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天從太原一漢中一瀘定一康定、折多山、新都橋返滬定一雲南永仁一大理一騰衝一麗江一香格裡拉一寧蒗縣一四川冕寧縣一廣元一陝西合陽縣一太原。全程七千二百多公裡,過路費二千六左右,油費二千四左右,汽車保養一千一,住宿費二千二左右,飯費一千五左右,門票可忽略,收費的基本沒有進。
川雲行:2020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今年是一個特殊之年,對人類影響之大眼下可見,未來亦可預見;人之渺小,需有敬畏天地之心,不能忘乎所以,更不能弱肉強食,以自我為中心必將是自我的毀滅!
寫篇遊記又扯上了人性,還是不扯的好,不然會掃了大家看遊記的興致。
還是回歸這次旅行的目的。天命之年,衝動地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八月二十六日一早起來,晴空下只有幾朵白雲飄著,此時心情極好,把收拾好的行李背上出發。
本次行程基本沒做什麼功課,根據自己的體能車開到哪算哪。第一站從太原到漢中九百多公裡,一人開用了十二個小時,入住了某快捷酒店,累了只能匆匆入睡。第二天一早起來,退了房吃了幾個餡餅喝了豆漿,加滿了油繼續出發。由漢中向四川而去,一個多小時後車入天府之國,人說蜀道難,而今人力改變了一切,天塹已成坦途,高速上車流穿梭,沿途風景雖然如畫,也只能是瞟上幾眼一幌而過。
中午時分蓉城近在眼前,雖是路過但到了成都不吃一頓火鍋,實在對不起自己的味蕾。在網上選了家排名靠前的,好評如潮的,火鍋我們來了!此時疫情雖然緩解了一些,來店裡就餐的人不是很多,四處看去也就我們一桌,鍋來了菜來了,開涮了!也許是開了一上午的車,人有點睏倦,也就半個來小時,吃飽了,舌尖上餘留的一點麻辣味,提示著我剛吃了一頓正宗的道地的四川火鍋。
二個小時後我們又出發了,到了成都,帶著還在胃裡消化的正宗的四川火鍋出發……
按計劃今天到雅安或攀枝花,從成都出來,看到了去康定的路牌,一首歌詞自然冒了出來「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雲呦」,興致不由得就來了,康定甘孜州還有傳說中的二郎山,是個驢友都知道的川藏線起點,既然車行到此,方向盤在手,那就順著心而去。
晚上快八點了距離康定還有六七十公裡,而瀘定縣近在眼前,本著不跑夜路的原則,下高速進瀘定。
滬定縣城緊挨著大渡河,天黑了因行程有變沒有找好住處,開著車在滬定縣城繞開了圈子,空中飄著小雨微有點涼意,城裡的霓虹燈閃著,別有一種意境。好在疫情剛過出來旅遊的人不多,在繞城一圈後找到了一家不錯的客棧,車停在了大渡河岸邊,從住的窗戶向外望去滔滔不絕的河水向南流去,夜深了,衝了個澡睡了。
天亮時分起來,一晚上好似雨下的不小,可拉開窗簾一看,大山之後天幕紅了起來,雲在半山飄著像一條哈達圍在山間,而聽了一晚上的雨聲,實則是大渡河的水聲,「一晚上的河水滔滔,好似千軍萬馬奔走而過,仿若時光穿梭,我策馬揮槍舞弄了起來,睜眼一看不過南柯一夢而已……」能在大渡河邊睡一晚也是醉人的!
好天氣好景色自然好心情,我起的早就下了樓沿著河岸順路去買早點,進了幾家小吃店都沒有北方的麻葉老豆腐,站到街頭四處觀望時,恰好有人拿著油條而過,趕忙一問,順著指定的方向走去。居然走到了滬定縣城的中心,一群人一早就跳起了廣場舞,而傳說中的改變了紅軍命運的大渡河上的鐵索橋就在這裡,要買的油條也在這裡。從住的客棧到橋頭也就幾百米,盧定城真的不大,雖然城小但其獨有的味道還是讓人喜歡,一路走一路欣賞著盧定城,突然詩意大發,隨走隨吟「大渡橋橫鐵索寒……"居然沒能阻擋住紅軍的腳步,這或許是天意也或許是歷史的必然。
吃了早飯背好包下了樓,花了幾元錢打了個車直奔大渡橋。八點十來分,大渡河鐵橋開了門,一張票十元不貴,只是景區收費心裡就彆扭,大好河山都被人為的攔了起來,要去此處不留下買路錢別過!如果時光倒流,好似江湖橫行,還真是寸步難行……
大渡橋又名滬定橋始建於康熙年間,距今有三百來年的歷史了,是我國首批重點文保單位,大橋長一百零三米,寬三米,由十三根鐵索鏈組成,走在橋上看大渡河水從橋下奔湧而過,一股涼意從下而上,這樣的天險一夫當關何人能過。當時的紅軍在人員裝備都落後的情況下,居然突破了天險,真是不可想像!十四年後再回來時當年的紅軍變成了解放軍,奪取了政權贏得了天下,而大渡河見證了那一段奇蹟!
在橋上走著,心裡翻滾著浪花,如同腳下滔滔不絕的江水倒流,回到了公元一九三五年,誰會想到此後這裡成了國寶,誰會想到紅旗插滿九州!
在大渡橋往返了一趟,切身體會了一下,不過今日之險和往昔之險不可同日而語,而今做為旅遊項目橋上鋪滿了木板,兩邊安保人員時刻提示注意安全,誰也可以安然而過。而八十多年前,後有人追,前有人堵,生死懸於一線,怎能安然而過……
一個來小時我們走出了大渡河景區,別了大渡河我們來過了,這是個創造神奇的地方,我們來過了,但願這個神奇能傳遞給天下人。
出了大渡河景區,原本計劃走318國道到康定再翻折多山,縣城剛出前方就堵了路,也不知什麼原因警察反正不讓你走,只好又退回縣城走高速。上了高速沒多遠就是二郎山大橋和十八公裡長的隧道,還好走了高速,康定沒一會就到了。
康定別名打箭爐是漢藏交匯中心川藏咽喉,四川第一峰海撥七千多米的貢嘎山主峰就在其境內。出了高速給車加了點油,沒有加滿一會要翻越四千二百多米的折多山,怕車高反。沿著主路按導航路線,穿城而過,路兩邊都是樓房,建築風格都是藏式的紅白的色彩,體現出高原民族對紅白顏色的偏好。
康定城不大出城後就開始一路向上,車也多了起來,基本上一輛接著一輛。天陰了起來,雲也遮住了山,原本擔心車會高反,還好一路跑起來,沒有任何反應。折多山是由川入藏的第一座高山,是南北地理分界線,折多藏語裡為彎曲的意思,雖然折多山九曲十八彎,路為多字行盤旋,開了二十多年車了,折多山的路完全可以駕馭,差不多三四十分鐘折多山埡口到了。
天陰著埡口風大,停了車加了件防風衣,站在四千多米的山上,突然想抽根煙,拿出打火機卻打不著火,高山上缺氧火打不著,埡口海拔高我也有輕微的反應了,還是下山為妙。
318下山到新都橋就一條路,只是近年基建狂魔太厲害了,路修的多了連導航也迷糊了。剛一下埡口原本應左轉沿318主路繼續前行,然導航卻讓我走上了另外一條小路,身在外路不明只能聽導航的話,還好睏意突然來了,只好在寬闊的地帶停了車,小睡了一覺。不一會醒了,好像還是有點高反,看了一下高度還在近四千米的地方,啟動了車繼續出發,而導航卻又讓往回返,搞的有點暈,看到路邊的車友,下去問了個路,原來去新都橋有一條小路,三米多寬的水泥路,起伏大彎有點多,但比起318來說車少多了,對自駕而言這裡的風景更美。
在小路上穿行,沿路享受著絕美的景色,高返跑丟了,時而行時而停,山坡上犛牛多了起來,還看見一些宗教圖騰,佛教的白塔有的在藏人的院內,有的在村口,而藏民的院落散落期間如若星河,山谷裡還有一條清沏見底的河水,映襯著高山白雲佛塔,時而可見藏人家裡的炊煙嫋嫋升起,草地上還有驢友搭起的各色帳篷,一同在這片天下構成了一幅和諧自然的人間圖畫!
我的眼被這山谷裡的景色迷醉了……
出了山谷又上了318,不一會新都橋到了,這裡被譽為光與影的世界,攝影的天堂。其時新都橋鎮是川西門戶,這裡海拔三千五百米左右和拉薩差不多,以藏民為主,房屋更具有藏式風格,只是路兩邊完全商業化了,不過此時遊人沒有往年多,讓這裡少了一份喧囂,多了一份寧靜。
車行到此我的川藏行暫時結束了,回程一路順利,在翻越折多山時堵了一下,在康定城堵了一下,天黑時分我們回到了滬定城,還住在這家酒店裡,晚飯累的沒有吃,只喝了點稀飯,就洗洗睡了。
忘了交待一下,這次出門我戶外的裝備起了一點用處,早、晚有時午飯也都是自己做著吃,一是為了乾淨,二是為了…不說你也懂!在滬定縣住了兩天,感覺很不錯,小城小環境很宜人,有機會再來可以多住幾天,這段行程結束了下一段行程即將開始,收拾好行禮繼續在路上。
從滬定上高速往雅安方向一小時後轉向京昆高速,途經西昌,攀枝花,傍晚進入了雲南楚雄界,一個叫裡仁的縣。一天在高速上行駛,一千多裡路,從崇山峻岭裡走出,又走入了崇山峻岭裡。沿路風景絕佳,可惜高速上沒有觀景臺,服務區六七十公裡一個,想停一下都沒有個落腳點,只好一口氣往前開。在四川雲南交匯之處看到了奇景,大山與大山之間留下的萬丈深淵,雲海在其間翻滾,恰好落日映紅了天空,如此景致"川雲行"走了一萬多裡路,只在這裡得見!
裡仁住了一晚,一早出發去大理,那個傳說風花雪月的地方,文青的天堂。一出來按著導航走,沒想到導上了一條省道加縣鄉道的普通公路,一百多公裡在山裡穿行,時而晴時而雨,一路的山村密林,一路的山花紅果,看著也醉人,好風景原來在此!中午時分穿行結束,導航又將我們導上了高速,此時距大理還有二百來公裡,餘下的路在高速上……
二點多到了大理住進定好的客棧,房子真不錯民族風特濃環境又好,衝了個澡洗去風塵,步行幾百米來到了古城邊。
大理古城簡稱葉榆,又稱紫城是雲南最早文化發祥地之一。古城為方形城池,每邊約1.5公裡,城區總面積約3平方公裡。古城四周有城牆,城牆內層為夯土,外披石塊、大磚各一層,城設四門及四門樓。自明代建城以來歷600多年,古城的規模、布局基本無大的改變。城內街道縱橫、交錯有致,為典型的棋盤式布局。城內保存有大量的清、民國時期的民居及武廟、杜文秀帥府、西雲書院、考試院、城隍廟、清真寺、天主教堂、基督堂等古建築。
在古城裡轉了三個多小時走了個來回,細細的品味了一般,還覺的不夠,出來古城看見一家白族飯莊,迎客的美女穿著民族服裝,笑容滿面好喜氣,也好借著這喜氣,品嘗一下白族的美味。點了幾個小菜一壺小酒,出來第五天了喝的第一頓小酒,菜點對了,酒是好酒,不一會酒足飯飽,好愜意,餘下的都不是事,睡覺去!
一早就聽見雨聲滴答,起來一看雨還不小,吃了煮好的早飯收拾好東西,冒著雨出發了,心裡想著大理三塔也看不成了,也許天也有意,車還沒有出城,雨停了天也放晴了,大理三塔可以一遊了。
崇聖寺三塔是大理的一個地標,歷史上有9位大理皇帝在這裡出家,在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稱為「天龍寺」 。大塔又稱千尋塔,當地民眾稱它為「文筆塔」,高69.13米,底為9.9米,凡十六級,南北小塔為十級,高42.19米,為八角形密簷式空心磚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衛,雄偉壯觀,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小看金鏞先生的小說,對段氏的六脈神劍心存敬仰,今登寶剎也許可窺一斑,只是到了門口又猶豫了,佛門淨地怎能有二心,伸出的腿又落了回來,還是把這內心的敬仰永遠保存在心裡吧!
大理亦是白族的居住地,白族民居房屋由大量石料建成,牆基、門頭、窗頭、橫梁皆用石頭砌成,屋頂以板瓦為溝,筒瓦為頂。民居內部庭院多有講究,大體上有四種形式:一為「兩房一耳」,即兩幢樓房互相垂直,交叉處有一耳房;二為「三房一照壁」,即三幢樓房,主房對面為照壁;三為「四合五天井」,即有四幢樓房,每一處交叉點都有一耳房;四為「六合同春」,即有兩個大院,每院三幢樓房,各方的樓廊彼此相連,通行無阻。可見白族的民居特色靚麗又鮮明,給觀者以美感,由此,體現出一個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執著嚮往!
蒼山洱海只能匆匆一瞥了……
高速又上了高速,從大理出來沿杭瑞高速前行,去往下一站騰衝,一個西南邊陲的小城。
來過N次騰衝了,都是飛來飛去,這次自駕三千多公裡,用時六天穿過了一百多個山洞,翻越了上千公裡的大山,眼見了南北的不同風景,領略了河山的壯美,心中時而會湧起作詩的衝動,無奈,雖有詩興卻無詩意,也許斟酌斟酌也會吟出似成相識的詩句,唉!不裝B了……不過美是真美,累亦是真累!
騰衝古稱哀牢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毗連,是通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和節點。是著名的僑鄉、文獻之邦和翡翠集散地,亦是歷史文化名城。騰衝在西漢時稱滇越,大理國中期設騰衝府。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歷代都派重兵駐守,明代還建造了石頭城,稱之為「極邊第一城」。
而騰衝給我的其實是一種不期而遇的簡單的自然美!來騰衝自然要去和順,和順是一座用火山石建造出來的古城,所以又稱石頭城。這裡的亭臺樓閣,小橋牌樓,民居古道,寺院祠堂,稻田荷塘,古樹竹林和青山白雲融為一體,看得見的美,看不見的意境更美!在騰衝的十餘天去了古城去了傣寨去了與緬甸密支那一山之隔的界頭,還在高黎貢山上兜了個小圈圈......
騰衝行就不在遊記裡多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公眾號裡打開看。在騰衝待了十餘天本想待下去,許多事不由人,只好做罷,收拾好行禮繼續出發。車又上了高速,上次和愛人來,租了個車從騰衝來過一趟芒市,而未到近在咫尺的瑞麗,這次自駕也好圓了到瑞麗口岸遊一圈的願望,因為要到邊境,在過邊檢時警官有情提示,緬甸疫情爆發,到口岸要注意防範。還是安全第一,前方剛好到了芒市出口,果斷下了高速,重遊了一次勐煥大金塔。
芒市,在傣語裡稱「勐煥」,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首府,而勐煥大金塔是芒市打卡的地標性建築,傳說「釋加牟尼」生前轉世為金雞[阿鸞]時曾生活於此地,是公認的佛教聖地之一。從勐煥大金塔出來往回返,快六點吋到了大理的服務區,想想旅程就這樣的結束,又有些不爽,既然來了雲南去了大理騰衝,麗江香格裡拉有何理由不去!
走,還是隨著心走吧!當晚九點多,在小雨中來到了束河古鎮旁的一家客棧,小女主即熱情又好客,我們也不客氣,用她的鍋她的面她的菜,填了我們的胃。
又累了,只想睡覺!麗江N年前來過一次,感覺很好,也寫過一篇遊記,這裡也不贅述了。不過麗江的美,只有你來了才能發掘出喲!
麗江住了兩晚上,休息的還可以,又積蓄好了力量。出發,從麗江上高速沒有走多遠就下了高速,先走省道308,後走國道214。進入香格裡拉虎跳峽後,開始爬山,山陡還有霧一段一段,基本在三千米左右的山上行進。老司機山路沒問題,只是大車不少,還是謹慎為好!
快到山頂時,霧太大了正好路邊有個停車點,專供人們休息和觀景,可以歇一下,也可觀觀雲海。在這個觀景臺上,住著一護藏族人家,二十來歲帶著個孩子,開著個小賣部,賣些山貨,犛牛肉,靈芝當歸和一些水果。停車區不大,過往的車輛不少,進來停車的不多。我們買了些中藥材,看看霧氣小了點,繼續出發,大約行駛了十多公裡,就出了大山,藏民的房子多了起來,犛牛也成了群在草地上閒逛,許多車都在路邊停了下來,高原上的風不小,雖然進入了九月中旬,但這裡的氣溫要比太原低個十來度。停了車拍了幾張照片,繼續趕路走了不到一個小時,傳說中的香格裡拉獨克宗古城到了。
我們定的房子在古城裡,車進不進去,只好在外邊的停車場存了車,拿上行李進了客棧。
香格裡拉原名中甸縣,上世紀30年代一個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著名小說《Lost Horizon》(消失的地平線)首次描繪了一個遠在東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恆和平寧靜之地「香格裡拉」,而為世人所嚮往。1996年10月,在雲南尋找香格裡拉的考察啟動了,1997年9月,雲南省政府在迪慶州府中甸縣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舉世尋覓的世外桃源—香格裡拉就在迪慶。2001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中甸縣更名為香格裡拉縣。
香格裡拉海撥三千六百米左右,略比拉薩低一點,許多人可能會有輕微的高反,稍稍緩緩基本都可以適應。高反很有意思你在這個地方沒有高反,可能換了個地方也許就會出現高反。一路上開車從海拔兩千多米的麗江,緩慢的爬上了三千六百來米的香格裡拉,這個過程讓我們適應了高度,對我而言高度只是個數字。
我背上包拿上相機上古城掃街去……
這是座被藏人稱作「獨克宗」的古城,它是按照佛經中的香巴拉理想國建成的。當地人就把古城稱做「獨克宗」。「獨克宗」藏語意為白色石頭城,寓意月光城,獨克宗也稱為月光之城。古城不大,沿著石街穿行,不一會就走到了古城博物館,龜山公園廣場,站在廣場中央望著龜山上聳立的世界上最大的轉金桶,(世界上最大的轉經筒:整個轉經筒大約有5層樓那麼高,筒身為純銅鍍金,在筒壁上端用浮雕篆刻著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下端刻著佛家的八寶圖,筒內還藏有經咒、無字真言等共124萬條和多種佛寶達16噸,每順轉一周,相當於默念佛號124萬聲,轉滿三周,就可以消災祈福,吉祥如意。)在陽光下金光閃閃的放著光芒,我心裡虔誠的默念著真言,祈禱世界和平人人安康!
在古城走累了找了一家藏餐飯店,點了幾個菜,還要了瓶酒。第一次吃藏餐怕吃不慣,還好,來了個光碟行動。古城又下起了小雨,我早早的回了客棧,一覺到天亮。早上退了房,找了個地方吃了早餐,想想該去哪裡。梅裡雪山有點高了,普達措公園,石卡雪山都攔住收費,你收你的我可以不去,尤其是那個國家公園收費,這不是給國家丟人嗎,要收費就把公字先抹掉!雨崩村,飛來寺等等,待到高鐵通了再來,數來數去,只有納帕海可去了。
納帕海屬於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1.25平方公裡,海拔3266米,湖泊積水面積660平方公裡。冬春季節,納帕海湖面縮小,就變成大片的沼澤草甸——依拉草原,是雲南最大的春季牧場。我們來時還是初秋湖水面積不小,放牧的不多,繞著納帕海欣賞著高原美景,放飛著心與雲天同行,美哉,香格裡拉!
從香格裡拉開始了我們的回程,開啟的導航設定模式為躲避擁堵、高速優先,沒想到把我們導向了幾百公裡的國道加縣鄉公路,其間翻山越嶺還在鄉間小道中穿行,山之高崖之深老司機也沒有經歷過,一路誠惶誠恐小心翼翼,傍晚時來到寧蒗縣。
寧蒗距聞名天下的瀘沽湖還有百十來公裡,天公有些不美下著雨,去滬沽湖仍然是國道山路崎嶇,心裡有些擔心,風景再美安全還是第一。早上從寧蒗出來跟著導航往回返了近三十公裡,路上看見交警急忙問了一下路,交警根定這次走對了,還說沒去瀘沽湖也對了,那邊的路況更不好!
導航指著路我們在海撥三千米左右的山脊上穿行,路邊看見蘋果紅紅的,先買了幾個吃,第一口下去味道太好了,比什麼煙臺,吉縣的好多了,停下車返回去又買了一些,種果買果的都是彝族老鄉,而我們此時正在大涼山上穿行。
路,時而窄的只能過一個車,時而成了土路,天下起了雨還起了霧,白茫茫一片,近一個多小時在高山峻峻中盤旋,注意力過度集中,在轉一個急彎時車突然側滑了,橫在了路中央車頭衝著山,車尾對著不見底的懸崖,還好對向沒車,後邊車都停了下來,我擺正了車,後車一一而過。(返程時在騰衝更換了前輪,就怕打滑和不穩,沒想還是有這麼驚險的一次遇見。)
車繼續前行,剛才的一幕讓人後怕,接下來的一段路,放慢了速度,慢慢的調整著受了驚的心。而沿途的風景更美了,道路名稱好像變成了人名,在穿行中看到了芒鄉的名字,還在納悶呢,就看見路邊出現了芒果攤,還有掛滿果實的芒果。停下車冒著小雨買了些芒果,半熟的二元一斤,熟了的一元一斤,我們果斷下手買了一些熟的路上吃,半熟的拿回來大家分著吃……
早上出發到下午二點多近六個小時在山路上穿行,成功穿行了幾百裡山路,馬上就到高速了,雲南別了天府之國我們來了……三天後我們平安到家,川雲行可以告一段了。
別錯過寫於易間堂
2020十一月