州河,並對兩岸建築進行1:1的實景搭建。
《八佰》全程採用數字IMAX攝影機拍攝,更接近人的視覺,這在華語電影中還是首例。
使用數字IMAX攝影機,使得拍攝的戰爭畫面色彩明暗自然細膩、視角廣闊,能很好地表現大場面。
電影的攝影指導曹鬱,是國內一流的攝影師。
他拍攝的代表電影有《可可西裡》、《南京!南京!》、《擺渡人》、《妖貓傳》等,曾多次獲得金雞獎、金像獎、金馬獎的最佳攝影獎等。
從電影的宣傳片中能看出,戰爭場面拍的還是很精彩的。
影片的美術指導林木,也同樣功力深厚。
林木擔任過美術指導的電影有《殺生》、《脫軌時代》、《九層妖塔》等,曾獲得金馬獎的最佳美術設計等獎項。
還有其它部門,也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相互配合,克服不少困難,才最終將影片呈現出來。
管虎曾在微博上寫道:「從十年前的一個想法,到項目三度重啟,籌備499天,拍攝230個日夜,1500多臺前幕後工作人員……」,這真的是一項艱難的工作。
從出來的片花看,整體效果還是很不錯的,這蘊含著每一個影片工作人員的心血。
《八佰》有很多實力演員參演。
影片由張譯、王千源、黃志忠、侯勇、姜武等人主演,還有杜淳、阮經天、劉曉慶、姚晨、黃曉明、鄭愷、李晨、俞灝明、唐藝昕等知名演員參演。
可謂是群星雲集。
楊惠敏由唐藝昕飾演,形象和原型還是比較接近的。
張譯、黃志忠、侯勇等實力派演員的演技是槓槓的,有了他們幾個,就會讓人對影片充滿信心。
其中的武行演員,需要訓練7個月,去學習當年的軍事動作。
參與影片的每一個人都在為之努力,可能是「八百壯士」的精神影響到了他們。
曾經慘烈的戰場遺址,現在被建成了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
建築的外牆像一位歷盡滄桑的老人的面容,每一個彈孔,每一處牆面斑駁的地方,都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曾經的傷痛,不要忘記「八百壯士」那無畏的英勇氣概。
期待著《八佰》的上映。
這樣一部盪氣迴腸的電影上映,對於提振因疫情萎靡的電影市場也不無裨益。
到時,在電影院不見不散!
(圖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